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2章)教案(表格式)2023
绿色植物是创意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元素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园艺设计#
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 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 点 通过比较几种孢子植物的特征,学会观察生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放眼窗外,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我们怎么认识它们呢 学生思考问题。
【课堂探究】 探究一:藻类植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74页,回答下列问题: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 2、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3、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是什么 4、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如何完成吸收作用和光合作用 5、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 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1、藻类植物大量生长繁殖。 2、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 3、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4、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5、(1)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占90%。 2)是很多鱼类的天然饵料,海带、紫菜等可以为人类食用医药。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小组合作用能力。
探究二:苔藓植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回答下列问题: 1、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2、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从形态上看,它与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3、描述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4、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根为假根。 3、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很简单,称为假根。 4、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归纳比较能力。
探究三:蕨类植物 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2、蕨类植物的生殖结构特点。 3、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输导组织。 2、蕨类植物叶片背面有许多突起的孢子囊,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孢子成熟后释放出来,落到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3、食用,卷柏和贯众可以药用,绿肥和饲料等、煤。 合作、观察、比较和归纳。
【课堂小结】 类群形态结构环境与人关系代表生殖藻类无根茎叶大多在水中氧气来源,食用药用。海带、水绵孢子生殖苔藓有茎和叶,假根,无输导组织。阴湿的陆地上。监测空气污染程度指示植物。墙藓、葫芦藓蕨类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阴湿的陆地上食用、药用、饲料、煤卷柏、满江红、蕨
板书设计 一、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 2.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与人类的关系。 二、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形态结构:一般很小,通常具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导管,根为假根。 3.与人类的关系: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上。 2.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分化出输导组织。 3.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认识并能说出种子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会观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重 点 1.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难 点 学会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并介绍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不结种子,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都结种子,故称为种子植物。以此自然引入新课——种子植物。 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大概明白什么是种子植物。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课堂探究】 探究一:观察种子结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解剖、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观察外形→解剖种子→内部结构。对照课本图片认识各结构。并在此期间先不提醒学生该如何让切开种子,是纵切还是横切还是随便就掰开。 1、在图中填出各结构名称,并说出结构的作用 。 2、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 它将来发育成什么 4、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什么 解剖、观察种子结构,并完成下列填空。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探究二: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2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1片,有胚乳
探究三: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1、种子植物包括哪两大类群? 2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展示课前和学习小组采集的种子植物实物,引导学生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陆地上分布最广的植物是哪类 为什么 自主阅读课本,并讨论回答问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本质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4、被子植物。(1)被子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2)它们一般都开花结果,并有果实保护着内部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别比较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本质区别: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 三、最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松、杉、柏、苏铁、银杏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 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 点 1.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被子植物的一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播放视频《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 观看视频,形成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 探究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展示问题: 1、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 2、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 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实验叫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4、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5、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根据探究实验步骤设计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回答问题: 1、大而饱满的种子。 2、水分、空气、温度等。3、控制唯一变量,除了探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外界因素: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因素:完整的胚,不在休眠期。 5、设置唯一变量,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素养。
探究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问题:当种子具备了环境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吗?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完整的、活的胚,渡过休眠期的种子。 培养分析能力
探究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播放种子萌发的过程视频,要求学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即:胚根→根,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茎和叶。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讨论并回答问题: 1、种子吸水膨胀,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小结能力。
2、观察下面菜豆种子和幼苗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菜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⑥] 胚 ,它由 ①②③④ (填代号)构成。 (2)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④] 子叶 中。 (3)②将来发育成幼苗的[A] 茎和叶 ;B是由种子的[①] 胚轴 发育而成的,C是由[ ③ ] 胚根 直接发育而成的。
