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清洁卫生也能悟道?擦了一天的卫生间,我终于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4-11-19 14:07

幽默日常:朋友做了个鬼脸,结果把自己逗笑了,他说:我终于明白什么是自力更生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搞笑日常图片#

最近开始整理清洁用品,发现好多很久没有使用的东西。为了把它们“用”起来,昨天我窝在卫生间里做了一整天的清洁。

我们家卫生间只有不到4平米,打扫却花了一整天,也许会让人匪夷所思吧。一方面是因为我原本就不擅长清洁,再加上书呆子的风气,做清洁也要先读书。这次参考了这两本书:

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清洁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一边做清洁、一边检查自己做清洁卫生时内心的“淤塞点”,一边考虑适合自己的清洁流程,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以前一直觉得整理和清洁是两码事,但在擦了一整天的卫生间后,我发现做清洁和做整理,心法其实是共通的。

正如整理不能怀抱“消灭混乱”的粗暴心情一样,清洁的起心也不能是“消灭脏污”。一旦起了“消灭”的狂躁野心,整理也好、清洁也好,都必然陷入困境。越是想消灭脏污,脏污反而就越强大。唯有学会感恩、心怀善念地使之循环流动,才是出路。

由洁癖导致的邋遢

我是处女座,这是号称最完美主义、最洁癖的星座。但是,像我这样不爱打扫、邋里邋遢的状态,要说我有洁癖,连我自己都不会信。曾经我还引以为豪地自称是一个“没有洁癖的处女座”。

深挖到心理层面以后才发现,其实我的“邋遢”恰恰是由“过度洁癖”导致的。一心追求“绝对清洁”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因为精力过度消耗而半路死机、疲于打扫了。

所谓绝对清洁,换言之就是想要“消灭污渍”。内心对污渍感到强烈地憎恶、排斥,以至于不愿意面对污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但凡负情绪,都牵系着恐惧感。憎恶、嫌弃这类看似“主动”的逃避心态也是如此。说起来,恐惧会使人产生的下意识反应,除了被动的“逃离”以外,主动的“攻击”也是由恐惧引发的。

因此,“消灭污渍”的攻击心情越强烈、越狂躁,就说明人对于污渍的恐惧感越强烈。恐惧感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迅速消耗、力不从心,从而由“攻”转变为“逃”。

我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由于理想中的“绝对清洁”总是无法实现,我只好主动忽视污渍,拒绝关注。于是外表看来,我就是一个十足的邋遢鬼了。

救治洁癖心理,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探寻“污渍”的真相,打破对“污渍”的刻板印象,这是面向外界的一步;二是直面自己对“污渍”的厌恶恐惧,这是面向内心的一步。两者缺一不可,面对自己内心的一步尤其重要。我昨天在卫生间里完成的,正是这一步。

破解洁癖

1

污渍的真相

粗暴点说,洁癖的心理就是“憎恶脏污、贪慕洁净”。乍看之下,这个观念似乎没有毛病。但是按佛经说法,这种心态应该算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别心”了。

但是,“干净是好的,脏是不好的”,这是一个虚妄不真实的幻想。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干净”和“脏”的区别。“干净”和“脏”只是人为制定的标准。

想一想,污渍是怎么来的呢?比如厨房里的油污,它们原本在锅里,和其他食物在一起。只是因为某种因缘力量(比如水在油下沸腾力、人为翻炒的力量等等)溅出来,落到墙壁或灶台上,才成了污渍。

本是同样纯净、可供食用的小油滴,被人吃进口中的那些就是受人珍爱的美味佳肴、余在盘底或锅边的就是让人难生好感的残渣污秽、溅落在灶台和墙面的油滴则更为悲惨,要么被无情忽视遗忘,要么被人视作肮脏的恶魔、以斩尽杀绝为快……可它们最初都在同一个油桶里,被我们欢天喜地买回家的啊。而且,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制造因缘、让不同油滴进入不同命运通道的,不也正是我们自己么?

不同的“油生”命运差异之大,其坎坷、无奈、身不由己,以及风云万变的戏剧性程度,和不同的人生命运没有本质区别。

不止是油污,其他的污渍也都是这样产生的。原本都是让我们喜爱的“纯净物质”,只因为出现在了不恰当的地方,从而无法实现价值。

因此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污渍”。

与此同时,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清洁”。

中学时,化学老师说:“不存在100%的纯净物。”身为完美主义,我听到这句话时很震惊,当时就走神了,开始想:

“为什么不能存在绝对纯净的物质呢?一瓶99%纯度的物质,如果只框取其中最纯净的几个分子,那不就是纯净物了么?”

