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理论?中国几乎少有

发布时间:2024-11-19 11:42

心理成长理论在生活哲学中表现为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与心理学#

讲述|韩岩

整理|Miss 十

新人本整合理论领军人物。澳大利亚悉尼资深持牌心理学家。旅居海外20多年。国际探索心理治疗整合协会会员,原澳大利亚华人心理学协会主席。广泛受训于人本主义情绪聚焦疗法、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和超个人心理学等,占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前沿视野,具有独特的跨文化生活经验与实修体验。

Miss十:2月15日中午12点半,远在澳大利亚的韩岩老师准时开讲。这次,是十分心理名家公益讲座系列的2月场。讲座由十分心理创始人王珲跟韩岩老师共同策划,酝酿了很久,也是即将于3月1日推出的韩岩老师系列音频大课(自我发展层次论)的正式序言。

韩岩老师以整合的视角、清晰而有层次感的宏观思维,来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开创“新人本整合”流派,以及该流派与其他流派(如经典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的区别。

在韩老师看来,中国目前个人成长的需求巨大,但是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成长道路大都只源于心理治疗的理论。然而,治疗心理障碍和个人成长并非一回事。新人本整合理论的出现,是希望整合创伤治疗视角的心理治疗但超越它。它把前沿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与国际前沿科学心理学的思潮和观点结合起来,将努力尝试为人的成长绘制从净化创伤、自我成长到超越的完整人格进化地图。

下面,是这次公益讲座的文字精选。没有实时收听的朋友,也可以到幸福研习社上免费听这次公益讲座的音频。幸福研习社现在有了自己的小程序,收听起来非常顺畅、方便。

我们缺少支持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理论

第一,治疗,不等于成长

今天我们要纵横论大家都熟悉的,目前国内已经引进的一些心理治疗流派,评论他们的优劣,尤其要突出讲一个大问题——仅仅靠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方法来说它就是促进人的个人成长,对不对?

目前我们知道在国内各种心理治疗学派都挺兴旺,大家都通过它们来个人成长,所以显然它们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我想说的是,它们是不够的。因为它们是心理治疗流派,大多是用来治疗心理障碍的(mental disorder)。

第二,缺乏整合视角

西方的这些心理流派发展,从弗洛伊德开始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近来,西方“整合”的观念不断被正式、专业地提出,甚至出现了一个心理治疗整合的国际协会和杂志,但在我们国内,“整合”的观念跟思想还没有被全面、正式、专业地提出来,比较零散。我们看到,各种心理治疗学派的兴盛,却没看到心理治疗学派如何整合在一起专门地进行学术讨论会,更不用说杂志。

第三,这些心理流派并未本土化

这些心理治疗流派基本都来自于西方。当它们跨文化进入中国本土,会怎么样呢?它们需要进行本土化吗?我的回答是,毫无疑问,必须进行本土化。但是也许我会和许多人对于何谓本土化的理解非常不一样。

这三个目前国内的“不够”,就是今天要讲的起点。

从个人经验讲讲自我成长发展层次

我想稍微讲一下我个人的学习经验,这跟自我成长发展层次论有关。

我在厦门大学读的心理本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到了澳大利亚,是快30岁才出国的。后来,在澳大利亚待了二十年,又回国了,回来了六七年。跨文化,是我重要的视角。

我最早受的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训练,它和科学心理学最接近。

第二轮的训练是情绪聚焦疗法。这是第二个流派的学习。情绪聚焦疗法也是非常接近科学心理学的疗法,非常讲究与严谨、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结合。

第三个是我受到的最长时间的训练,自体心理学。我的第一任长程治疗体验师就是自体心理学的。我是先从体验入手,然后才去进行深度、系统的自体心理学的学习。

这一段非常长的自体心理学体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关系”治疗人。沿用当时一个治疗师说过的两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两个脑袋一起来思考一个人的问题”;“两颗心的碰撞来产生一种崭新的关系,有时是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深刻的新体验”。这是自体心理治疗教给我的。如果没有这段非常长的体验,我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个东西。

讲两个小例子。

我记得,在一段生活中,脑子的负担比较重,想的问题特别多,整个人好像发条一样上得非常满,没办法放松下来。到治疗师那里跟他交谈过之后,我感觉“发条”松了下来。这个体验非常强烈。记得有一次当我接受完治疗走出门时,突然间有一种刚到澳大利亚的感觉。澳大利亚的阳光非常充沛,一切都显得非常鲜亮,但是当你呆久了,这种感觉可能就消失了。而后你心里的事太多,你看到的就是灰的,或者好像啥都视而不见。但是那次治疗后,记得我走过一段路,看见一座别墅前有一个小花园,小花园前有一个赤膊的拿着水龙头的男人在浇花园,水碰在树叶上,晶莹透亮。那一瞬间,我感觉一切都显得如此明亮清晰。这个体验就是“松动”。

