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4-11-19 04:55

现代生活审美强调个性化和舒适性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现代生活审美#


杨向荣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

  木心是作家,也是画家和音乐家,更是一位哲人。木心的作品中散发出的广博、深刻与儒雅,有着深刻的哲理。木心以诗歌诊断现代生活,他在寻美的道路上踽踽前行,诗书画等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促使他在艺术领域的跨界。木心的作品整合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用美学思维呼唤心灵的觉醒。

  乡愁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木心的一生大半在外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从前慢》是木心在旅途中所写的一首小诗,体现着诗人作为“异乡人”的浓厚乡愁意识。《从前慢》共分四节,每节三行,诗人“缓慢”地诉说着自己的童年记忆,奠定了全诗的“慢记忆”和“慢生活”基调。无论是“无行人”的“长街”,还是“冒着热气”“卖豆浆”的街头小店,无疑都呈现出一副“慢速”的小城生活景观。日色、车、马、邮件四个意象,再次重现慢节奏的田园诗般生活画面。“锁”的意象“锁”住的不仅仅是人与物,也是过去的“慢”生活,更是诗人的记忆和乡愁。

  在《从前慢》中对少时“慢速”时光的追忆,既是木心怀旧之情和乡愁意识的流露,也是对“慢速现代性”生存的一种思考。笔者无意对木心的《从前慢》展开文本细读,而是希冀通过对诗作“慢生活”书写的解读,反思现代性竞速语境下的现代人生存体验。《从前慢》是一个寓言文本,它折射出竞速时代的现代人生存情境及其情感隐喻。在现代性语境中,都市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不断加速的时间体验,外部世界的加速浸入现代日常生活,背后衍生出现代人的一系列生存困境与情感问题。

  从速度的层面来解读《从前慢》,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反思竞速时代现代人生存情境的寓言文本。“速度”被界定为一种“快速”或不断“加速”的时间体验,有着当下的瞬时性、生活的快节奏和运动的速度感等内涵,并逐渐演变成一种速度美学。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速度”不再限定在物理学科的固有概念中,而是逐渐进入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社会公共话题。“加速逻辑”不仅作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诸种物质层面,更重塑了我们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速度”不仅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更成为一种“速度政治”。包括媒介、视觉、消费等在内的以快速为特征的文化形式无疑都表征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加速逻辑”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渗入。面对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现代人的生存表现出一种吊诡的自我矛盾:竞速与怀旧。

  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间紧迫的体验,现代生活充满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也伴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人对速度的崇拜逐渐走向极端,人甚至被速度所控制或异化,形成一种“速度暴力”。速度给人们带来了轻快、愉悦和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时间的焦虑感、个体的不安全感以及意义的丧失感。

  情感焦虑与社会加速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竞速的现代性体验从时间感知的维度上建构了一种情感的现代性。面对不断加速的现代生活节奏,提倡“慢速生活”理念,呼吁一种“慢速美学”或“慢速现代性”,反映出速度生存下的都市人的情感诉求。面对不断加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关注个体内心的“慢速生活”理念和“慢速美学”观念开始出现。

  新西兰学者帕金斯提出“慢速生活”的理念,旨在改变现代性既有的时间规则,为日常生活腾出闲暇时光。提倡慢速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对速度生存压力的一种回应方式。慢速生活以“关怀”和“专注”的方式来观照当下的日常生活,通过将意识和身体从加速空间中撤离来保持主体内在的反思性。对慢速价值的提倡,并非对现实世界的逃离或回避,而是对当下速度生存的一种反抗与回应。

  美国学者科普尼克提出“慢速美学”(Aesthetics of Slowness)和“慢速现代性”(Slow Modernism)概念。慢速美学关注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影响,试图将当下快速流逝的瞬时空间化,以此扩充和延展被赋予积极意义的“当下”,发掘一种当代性的力量。“慢速现代性”对“加速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将“当下”作为一个对承载了记忆的过去和被寄予期望的未来之间进行及时协商的场所,恢复时间的开放性。

  在现代都市的城市规划中,公园绿道、公共图书馆、慢生活街区等减速空间的设立,为都市人提供了更多体验“慢速美学”的可能。“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慢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表现出都市人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慢城”理念发展出以人为核心的绿色城镇化、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等城市建设方案。无论是自然生态上提倡的绿色家园,还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留存保护,都是在反思不断加速发展中的城市,期望建构属于现代人的诗意生存空间。

  竞速时代的“慢速现代性”隐喻,其实也是对空间“气氛”的强调。德国学者波默提出的“气氛美学”的气氛是一种空间性的感觉或情绪。气氛与身体相关,强调身体置于其中的总体情境和氛围。气氛具有情感规定性,是一种确定性的身体空间感。在自己熟悉和认同的空间中,气氛能创造出一种亲密感,如木心在《从前慢》中所描述的家乡气氛(气息或味道)。气氛是城市的记忆。在《从前慢》中,木心对“清早”去“火车站”的路上,“黑暗”的“长街”没有“行人”,“冒着热气”的“卖豆浆的小店”等意象的描述,就是通过气氛传达自己关于故乡小城的记忆。城市因为记忆而富有内涵和魅力,城市气氛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记忆的亲历感。气氛是城市焕发魅力的展开方式,但在加速的现代性语境下,“千城一面”的“竞速”规划无疑在逐渐消解城市的独特气氛。现代人也逐渐找不回城市的熟悉感,没有气息的城市犹如行尸走肉。应当保留城市独特性的气氛,而不是过于强调城市现代化,片面打造“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

  “慢速美学”并不意味着要消灭速度,而是在全球加速的日常生活中为个体的自主时间和多样化可能留有空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慢速美学”,引导现代人在加速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更诗意地生存。基于《从前慢》的隐喻,本文旨在对“慢速美学”的提倡,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而是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反思时间与变化,进而基于当下竞速时代的生存情境,提出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走向“慢速现代性”并不是一种单纯以速度的反演或减速来定义的美学策略,而是要唤起当下、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连结,寻求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可持续的、平衡的诗意生活态度。

网址: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790

相关内容

新书:《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
日常化、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能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找到连接点,推动传统节日走向现代
审美日常生活化
【现代哲学】人生哲学中的- 慢哲学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阐释生活美学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生活【佳鹏设计】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