“不行啊。分子原子都是不断运动的。一旦取出来,它就会立刻和周围的氧气等其他物质反应。这样就不纯了。”

“那要是不取出来呢?直接在物质内部划界圈出来呢?”

“即使这样,分子原子还是在不停运动啊。它们还是会不断和身边的物质交换原子、不断扩散。这样又不纯了。”

“……(此处省略若干幻想假设)”

“唔,那么果然是不能保持100%纯净啊……”

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已经往前讲了一大截。为了跟上进度,我又只好回家熬夜自学。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挣扎,我终于承认:“所有的物质都不能保持绝对纯净,只能净化,也无法做到绝对根除,只能稀释。”

所以,事实真相就是:既不存在纯粹的“脏污”,也不存在纯粹的“干净”。包括所谓污渍在内,所有的物质或状态都不能“消灭根除”,只能“稀释”。

2

直面内心的妄想

光知道事实还不够,更重要的一步,是探察自己内心的感受。

由于洁癖心理是追求绝对干净,即使知道这个事实,对我来说反而是巨大的打击。我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努力做清洁的动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既然怎么努力都不能达到绝对干净,做卫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况且,脏污本来就不是脏污,干嘛要那么发狠地赶尽杀绝呢?”我就因为这样的念头堕入魔道,过上了邋遢的生活。

这是比嫌脏爱净的分别心更顽固的烦恼了,需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才能有解。我也是读了金刚经才想通的。

金刚经说:既不要执念,也不能完全放弃执念,“一切圣贤皆得成于忍”。如果把这种态度代入清洁,就是:既不要追求完全消灭脏污,但也不要放任和逃避脏污,一定要忍耐、直面自己内心的愿望和恐惧。(忍不住插嘴叨一句:金刚经不愧是“能斩断钻石般坚硬烦恼的”经典啊。)

刚开始看到卫生间里一团污糟的时候,我沮丧地想:“我明明在装修的时候已经很注意不留卫生死角了,为什么还是有这些打扫不到、不断积累脏污的角落呢?”然而,随着动手清洁,我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这些卫生死角,都是注意力的死角啊!”

我拿出放在最角落的皮搋子开始清洁。这是用来疏通马桶的工具。在我想象中,它就应该是脏的才对。但是在我眼前,它的“脏”的状态显然和我想象的不同:它不是被“用”脏的,而是在角落长期积尘、被“放”脏的。

近距离观察、清扫之后,我发现皮搋子本身并不容易被“用脏”。橡胶质地的皮碗表面非常光滑,不沾污垢、也很容易清洁。而且,天然橡胶容易老化,它基本会在被用脏之前寿终正寝。

说起来真是惭愧。皮搋子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上大忙,但是我却因为意淫着“它就该很脏”,从来不对它加以关注,任由它蒙尘积垢。

这种“卫生死角”的污渍一点都不顽固、非常容易打扫干净。它之所成为死角,全都是因为,我主动选择了逃避忽视、拒绝关注。从这一点来说,卫生死角的确是注意力的死角。

我又逐一清理了马桶刷、马桶背面、浴室角落、浴帘、浴室柜底部……很多我原以为“应该够不到”、“污渍应该很顽固”的地方,其实都不难打扫。这些死角,全都是我对污渍的逃避忽视造成的。

为了避免和这些污渍面对面,我总是幻想着它们“无需清洁”,产生了各种侥幸心理:

“这种地方本来就应该有点脏的,即使不打扫也没事吧?” “那种角落,没人会注意去看的。” “这种地方也需要清扫吗?想想就累啊。正常的生活不应该这么累,也从没听说过别人要打扫这里,所以这种地方一定不需要打扫。” “……”

越是不关注,灰尘就越积越多,某天回过神来,更加无力招架。

说起来,我常常以“没听说过这里也要清扫”为借口逃避清洁工作。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很大。我的父母也不擅长清洁,我从小在父母逃避打扫的各种借口中长大,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不用打扫才是正常状态”。

后来为了学习搞卫生,我上网搜索清洁达人的经验分享、读台湾人和外国人参加清洁培训的心得感想,还买了书来读。这才意识到,擅长打扫的人,在他们潜意识里,“什么东西都要打扫”才是正常状态。

