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回应
一、心理健康知识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个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起共同构成了健康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层面,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不良的心理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一个功能失调产生躯体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生活幸福,顺利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心理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 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 人际关系融洽; 适应能力良好。
(二)为什么说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当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行动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宽广、情绪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过来能使人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时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正确指导身体锻炼,自觉调整作息时间,使身体各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障碍问题;
2、自我意识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工作压力问题;
5、个人情感问题。
(五)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误区1:做心理咨询的人有精神疾病;
误区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差不多;
误区3:心理咨询是无所不能。
心理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以面谈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更有效地解决成长的烦恼或挫折,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更为自主、积极地迈向自我实现。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你学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正常人,着重处理的是人们的正常需要和问题。咨询的“你”不是病人,是正常人,只不过你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出现困难,需要帮助而已。
(六)什么时候你需要心理咨询?
1、当你在择业时,你需要准确判断自己的适应性时;
2、当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时;
3、当你心情烦闷,难以自拔时;
4、当你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5、当你时常厌食、暴饮暴食时;
6、当你总觉得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梦或梦游时;
7、当你的恋爱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8、当你有明显不平常的感觉和行为时,例如,总感觉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等;
9、当你常会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水、害怕笔、害怕看人等;
10、当你脑子里总不停地想一些无意义的小问题或者不停地洗手等;
11、当你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决时;
12、当你的学习压力大、无力承受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13、当你经受挫折之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14、当你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时;
15、当你经历了失恋、失去亲人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时;
16、当你性格变化很大或者出现有奇怪的行为时;
17、当你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对此产生心理压力时。
(七)如何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请你熟记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 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 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 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①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②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4、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
5、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 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最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 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意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6、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7、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8、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9、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10、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二、心理问题分类
心理问题等级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通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疾病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
(一)心理问题
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二)心理障碍
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这类人群不仅在情绪方面有较大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或思维逻辑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冲动毁物。
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
由于受到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三)心理疾病边缘状态
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四)心理疾病
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抑郁障碍、恶劣心境、双相情感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治疗是专业性的助人活动,治疗师受过专门训练,精通人格形成发展理论及行为改变理论和技能,在专业的架构下进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专业活动行为,让来访者通过治疗做出心理行为改变,恢复或重建受损的心理过程。患者在心理医院住院期间接受的家庭心理访谈、开放式团体心理治疗以及催眠治疗,都属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正常人,主要对正常人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而心理治疗则是针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患者患有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躁郁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虽然心理咨询师不能进行疾病诊断,但应当具备极强的疾病与非疾病的鉴别能力,这样一旦在咨询中发现心理疾病的可能,便可以及时将来访者转介到具有心理障碍治疗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而且心理障碍患者的症状在通过专业机构或医师的治疗得到缓解之后,如果觉得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觉得自己被某种不良心情压抑超过两周时间,并且这一情况还在持续,那时候你就需要心理咨询。
四、淮北市心理健康服务援助热线
为帮助公众做好心理防护,我市开通公众心理援助专线服务:18905610961,服务时间:8:00-15:30(工作日)。
我市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市精神(心理)卫生中心、濉溪县医院。
网址:【民生回应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71
相关内容
“小修小补”回归居民生活——中关村街道开设32个便民维修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应用
便利生活,需要“小修小补”回归
民生智库
呼唤生活教育回归
2024千岛湖创意生活周精彩回眸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
民法典宣传月
“低值资源回收,助力环保事业”—酒仙桥街道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低值回收活动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