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现实能恢复繁体字?无疑是痴人说梦,拉历史的倒车。文字改革,在毛主席的直接关怀下,通过简化字方案,大大提高了读写效果,便利了广大人民大众,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的文字要走拼音字母的道路,拼音字母表的颁布,是第一步,以后怎么删繁就简,更加便利文字交流是中国文字改革的一大课题。

有人说这是为了扫盲,这话答对了一半,简化字对扫除文盲确起了作用,但要明白,中国的扫盲自解放后就开始了,而文字改革在以后经过反复酌量,调查研究,专家与群众相结合才定下来的,一经颁布,全国一致,其效果十分明显,现在的新加坡等都是简化体,至于香港、澳门、台湾是迟早要用的,世界华人区也是要走这条路的。秦始皇时的大秦朝尚且统一文字加度量衡,难道现在简体字就不能一统华人天下,那是终归要达成一致,慢慢来,不用着急。
文字说到底,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工具,简单明了就好,搞那么复杂干嘛?中国的古代人搞的是象形文字,发明之初不”画”像,别人认不得,但随着社会发展,头脑进化,有抽象概念了,几笔几划就能表达意思了。但正如鲁迅所言,中国的方块就是个死症,直到如今,恐怕还没有一个中国人,拍着胸脯说中国字全认得,连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其它字的异体字有多少,谁人说得清楚?如果恢复繁体字,就识字这一项,比外国人在文字上下的功夫何止双倍?这不是极大的浪费么?何苦来哉!

后来国家又颁布了二简字,可能是考虑不周,急了点,不少字产生了混淆,很快刹车废除了,直到现在就基本停止不前了。但少数二简字在民间还有流布,说明不全是错误,有合理的成份,说明文字的改革,怎样删繁就简是任重而道远,这项任务还得继续进行下去。
那繁体字怎么办?全社会恢复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历史倒车是开不得的。但它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字,而且24史加清史稿都是繁体字写成,不过现在出版的都用简化字了,只是文言文大多数人不容易理解,这好办,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能理解的人也就多了起来,更何况大专院校的文史专业就是研究中国文字、文学的,让这些人研究去吧,不会失传的。至于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必费那个脑筋了。如能识繁就简就很了不得了,不必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所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作为交流工具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简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至于按毛主席说的走拼音化的方向,用拼音字母代替方块字,这项任务可就艰巨了,个中要解决的问题可就太多了,同音歧义如何区别?至少目前看难于解决,所以拼音字母的作用,现在仅为汉字的注音,而不能发挥其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