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贴背后的文博“磁吸力”
用磁铁吸住冰箱门背面的便利贴 #生活技巧# #生活小窍门# #生活的小窍门# #家居布置小建议#
冰箱贴背后的文博“磁吸力”
2024年10月16日 07:17 来源:南方日报
你对博物馆的印象是怎样的?是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是静卧橱窗的精品文物,还是深入浅出的讲解服务?
最近,这届年轻人又开始“整活”了——利用家用冰箱贴“搭建”博物馆。这样的基本陈列,被调侃为“天花板”级别的存在:收集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冰箱贴,按朝代顺序排列贴满,方寸之间尽览中华千年历史。“文博热”之热,由此可见一斑。
从三星堆博物馆的“面具冰激凌”,到杭州博物馆的影青釉里红冰箱贴,再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麻辣烫”毛绒花束……近年来,不少年轻人被文创“硬控”,将其列入逛展必买清单。其中,冰箱贴是“记忆的磁石”,和历史的痕迹结合在一起,可谓既轻盈又厚重。
为何观众愿意买单?在笔者看来,文创圈或许也隐藏着这样的“圈粉密码”:始于颜值,合于价值,久于内涵,忠于热爱。或制作精良,或搞怪可爱的文创,虽然不能完全还原文物,却自带时空印记,尽显中式美学和符号意义。而用冰箱贴“策展”,突出个性化表达,俨然是文化自信的直观演练,不仅能带来情绪价值,也具备了天然的社交属性。
对各地文博场馆而言,文创自然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的打开方式,显然不局限于此。若能成功出圈,它也是“能带回家的文物”,成为博物馆的延伸。就像有“磁吸力”的冰箱贴,可以拉近历史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在指尖流转间让文明嵌入日常生活,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旅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如果说“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已不再稀奇,那么“跟着文创去旅行”也同样天地广阔,让小物件发挥大作用,从“做配角”走向“当主角”。
这样的“双向奔赴”,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博文创设计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好传统文化的时代转译,巧妙融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比如,写好文创“文章”之前,先要讲好文物故事。光有皮囊却缺乏共鸣,手握好牌却简单堆砌,传统有余但创意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免掉入同质化的泥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每家博物馆也都有“压箱底”的宝贝,值得加以深挖、提炼和活化。比如,冰箱贴成“博物馆”的例子也在启示我们,文创不仅可看、可用、可收藏,而且可玩、可融合。各文博单位不妨“走出去”,与拼图、盲盒、手游等业态有机结合,打破单一的文物复仿制模式。
文化如磁场,与时代共振。乐见更多匠心与巧思,让传统与现代共舞、创意和消费齐飞。
(责任编辑:武晓娟)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冰箱贴背后的文博“磁吸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806
相关内容
冰箱贴背后的文博“磁吸力”:博物馆文创效益磁吸冰箱贴的作用有哪些?
磁性冰箱贴,软磁冰箱贴,磁性滴胶冰箱贴
冰箱贴火了,但多数冰箱却“消磁”了……
凤冠冰箱贴、天宫藻井冰箱贴等“一贴难求”,一文揭秘其背后的文创密码!
冰箱贴火了,但多数冰箱却“消磁”了?记者拿着冰箱贴实测,有门店所有冰箱都贴不上…
磁性冰箱贴,深圳磁性冰箱贴厂家,供应商
可爱网红小鸭子冰箱贴磁贴迷你创意吸铁石磁力贴3d立体磁性装饰品
冰箱贴是干什么用的 冰箱贴是干嘛用的
磁性冰箱贴的实用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