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极简主义》,来一场对生活的省思

发布时间:2024-11-20 04:29

极简主义生活鼓励自我反思,减少对物质的过度依赖。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生活#

本篇分3个部分,写给曾读或还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

一、大环境强加给个人的锚定

二、极简主义到底是什么?

三、关于价值观和给人生下定义

一、大环境强加给个人的锚定

1、每个人身上有时代、家庭、经历的烙印

第一次读《极简主义》是在2017年,当时很多人慢慢开始接触极简生活,而本书也被引入了中国大陆。作者共2名男性,共同描述了他们最初深陷物质爆炸带来的痛苦,在探索新的生活方式过程中,极简主义映入眼帘成为了他们的生活首选。

作者全面描述了个人被锚定受困的所有细节。为了追求社会广泛推崇的社会地位:他们投入全部生命赚钱,没时间照顾家庭和生活,工作压力巨大,还遭遇离婚的痛苦。为了追求社会广泛推崇的身份象征:他们提前消费,购入豪车、豪房、新奇特产品,结果花的比赚的多,负债累累。其实以上都是在讲个人的小环境。

春楠新书中的手绘《现代人的呐喊》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人生旅程?我不禁打了个问号。我一直相信,人的命运走势有1/3是天性的性格,1/3受大环境影响,最后1/3靠自己努力。

略微比对下美国历史和经济,就能获得一些答案。作者是美国人貌似是70或80后生人。他们出生时候的美国,刚好处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消费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不仅掀起了品牌和品质化消费的热潮,美国家庭平均收入大幅提升,加上70年代的经济问题破坏了美国人的储蓄习惯,通货膨胀让美国人明白,和存钱相比,借贷和提前消费更合理。说白了,就是“手里拿着钱,不如拿着东西”。

也正是经历了巨幅买买买,80年代的美国首先诞生了整理师这一职业和整理师协会。也逐渐出现了在社会背景下,停下来反思并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2、个人能否躲开大环境的影响

我觉得很难,作者选择极简生活后,为了远离社会影响,选择了把电视卖了只读书、房子卖了只租房、把信用卡都撤销不买衣服不买鞋。光是这几项就很少有人能完全执行。

如今在中国,也进入消费主义盛行的阶段,你只要出门到处都是广告,打开手机也是不想看到的广告。除非跑到大山里生活还断网,否则大环境的影响会跟随人一辈子。

你只能选择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清醒的活着。把三观当盾牌和标杆,随时筛选和拒绝不必要的影响。

二、极简主义到底是什么?

搜索百度、搜狗百科,会得到一个答案:

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对抗并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上面的解释太枯燥,简而言之,极简主义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整体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这极简主义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极简风格经常被用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家居设计等领域。尤其我到日本旅行居住酒店或民宿时,这种感受尤其深刻。环境中过多白色、灰色、深灰色的应用,确实看起来很干净,但会让你觉得很冷清、毫无烟火气,白桌子上落一根头发恨不得马上清理,待久了有种蹲监狱的难受劲。

极简主义用在生活方式和对待物质持有上,则定义截然不同。作者对极简主义的定义是:极简主义是一种工具,帮助人们看清生活中最基本的存在,拒绝掉某些社会文化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最终持续追求快乐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条定义,我受到启发,干脆把市面上众多生活方式风格以四象限方式分类和梳理了出来,在2017年至今的线下课中有为同学们分享。等整副图被梳理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可选项还挺多的。一些整理师、意见领袖倡导的生活方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这个世界要有多种风格的人组成才有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如从这幅图中一一选择来试错。

其中,我把极简主义也进行了分类:

1、“朴素极简主义”

指家中物品极少,必需品只保留 100 多件,几乎不购物。代表人物就是这本《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的作者乔 舒亚和瑞安。

2、“禁欲极简主义”

指坚持家中的物品最少化,几乎等于没有。无论房间大小,看起来都比审讯室还“家徒四壁”, 整个家的色调,通常是性冷淡色系。代表人物是《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的作者“丢东西狂人”缓莉舞。

3、“华丽极简主义”

指家中持有的日常物品有限量,但并不限制自己购物,在经常买和淘汰中快速循环。代表人物是《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

春楠一名也是极简主义者,在过去38年经历了19次搬家,物品随着房子空间大小,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多到少,最终选择追求一种朴素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三、关于价值观和给人生下定义

1、你不需要复制别人的路

2017年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和朱先生都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之前不知道为什么,3年后,我才明白是因为书中有80%的篇幅,是强制性传达作者自认为过有意义的生活的5种价值。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5个关键词。难道一个人不重视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所过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

过度描述一条自己认定的道路,硬要别人跟着走,真的让人反感和被强迫。但能在书中这么直白的分享价值观,我觉得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态度非常坦诚。

为什么说不需要复制别人的路呢?引用我非常喜欢的《坎贝尔生活美学》中的一段:

你进入森林中最黑暗的一点,那里没有道路。

凡是有道路之处都是别人的道路。

你不是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若遵循别人的道路,你便无法认清自己的潜能。

如果你想突破自我设限,成为真正的自己,必须用读书、读人、读路等方式打开眼界,把世界上所有人的道路都拿来参考,并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读过我的新书《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爱自己从整理开始》的读者,通常都很喜欢第四章,第3篇《决断,清晰的价值观让你告别纠结》。其中清楚讲解了每个人怎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并用价值观来选择身边的物品,以及要追求的生活方式。当你意识觉醒后,外界无论如何纷繁,你总能用思维框架把自己抽离出来。

2、学会为自己的生活下定义

从2012年起,我每年读100本书,累计700多本。但最初的5年,我从来都把每本书的作者观点捧的高高的,很少或压根不敢给身边的人事物下定义。比如在读《极简主义》时,作者对他们信奉的5项价值观一一进行解读,让我恨不得得抄写下来作为真理。

我怀疑这种盲目听从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到大十来年的应试教育,和将近十年的打工经历留下的烙印,想去除得需要大把时间。

近1、2年,我终于活得比较笃定,学会了为自己的生活下定义,不再把别人的理解和灌输供于神坛。对于我的三观、生活方式、对每一个关键词、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等,我也都有了自己的解读。

如果回到几年前,我会强烈建议过去的自己,一定要首先找到方法,把三观梳理清楚,之后再去读书。想必能大幅提升读书的深度和领悟吧。

总之,再次感谢这两位生活方式倡导者,因为看了他们的书,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理清各类生活方式的风格和定义,还激发我在2017年底写下了《35年来学到的三十五堂人生课》。

在完成了对这本书的消化吸收后,终于果断得卖给了多抓鱼。

网址:重读《极简主义》,来一场对生活的省思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8305

相关内容

《极简主义》读书笔记
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理念
我自己的「极简主义」的生活
“极简主义 ”,生活因简而美好
现代社会的极简主义家居生活:一场心灵的回归与升华
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
越极简,越生活 | 极简主义生活是一种态度
极简主义生活,极简生活的18条理念
变形的极简主义,正在催生新的消费主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