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态=好生活》试读:不要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发布时间:2024-11-06 22:42

不要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心态有极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传送信息、互相影响的方式太多了,包括文字、语言、语气、表情、肢体语言、行为,等等。所以,一定要为自己创造出健康的环境。如果你的社交圈里都是一些爱抱怨的人,每次聚到一起,都是在怨天怨地,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自己的心态,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对人性毫无信心、悲观至极的人。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是最起码的自我保护。 当然,我不是说大家都要冷落那些悲观、沮丧、受了伤害、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我的意思是,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心态要积极、乐观、健康。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帮助别人调整心态。我的导师劳伦斯教授曾经对我说:“社会责任感有两个层次:首先,自己不要成为别人或社会的负担;然后,才能谈及其他。其实,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第一点,第二个层次的工作就少了很多。”自己的心态还不太稳定,就去帮助一个悲观、绝望的人,结果,两个人聊了一通之后,你没感染他,他倒感染了你,悲观、绝望的人又增加了一个,有什么意义呢?救人的最好办法恐怕也不是“同归于尽”吧。所以,首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积极、乐观的环境和氛围,经营好自己的“小化工厂”。这是你现在能为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和社会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但有时,有人似乎刻意地要控制你的情绪。八十年代初期,我刚读心理学不久,就碰到一个这样的同学。他是当时学校里为数不多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之一。他平生似乎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让别人生气。他的胆量、魄力和英语水平还不足以去气老美,于是专挑衅中国人。慢慢地,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都对他恨之入骨。因为我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从来不发怒,也是为数不多的没被他惹怒过的中国留学生,他似乎把惹我发怒当成了自我挑战。他还真有“事业心”,苦苦努力了快两个学期。有一天,我几乎被他惹怒了,但还是硬憋了回去。没和他“干”起来的原因有二:第一,我觉得,和这种人吵太“丢份”;第二,和这种人对骂,我这种“缺乏锻炼”的人还真不是对手。结果,只好憋了一肚子气回家。 回家后,我充满了报复心,一心想找一个治他的招,好好收拾一下这小子。心理学还真没白学!后来,我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觉得他一定是一个极端自卑的人(现在我会觉得这种人可怜,可当时还没这“境界”)。也许,唯一让他有点“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就是能够惹人发怒,也就是说,他能够控制别人的情绪。他让你怒,你就得怒,他让你生气,你就别想快活。这是多大的权力、多大的威力、多了不起的成就啊!对他来说,你的怒就是对他的奖励,就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他的乐趣就来自你这一怒。一个憋足了劲儿要把你气死的人努力了半天,你要是不怒,就等于剥夺了他的乐趣和成就感。结果,你没怒,他倒被你的不怒气了个半死。这么一来,我就想开了,在跟他同学的七年中,我不仅从来没被他惹恼过,后来,他竟然开始躲着我了! 另外,攀比也意味着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通常我们会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废话。比上不足--你不是第一;比下有余--你不是倒数第一。说来说去,跟没说一样。 喜欢攀比乃人之常情。有一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相对贫困”。这里,“贫困”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也包括精神、社会地位等等--总之是相比之下不如别人。改革开放前,大家都很贫困。但是,就因为这样,没有人感觉自己穷。而现在,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但由于周围不少人比自己富裕,所以,虽然吃得大腹便便,空调取代了芭蕉扇,彩电取代了半导体,热水淋浴取代了木澡盆,反而感觉自己贫困了。近年来,“海归”越来越多。他们除了回国求发展、“精忠报国”之外,还有不少是逃避“相对贫困”的。国外虽然绝对生活条件比国内好,可是,和周围一比,自己也许只是“中偏下”。而回到国内,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立马成了“中偏上”,甚至成了“上层阶级”。同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家普遍会选择“上少下多”的局面。 