写作《家务秘籍》的清洁达人东老师,为了不留卫生死角,她甚至会搬动洗衣机、打扫看不见的角落。可见,注意力并不局限于“眼不见为净”,是真正强大的力量。

所以,维持清洁卫生的核心能量应该是人的“注意力”。

清洁的要义

再回到清洁的要义。

对清洁的正确理解,我现在认为,应该是“分类”、“归位循环”、“感恩和怜爱”。

1

分类

正确分类是清洁的前提。清洁的分类,一方面针对清洁对象,另一方面针对污垢。

清洁不同材质的物品,要选用不同的清洁用品。保证一定清洁力度的同时,不伤及清洁对象。

比如同样是长了霉斑。洗蔬菜水果的塑料筛盆、彩色浴帘等物品,使用较为安全的含氧漂白剂,就可以轻松清洗。如果使用威力更大、气味更刺激的含氯漂白剂,则容易沾染刺激性气味或损坏物品;如果是洗手台或马桶附近的硅胶长霉斑,含氧漂白剂的清洁力就不够了,需要用含氯漂白剂才能达到效果。

此外,不同的污垢也需要选择不同的清洁用品。比如弱碱性的水垢需要使用柠檬酸溶解,弱酸性的油污可以用弱碱性的小苏打清洗。

也有的污垢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去除。比如油脂类污渍,既可以利用酸碱中和原理、使用碱性洗剂清洁,也可以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使用表面活性剂清洁。但前提仍然是正确分类。

2

循环

归位循环是清洁的目的。

不论什么污渍,它们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物品,是物品在帮助我们的时候产生的。比如厨房油污,是我们为了满足饮食需求,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如果不在家做饭,不在家吃东西,就不会有油污。再比如房间里的飞毛浮絮,是衣服或床品等织物被我们穿着、摩擦的时候产生的。

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存在滞留在家中的“卫生死角”里,它们就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循环流通。给人一种“永世无法超生”的闷滞感。这和家中物品杂乱、无法物归原位的状态是一样的。

清扫,就是让家中不同的物质各归其位,“尘归尘,土归土”,让自己的小家和外界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循环流通。把自己不心动、不需要、不在其位的微尘物质,送回循环之路,从而让自己心动的、需要的物品更纯粹、更归于其位。

其实整理的断舍离也是如此。与其说是“丢弃”、“抛弃”,不如说是“把已经完成使命的物品送回循环重生的坦途”,从而让自己的精力集中于更重要的物品。

3

感恩和怜爱

打扫完毕后,我重新审视、触摸卫生间里的每一个物件,感受它们过去、现在、未来所带给我的帮助。最后,我终于认识到:我不应该包抱有“这个东西本来就应该脏一点”的偷懒侥幸心。不应该因为“物品本来就会变脏”而放任它变脏。

每一件身边的物品都想帮助我过得更好,所以我也应该公平行事,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好好回馈它们。只要有一点这样的感恩心就可以维持对环境卫生的关注。

感恩有用的物品不难,但是当它们变成无用之物时,恐怕就难以感恩了。也许想一想“污渍原本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的有用之物”会让人有所动容,但我认为,这时更高效的心态是“怜爱”。

说起来,这些微小的尘埃污渍其实都是完全受我们控制的。它们因我们的控制而出现,也可以因我们的控制而离开。和我们相比,这些污渍微尘实在太渺小了。

我们身为一屋之“王”、家中万物的“救世主”,也应该秉着“怜爱”的心情,帮助这些迷失方向的小微粒团们“物归原位”,把它们送回可以循环重生的路径上去。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清扫”这件事的重新认识。

“脏污”和“干净”本出同源,没有好坏的分别。有分别的,只是物质与所在的位置是不是“相适应”。打扫,就是把不同的物质各归其位、循环流转的过程。端正了这个态度之后,我突然觉得打扫卫生就不再是充满愤恨的痛苦煎熬,而是充满感恩和爱的暖心善行。

当我愿意卑躬屈膝去关注每一个物件、关注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粒微尘的时候,我的周围、和我的内心,就都不再有积满尘垢的死角了。

清洁的要义是“分类循环”,清洁应该怀有的情绪是“感恩和爱”。也许,扫地僧们都是从这里开始悟道的吧?

责任编辑:

网址:为什么做清洁卫生也能悟道?擦了一天的卫生间,我终于明白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142

相关内容

这次我终于把“家务清单”弄明白了,每天这样做,让家一尘不染
实用!卫生间这么清洁,家里再也不用请清洁工了~
卫生间装修清洁有什么妙招?
五步做好卫生间清洁 让卫生间焕然一新
卫生间清洁保养有什么秘诀呢?
卫生间除味最好的办法 卫生间为什么反味
卫生间的清洁周期
为什么卫生间需要深度保洁?
卫生间有什么清洁技巧
卫生间怎么清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