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

发布时间:2024-11-18 14:43

家庭艺术沙龙:分享与讨论艺术作品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亲子生活艺术# #家庭生活美学#

原来他不是开创“截拳道”的一代宗师,他也不是广为人知的演员明星,他亦不是哲学家,诗人,导演,作家、舞蹈编导、丈夫、朋友……原来他什么都不是。

随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渐渐地明白,他什么也不是,他就是他自己。因为任何身份角色的定义,都会限制我们对他的认识 。

他说“习武是我个人的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他说“生命是一个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这意味着“活着”,而不是'为某个目的而活’”

他说“从孩提时代起,我体内就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促进着我潜能的发展。花了好长时间,我才弄明白,自我实现和自我形象幻觉的实现是有区别的。根据我的亲身观察,我深信,只有绝对的诚实和直接的自我拷问,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顿悟。”

他说“经历了种种人生沉浮之后,我认识到,没有他救,只有自救。”

……

这是我在《生活的艺术家》一书中看到的李小龙。这本书中的内容是李小龙所著,之后经由他人编辑整理出版。

在本书的前言,有这样一段话“大约在去世前六个月,李小龙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文章的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涵盖了李小龙对生命各个阶段的深刻理解。李小龙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他捕捉到了很多未经自我意识雕琢的深切感受。”

过去这本《生活的艺术家》一直放在书架上,我频频见到它,但我却没有想要打开阅读的冲动。或许是因为缘分未到。我认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遇是讲缘分的。缘分未到时的阅读,不是读不下去,就是读不懂。而这或许也是我们常常与他人擦肩而过的原因。缘分未到时,彼此未能同频。

谁是李小龙?说起这个名字,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谁再配得上叫这个名字了。可是,除了名字与显而易见的成就,过去我对他其实知之甚少。

最早知道“李小龙”这三个字,是我父亲带我去逛二手夜市。我看见地摊上有一本书,封面上有一个男人在侧蹬腿。我好奇地把书拿起来看,上面写着三个字《截拳道》。然后,我爸告诉我,这个人叫李小龙,非常厉害。这个截拳道就是他开创的。

那个时候的我还在读小学,看电视喜欢看武侠。而这个开创了一个门派的男人,似乎就成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典范。之后我想去学功夫,我妈就打算送我去少年宫,还帮我找了一个资深的武术教练。但是因为没有小伙伴和我一起,而我又害怕面对陌生的环境,之后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想来,这或许正是李小龙所说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形象幻觉实现的差别。

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美好的形象所吸引,误以为自己能够成为那个想成为的模样。实际上,那不过是自我形象的幻觉。

我不知道李小龙曾经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但我知道的是李小龙在小时候是一个顽皮好动,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

他在书中谈到“从童年到少年,我都是一个捣蛋鬼,让长辈很失失望。年少时我格外调皮,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不仅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对手”都躲着我,连大人们有时都让我三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如此好斗,遇到看不顺眼的人,我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出一个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用什么去挑战他呢?我第一个念头就是用我的拳头。我知道,击败别人就意味着胜利,但我忽视了以武力取胜并非真正胜利的道理。”

当我阅读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的我也是易爆易怒。打架是常有的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年纪大小,把我惹毛了一样照打不误。只是到了最后我总是输,不是被别人打,就是被孤立冷落。不是同学告老师,就是父母赔钱道歉。总之,年纪越小冲突越多越激烈,年纪渐长,冲突越来越少,胆子也越来越小。

现在想来,我是被规训了。而这种规训在十八岁之前已经完成。教育让我们成为现代的文明人,也让我们失去了探索世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驯服自己的机会。我们被所谓的规则束缚,活在别人给我们制定的规矩中。然后,去追求社会给我们预设的成功目标。 比如,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买什么样的车什么样的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小龙则不同,他是自由的。他的自由让他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使用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

这种自由或许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父亲是著名的粤剧演员,他母亲是名门世家,是著名的电影演员。

因为父母都是演员的缘故,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表演,在六岁时就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因为家庭富裕,所以他又能够在十四岁拜入叶问门下学习咏春。之后,他又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哲学。

他说“我之所以选择读哲学,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

他喜欢这样的刨根问底。于是,导师建议他修习哲学。

尽管家人都误以为他会选择学体育,因为他一直都很喜欢中国武术,但他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武术与哲学看似对立,实际上,中国武术的理论和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中国武术应该有一整套有用的理论。我希望能够把哲学的精神融入到武术,所以我坚持学习哲学。” 

当然,对于“哲学”的弊端,李小龙也有清醒地认识。

他说“哲学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追求理论知识的活动。大多数哲学家都不是为了将哲学理念付诸实践。而是仅仅将哲学知识理论化思考哲学问题而已。”

知其弊才能用其利。而他用其对哲学的领悟将截拳道带入了武术界新领域,而截拳道则让他的演艺生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他看到了新起点。只可惜天妒英才,让他英年早逝。从此,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大师。

在行动上的自由探索,在思想上的追根溯源。


我想这是李小龙自我实现的路径。

实际上,在构思本文时,我在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李小龙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李小龙?除了功夫,在李小龙身上我们还能够学到什么?

只是当我快成稿时,似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依然模糊不清。似乎这三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

这就像我在书写时,意识到的另一个问题:“真实的李小龙是什么样”。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岁月的流逝,正在慢慢变得模糊。毕竟,李小龙及他所身处的时代,距离我们会越来越远。

或许在未来人们依然会记住他,因为他是一代武林宗师。不过,我更希望人们记住他的思想。因为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不断在认识自己,不断在做自己,不断在成就自己,不断在超越自己的思想家。而一代宗师这个成果,不过只是他在实践修行与思想境界提升之后自然而然的成果。

换句话说,或许我们成不了像李小龙那样的一代宗师,但我们却可以学习和践行李小龙“自我认识”的思想,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经历了种种人生沉浮之后,我认识到,没有他救,只有自救。自救有许多种形式:每日通过无偏见的观察去发现,全心全意尽力而为;坚持不懈的,偏执的敬业精神;最重要的是意识到对这些东西的追求是没有终点和界限的,因为生活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更新的过程。”

而我们只能成为自己,成不了别人。

网址: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995

相关内容

李小龙健身法:肢体表达的艺术
李小龙健身秘籍全公开
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
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
所爱无界,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文艺生活 · 艺术中国杂志
生活艺术论文10篇
悦读周末|《生活的艺术》:寻找生活的艺术之路
李开复: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审美和创造力 | 选择艺术 = 不会失业
电影院变身艺术生活馆 ARTING影院艺术生活周在南京江宁开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