人爱比,这是可以理解的,时而比一比没什么大害,可如果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健康了。我认为,问题不是“应该怎样比”,或者“应该跟谁比”,真正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比”。 喜欢比的人不仅爱和别人比,任何方面都爱比,好像如果没有外在的参照物,对自己的感觉就没有把握。谢太太就是这样的人。不久前她买了一双非常满意的鞋。换了别人,鞋满意,价钱也满意,本来是一件很完满、可以画句号的事。谢太太可不是这样。这两个月来,她见了卖鞋的地方就非得进去看看。每次走出来的时候,她都面带微笑:“嘿嘿,这家店里没有一双鞋比我这双好!”偶尔,店里有同样的鞋,但都比她买的那双要贵,谢太太更是得意洋洋。可就在昨天,她在一家店里见到了同样的鞋,还比她的便宜了十块钱!这下可好,洋洋得意了两个月的谢太太顿时沮丧起来。你看,这原本是好事,谢太太愣是通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把它变成了一件沮丧的事。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控制点”。我们发现,心态好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普遍认为生活的控制点掌握在自己手中。换句话说,自己不是一个任由外界摆布、对生活毫无主宰能力的人。当然,我意识到,真正达到这一境界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生活中有太多东西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但是,我想,最起码不要把本来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没有人跟你抢的控制权硬要拱手让出。 就拿谢太太来说,自己买了一双鞋,穿着舒服,对着镜子一看:嘿!真漂亮!价钱也满意。这是多么圆满的一件事啊。自己对这双鞋的感觉“控制点”百分百在自己控制、管辖范围内,而且根本没有人跟你争夺这一控制权。可是,就有人偏偏要把自己感觉的控制权交出去。再比如,有人去餐馆吃饭。本来吃得非常满意,可是临走前非得看看别的桌点的是什么,结果落了个“我要是点了那个菜就好了”的结论。那么好的感觉,为什么非要想方设法破坏掉呢?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像谢太太那样的。但是,爱比的心态和她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不同。好几个妈妈同事的孩子买了汽车,这是他们的事,和我无关。某某交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这也和我无关。我的女朋友是否比别人的漂亮更和别人无关,她本来就不是为他们观赏的。她好在哪只有我知道,别人还没那个福气。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要为别人的感受活着,生活就会简单很多。要不然,活得多累啊!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不去“比”,因为喜欢“比”乃人之常情。有时,“比”可以给你动力,可以激励你进取。但要注意“比”给自己带来的是进取向上,还是烦恼沮丧。如果是前者当然最好。如果是后者,就要注意控制。尤其不要为比而比。就拿出国这件事儿来说吧。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时,出国留学或因为其他原因出国的人没现在多,但他们多数人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可后来,出国的机会多了,就出现了越来越多“为出国而出国”的人。这里面有有钱的,也有把祖宗八代的家底都掏出来的。问他们为什么出国,他们根本说不清。总之既不是去真正留学,也不是去赚钱,只是觉得能出去的就应该出去,因为张三的儿子去了美国,李四的闺女去了法国,王五更厉害,全家四口移民到了加拿大,咱家不比人家差,为什么不也出去一两个。其实,无论你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见世面,还是为了赚钱,还是因为向往那里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是不错的理由,唯独因为“别人出国了”而出国不是。 总之,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别一辈子跟着别人转圈儿。要想获得“独立感”,必须确定自己应该从何处结束、别人应该从何处开始的界限。要学会说“不”。如果你很难说“不”,那么,你对把握这个界限的能力恐怕有限。要学会考虑自己的需要,捍卫自己说“不”的权利。千万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一味地硬着头皮,答应有所谓和无所谓的所有人一切有理、无理和随意的要求。

网址:《好心态=好生活》试读:不要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09

相关内容

你可以有情绪,但不要情绪化(保持好情绪,让自己变得快乐充盈,85个情绪管理小妙招,生活中的小确幸)
情绪管理的技巧——七个日常练习帮你提高情绪免疫力
做好时间管理,掌控自己的生活
怎样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我管理的6个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学生生活、心理准备的建议
【信生“心”声】大学生情绪管理小贴士4
怎样更好地照顾自己?这些健康小贴士让你心安晚安!
肝不好?试试这 4 个养肝习惯,不花一分钱,让肝脏更健康!
《人民日报》:生活是自己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忙时有序,闲时有趣,把生活过成有意义的每一天,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