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心理与人居环境
通过环境心理学,我们可以理解并改善人们与环境的关系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心理学#
浅析心理与人居环境李文蓉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71【摘要】建筑创造了新环境,它不但是人在生理物质上,而且更应是人在心理上、感情上的体现。通过居住者就归属,归宿,走向自然和居住的私密性四个不同方面的心理感受入手,来阐明建筑环境对人类心理效应的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建筑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住宅,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关键词】人居环境;健康;舒适;自然;和谐【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08-21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一定环境形态延续的综合效应。环境作为包容建筑空间关系的整体也包容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理因素、家务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机构成,并与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相互作用,居住建筑及其环境的主体是人类自家的自我完善。人按照自己的理想、需求和现实可能来创造建筑环境,然后环境再以它自然属性和人为属性反馈于人,影响人的行为。人也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以人为中心”的建筑设计原则,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更应该体现出人与环境应有的相互关系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居住环境设计要使共居住者对住宅系列坦然、可靠、安全、自由、繁忙的工作之后一种真正回到“家”的感觉。一种轻松、温馨和愉快的心理感觉。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们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一定客观刺激引起,而居住环境是人的感觉反映的客观实现。它属于客观刺激物,以适应其变化而创造人的生存的居住环境不同一般的物质生产。所涉及的方面不仅是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生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人们渴望改造环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希望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其对人类的状况反应灵敏并有所回应,就必须去理解并考虑我们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1心理人居环境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2/3时间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住宅,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住者心理及作为往往产生刺激和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具有美好的情趣。1.1.1归宿感住宅是自己的“家”,家的意义在于给人以“归宿感”。人们的归宿感是经过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回到家”的轻松,温馨,愉快的心理感受,这也是一种自己居住周边环境暗示和自然识别性。如小区的各种绿化小品,组团的入口,门廊,大树等,这些具有特色的物形使居住者日久习惯富有亲切感的环境标志物,能形成居住者的归宿感,所以在人居环境的设计中需要从居住者的心理出发,建立一种认知标志,塑造一个生活场景,创造一种亲切气氛,使居住者一见到它们就有我的“家到了”的感觉。归宿感是积极的心理现象,是居住者抵家前的良好心理准备。1.1.2归属感这是一种领有意识,“回到家了”和“这是我家”是两个相关概念。有归宿感的人居环境必然由于居住者产生归属感这种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居住领域”,完善美观的居住环境布置有助于居住者产生归属感,从而树立起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自豪感。优美而又有特色的小区环境可使居住者有“我们的小区”,我家门口的树,我家的曲廊等等理念。在社会人群构成中,人的归属感也是一种心理要求,也是一种安全感。1.1.3渴望走向自然的心理随着城市的进程,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建筑物越来越密集。见到的蓝天绿树少了,人们会感到越来越离开了自然,生理上造成不利,拥挤是不愉快的的,心理上受到压抑是消极的,造成人们的心理负担。在人居环境中,人需要大自然的景色来调剂精神,需要大自然作为审视对象,需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因此要强调人居环境的绿化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促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绿化庭院,清新的空气既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如夏天,植物葱郁的青绿色可令人心绪宁静,感觉凉爽
网址:浅析 心理与人居环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133
相关内容
浅析住房室内环境心理浅谈智能化老年人家居环境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2.ppt
浅析室内居家设计装饰元素.doc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老年人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软装设计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浅析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
家居装饰要合理布局 创造良好心理环境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通用3篇)
浅谈女性人才的心理疏导与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