探究三:种子的发芽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 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在选取种子时有什么要求?能全部选粒大饱满的或粒小的吗? 为什么要选100粒种子?十粒行吗?一袋种子全用行吗? 怎样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测定种子数中发芽情况来计算种子的发芽比例。 要随机抽取,不能有意识取大或取小。 100粒不多不少,10粒太少,偶然性大。一袋太多,不易操作,更是浪费。
【课堂小结】 瓶名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条件适量水、适温、空气充足无水、适温、空气充足适量水、适温、空气充足、置冰箱水淹没种子,室温现象萌发不萌发不萌发不萌发结论作为对照 实验种子的萌发 需要 一定水分 种子的萌发 需要 适温 种子的萌发 需要 空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二、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芽→茎和叶 三、种子的发芽率=×100%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 点 1.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知道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2.芽和枝条的发育关系以及植物的生长所需无机盐的种类。
难 点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分析根尖各部位的作用。 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温故知新:观看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的根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的生长过程图,得出植株的生长主要是靠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实现的。 种子萌发后,长出了幼嫩的根、茎、叶,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 学生观看图片,并初步形成植株生长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探究】 探究一:幼根的生长 准备根尖的永久切片。课件展示根尖的结构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尖可以分为几部分 推测各部分的作用。 2、比较视野中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总结不同部位细胞的特点。 3、找出幼根的伸长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4、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哪 此部位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特点有哪些 5、根尖的各个部位是一成不变的吗 小结:根的生长主要是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阅读课本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永久切片,并讨论回答问题: 1、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生长速度最快)、成熟区(长有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 2、根冠: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 伸长区:细胞小,越往上细胞越大; 成熟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3、伸长区和分生区。 4、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此区域分化出了导管和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5、不是。 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探究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展示叶芽结构图。 1、生物学意义上的枝条包括哪些结构 2、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芽可分为哪几类? 3、木本植物的茎为什么能够逐年加粗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幼嫩的茎、叶和芽。 2、顶芽和侧芽。(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3、木本植物中有形成层,形成层(分生组织)细胞能不断地分裂和分化。 自主学习识别叶芽中的各结构及发育
探究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展示: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生长状况”,给出问题: 1、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 2、描述在两种液体中生长的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得出实验结论。 3、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4、无土栽培的原理是什么 阅读教材98~99页,观看演示实验。 1、土壤浸出液中含多种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 2、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比用蒸馏水培养的要好。 3、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三种无机盐。 4、植物在土壤中生长所需的是营养元素和水分,只要根系能从环境中提供植物所需就可以。 通过对比实验,小结出无机盐作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幼根的生长 1.根尖: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1.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叶芽枝条 2.芽的类型:顶芽和侧芽。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土壤浸出液含有无机盐。 2.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氮、磷、钾需要量最多。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三节 开花与结果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4.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 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难 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受精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花》,感知不同花的颜色、形态、大小等。质疑:花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探究】 探究一:花的结构 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剖、观察百合花的结构,识别花的基本结构。 问题: 花的结构有哪些?其主要结构是什么? 花的结构中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是哪些? 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百合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并能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因为:雄蕊包括花药和花粉,花粉中有精子;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能力,学会从外及里的观察和解剖方法。
探究二:传粉和受精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能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提出问题: 什么叫传粉?传粉有几种方式? 你能根据传粉的方式对花进行分类吗? 什么叫受精?受精的过程是怎样的? 阅读课本,讨论完成问题,并概括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花粉从花药落到柱头上的过程。可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根据传粉不同可将花分为虫媒花(大而鲜艳、有芳香气味、花蜜)和风媒花(花小、花粉多而轻)。 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及表达能力。
探究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创设问题情境:花完成传粉和受精后,又发生什么变化呢?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并展示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阅读课本,根据花的主要结构特点,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说出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子房壁→果皮,珠被→种皮,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胚珠→种子,子房→果实。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课堂延伸】 人工辅助传粉 将花粉涂抹到同种花的柱头上的过程。意义:能弥补自然传粉的不足。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花的结构: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花药-内有花粉-内有精子,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内有胚珠—内有卵细胞) 传粉和受精 传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壁 果皮 珠被→种皮 子房 受精卵→胚 果实 胚珠 种子 受精极核→胚乳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网址: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2章)教案(表格式)2023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810
相关内容
第4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练习题/试题及答案浙教版(2023)三上 第一单元第2课《感知智能生活》课件+教案
初中生物《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绿色环保植物diy 室内植物装饰品教程
第一章衣物洗熨与收藏教材分析第一节鉴别织物教案.docx
哲学生活第1单元.ppt
刍议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doc
【新课标】第六课 《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 教案(表格式)
独家 | “绿色植物 创意生活”壹品蘭軒多肉植物DIY活动报名中~~
第二篇 专题四 植物的生活 课件 (共29张PPT)2024中考生物北师版总复习专题突破(冀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