另一个体验叫“回到正轨”。是什么意思呢?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化的模式,它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一直在变化。它有时候使你生命本身会突然间失去光彩、失去意义,或者使你没有办法处理很多问题。你脱轨了。

而这给我一个很深的体验就是,我每次见到治疗师,跟他谈完,我都会“回到正轨”来。这也是关系的自体心理学给我带来的非常重要的体验。

第四个我受到的训练,是有相当一段时间灵性方面的训练,我很早就开始禅修。对精神性成长的团体也开始关注。

经历完很长一段时间自体心理学的治疗以后,虽然它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它缺了东西。缺什么东西呢?在心理治疗中,你可以说治疗师是你的知己,但它不是对等的关系,它是非常有限制的。这种非常有限制的关系,当时让我感觉到它有一种不足之处。

感觉到了心理治疗本身不够,当时的我挺向往一种精神性的社区。我在澳大利亚见到很多基督教的团契,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团契就是固定一段时间大家在一起唱圣诗、读圣经,去探讨人生更深刻的问题来交心。当然,有时基督教团契的交心还不深。

后来我在“钻石途径”那里发现了它。它是一种新型的精神的社区。每年都有闭关训练,就是三四天、四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坊,同时始终还有小组的同修,每个参与者都有个老师(其实就是像心理治疗师)。它组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以精神追求为根本目的的社区。它给我的影响非常大。这跟我后面的系列微课之间有很大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所谓社区,其实是很重要的。

有一个词,“文化”,在英文中是“Culture”,Culture是什么意思呢?用中文来解释,文化是以文化人,但Culture在生物学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是“培养基”。所谓培养基,就是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人工创造出来的环境。这样来理解文化,不会纠结于东西方文化这类的分类法,你关注的是,培养基是如何对于个人的人格发生作用;什么样的文化,造成什么样的人格。一个个体,所坐落的社群,也就是他的小文化与个体互动着,不断塑造着他的人格。

所以,我体验过个体心理治疗的强大力量,也体验过精神性社区的巨大力量。

纵论:自我成长视野下

各主流心理治疗流派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到底在“自我成长”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1、认知行为学派

认知行为学派是非常明显的以疗愈为主的学派,目前在国外来讲是最主流的学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就是用手册进行治疗。如果你有焦虑症,那就发展出《焦虑症治疗手册》;如果你是抑郁症,发展出《抑郁症治疗手册》;如果是强迫症,发展出一个《强迫症治疗手册》……它是非常严谨科学、以治病为主的疗法。当这个疗法占主体统治地位时,就会看到,它跟成长是一回事吗?它更多是治病,而不一定是成长。

2、传统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它的目标低;

传统精神分析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大家熟悉的话,它的目标是怎样把一个人从“神经症”转化成“普通人的不幸”。因为它对人性有非常低的假设。传统精神分析把普通人的最高发展阶段设定为什么?是神经症,低一点下来是自恋人格,再低一点是边缘人格,更低的是精神分裂,它是这样排序的。所以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神经症。有个说法是,传统精神分析先得普及一个理念,叫,每个人都有病。

想想看,这样的说法对个人成长来讲是够还是不够呢?

第二,主题是各种疗愈;

早期的精神分析师,一星期要五次——虽然现在不会这样,一般都是一个星期一次,它主张接受很长的治疗,去修复你原来原始童年时候的创伤。如果一辈子都在治疗,那么一辈子都在疗愈?如果一辈子都在“治病”,那活着是什么感觉?当然,并不是所有精神分析师都这样描述。不过,如果你将之与人本治疗流派去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对人性的预设很不同。这个我们在系列微课中再严谨地说。

第三,有点悲观主义;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本身就是一种禁忌”,本能与社会之间有一种非常大的冲突关系。弗洛伊德的重要概念是“超我”、“自我”、“本我”;“自我”充当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来协调,协调完以后使你的本能升华上来形成成熟的防御机制,问题就好了。

当你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你会不会感觉到对人性有那么一点悲观的味道呢?

第四,童年起决定性作用;

精神分析还有一种更突出地说法,人的5岁之后的一切都是强迫性重复。我们的童年创伤、童年痛苦,在5岁以后不断重复,我们要不断体悟、理解童年创伤造成了现在这样的一种模式。

当然,精神分析不是说,你只要体认,有些精神分析学派讲的是你要超越这些模式,但它的方法通常只是,认为童年时代有非常强大的作用,你要不断地认识它、不断看到它。这样,它的方法就不免单调,目标不免局限了。

精神分析目前在国内还是挺占主流的。这里首先得说,国内那些非常出色的精神分析前辈大咖们,使心理治疗在中国蓬勃发展,对此我表示深深敬意。但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美国60年代之前,也是精神分析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还有一个和它稍微有点抗拒的,是行为治疗)。但到了60年代以后,其它学派蜂拥而起,不断更迭。

新人本整合理论领军人物。澳大利亚悉尼资深持牌心理学家。旅居海外20多年。国际探索心理治疗整合协会会员,原澳大利亚华人心理学协会主席。广泛受训于人本主义情绪聚焦疗法、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和超个人心理学等,占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前沿视野,具有独特的跨文化生活经验与实修体验。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到底在“自我成长”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3、自体心理学

60年代以后,传统精神分析一统天下的颠覆开始发生,精神分析内部也在进行着调整。70年代,自体心理学的诞生,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我看来,自体心理学是对于个人成长讲得比较好的学派,因为它的理论模式和许多其他流派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范式的崛起。

我在澳大利亚有个自体心理学的老师,国际自体心理学会的老理事,写了一本书叫《科胡特之后的心理治疗》。 科胡特早期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提出了“成熟自恋”和“原始自恋”区分的概念。“成熟自恋”包含五个东西:1、创造;2、神入;3、幽默;4、接受有限性;5、智慧。

把五个要素这样分一下你会感到非常有味道:把“创造”和“神入”放在一边,“幽默”和“接受生命的有限性”放在另外一边,形成了两大因子。

“创造”和“神入”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扩大你的自我”。想象一下,“神入”是通过你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给扩大;而“创造”更加神奇。举上帝创造人的例子。神话中是这样讲的,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人,然后向他吹了一口气,泥土的人就活过来了。气在古代是“灵魂”的“灵”的概念。

所以,“创造”是你面对有限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素材、限定或条件,给予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渗透进去——讲得玄一点,有个灵魂的东西渗透进去,然后创造出你的生命、生活、创造出你生命的艺术。最大的创造,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创造。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创造”和“神入”加在一起,形成了自我扩张的一面,小小的自我扩张开来了。

而“幽默”和“接受有限性”是另一面。为什么把“幽默”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呢? “幽默”在这里是有特指的。它通常指的是当你面对人生的悲剧,各种不幸,面对人性各种丑陋与渺小的时候,你可以一笑了之,你可以用一种很幽默的态度来看它。不是平时的瞎调侃,而是面对人生的可怕、恐怖、丑陋、还有人的狂妄时,以一种非常幽默、有趣的、艺术的方式来接受人性的局限。而“接受有限性”有点像接受无常,有点佛教的意味。

现在来看这两个因素:一个是“创造””神入“,扩大你的自我;而另一面,“幽默”和“接受有限性”实际上是界限,也是你的局限性的自我,这两因素缺一不可。

如何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主要在于“智慧”。

“智慧”是一个更高的框架。一个有智慧的人既擅长于自我扩张,擅于创造、开拓、理解别人;同时又能够接纳自我、能够放下。这两个因素要通过“智慧”来进行调节。

比如有些中国人信佛教,信得比较肤浅,他的人生可能就会变得非常被动,非常强调命运。当受到传统佛教被动性一面的影响,他可能会非常强调对无常性的接受、对苦的接受,但不太强调“创造”。但科胡特的框架不同,他不仅仅讲放下,还讲拿起,不是单纯慈悲地拿起,而是种种拿起。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做中介,才有可能有“成熟自恋”。

科胡特在创造自体心理学时,生命只剩十年时间。我想,如果科胡特活得长一点,他的理论或许会进一步有所发展。可以说,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蕴含着出色的关于个人成长理论的种子。

4、人本学派罗杰斯

科胡特只做心理治疗,早期是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后来一生只做心理治疗,只写书,很早就去世了。我们来看看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可不一样,他的职业生涯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治疗儿童;第二个阶段,治疗成年人;第三个阶段,治疗精神分裂症。

第一个阶段是在治疗中心,保护儿童中心里做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大多数是在大学里做的,三个阶段做完以后,罗杰斯在最后一个阶段(治疗精神分裂并研究对精神分裂的治疗)之后,辞职不干了,跟学术界告别,跑到加利福尼亚,加入了一家民间行为研究所,同时开始投入“会心团体运动”。我把它讲成“运动”,这一点不过分,在当年的60年代它就是一个运动。

罗杰斯的角度更加宽广。他不仅仅做治疗,也做社会团体运动。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自体心理学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和罗杰斯的思想、方法进行一定的嫁接,才有可能把范围推到个人成长这部分去。自体心理学深刻细腻,人本宏伟广博。

从《巨婴国》谈整合层次的心理学

所有心理治疗理论的来源都是通过做心理治疗来的,都是一对一地做心理治疗。接受一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得出来的理论,这样的情况可能是有局限的,取决于作为治疗师所遇到的来访者是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程度,这是有很大差别的。

科胡特只做心理治疗的话,他只能根据这些素材来拼他的理论,比起罗杰斯更加广泛投入到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角度,我觉得他在构建理论上可能就会有一定的狭小。

而罗杰斯的理论,本身也有局限。我把他发展一下,再和科胡特的理论,两者整合起来,才有可能拼接出或整合出一个更好的、新的提供个人成长的理论。

而这一切都还不够。罗杰斯也罢、科胡特也罢,他们都在做心理治疗或者在团体实践中发展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罗杰斯的东西相对广一些,科胡特的东西细腻一点、深刻一点,但都不是研究。缺的是什么?缺科学的研究,长久地观察从婴儿到少年儿童、到青年、到成年人,甚至到老年人。它就是发展心理学。

《巨婴国》很大的问题是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但缺少一个科学发展心理学的整合,所以这本书虽然非常妙——我其实很欣赏这部书,欣赏武志红老师的雄心壮志,但理论上它不够严谨,因为他要处理的素材实在太宏大,要研究国民性,等于要走一种延续鲁迅的道路。但国民性这么大一个题目,只用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一些自体心理学的理论,真的是不够的。但武志红每章大题目都写得非常好。

我列一下《巨婴国》当中几个大章的标题:

第一章节是“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第二章是“巨婴心理共生”;第三章是“中国式好人”,第四章是“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人”;第五章是“孝就是顺”;第六章是“无回应即绝境”;第七章是“从龙到人”。

题目几乎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当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怪不得会引发轩然大波。可问题在于他用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比如第一章讲到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时,用一些“口欲期”、“肛欲期”这些非常传统、过时的理论,实在难服众;

第二章“巨婴心理共生”,说到“共生”,目前在国内我们学的很多心理学,基本把它看成是贬义,但是“共生”有高级共生。高级共生是褒义,不是贬义,它将解决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现在大家都说西方是个人主义文化,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认为这两个区别造成了很多东西。但西方是个人主义、中国是集体主义,这两分法是不对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集体主义跟个人主义是以不同结构的方式存在的”。换句话说,有非常低级层次的共生,也有非常高级层次的共生。这是第二章。

第三章是“中国式好人”,题目也写得非常好。中国式好人相对于中国式坏人来讲还是好人,中国式好人相对于那些自我更加发展到了更高境界、更高阶段自我实现的人来讲,“好”就差了。他们可能只是在一定的、适当的环境下发挥功能。这个话题挺复杂,我只点到为止。留待微课里再讲。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这里武志红老师开始用自体心理学概念了。这里“全能自恋”是一个不好的词,但大家要清楚,全能自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要在人生发展中不断转化,转化成非常关键的点,叫“自我把控感”,人类的“自我把控感”对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现代社会。这种自我把控感相当重要,这是我们中国“小传统”文化来讲比较弱的地方(什么叫大传统,什么叫小传统,我们在微课中讲),更精准的概念叫“自由意志”,就是主体感。自由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自由+意志”,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而是后面有“意志”两字在,它实际上是“全能自恋”转化发展过来,而且是一层一层发展过来、一阶一阶发展过来的。这一点如果简单说“全能自恋”就是巨婴,就会把问题简单化。

许多人总以为“自由“就是爱干啥就干啥没人烦你。其实没有意志,谈啥自由?它们必须是一生成长的。你一辈子都会有不是这人就是那人、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来“烦你”、“阻扰你”。这一切都构成你发展自己主体感的好时机。这个发展也是分层次的。所以,在面对逼婚这件事上,恰是检验一个人主体感发展阶段到哪里的好节点。如果你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则你根本不必学什么策略,自可将逼婚在心中唤起的骚动化为无形,你父母哪能奈何你。

个人成长发展层次的“三道理论”

新人本的发展层次论就是关于三道理论的:成长之道、净化之道、觉悟之道。

净化之道的净是干净的净,讲的是创伤的处理;成长之道是发展层次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在微课当中,会讲一下成长和创伤的疗愈之间的关系。觉悟之道是灵性宗教非常探索的话题。

真的要讲个人成长,必须把成长之道、净化之道、觉悟之道三者放在一起,才能出现一个比较广谱的,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宽度的关于人格成长的地图。这是很庞大的,可能未来在微课之后我们还会开很多不同的课,如果大家以后愿意继续学习,这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免费收听韩岩老师公益讲座音频,关注幸福研习社或添加十分心理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

网址:支持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理论?中国几乎少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5239

相关内容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青少年自我成长心理学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12篇)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通用15篇)
心理自我成长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通用18篇)
MOOC简介——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集合12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