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365|参与抗疫的志愿者如何自我照顾?
自我照顾讲座:教你如何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习惯改善# #生活习惯讲座#
赖亚琴、 邵华、潘扬 三位老师
将为大家解疑释惑
1
志愿者如何自我照顾?
赖亚琴
湖州37度心理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位志愿者在微信朋友圈调侃自己做梦都在“洗楼”。有人问,他是否太累了?基层普通志愿者在当下如何更好地“自我照顾”?
非常感谢基层普通志愿者!是他们为我们广大群众筑起了又一条安全防线,安心宅家,发挥着巨大的战“疫”力量。这些志愿者在各类岗位上日日夜夜默默无闻事无巨细地奉献着,可爱可敬。在国家卫健委的防疫人群分类体系中,他们主要属于第三级人群,自身既面临疫情风险和疫情应激心理反应,还要受到个别不理解群众的言行冲击,真的很辛苦。
诚挚期盼战“疫”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志愿者们能合理的自我照顾,因为照顾好自己,就是对亲人,对朋友,对其他防疫人群的最好的帮助。
第一,请知晓自我照顾的基本思路:觉察,评估,平衡和联结。
“觉察”是关注自己内在的不平衡状态,如需求,情绪,体能,生理状况,工作限制,内外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评估”是依据疫情信息岗位劳动特点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身体疲劳或大脑疲劳)初步评估。“平衡”是让自己的生活步调达到平稳和规律,能维护工作休息休闲的动态平衡。“联结”是对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外部资源,保持适度的合作与沟通,以开拓并明了自己内在的需求,经验和觉察力。
第二,请工作中再知晓“自我照顾”的一般应对策略。
工作时,在确定的场合,做好确定的自己——肯定自己的付出,承认自己的不足(比如胆小或语言表达欠缺)。众人拾柴火焰高,适当自我表达,争取团队成员的支持,及时给予队员力所能及的帮助,互相支持,增加力量,有效的照顾自我。志愿者岗位有分工,疫情面前,互通有无。事先预备本防疫岗位之外的资源或信息渠道,如医院电话,心理热线,疫情热线,社区电话,生活物资信息等等。
第三,请工作后再知晓“自我照顾”的一般应对策略,无论个人调休还是家人相处。
要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过度疲劳对身体的影响),当然还有睡眠和饮食等方面,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还要关注近期是否出现负面情绪的超载的情况,比如厌烦,愤懑和愧疚等。如有必要及时寻求医疗或心理援助,或者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做一些朋辈督导,团体交流,调节自我,改善工作能力感。
回应那位做梦都“洗楼”的志愿者,你辛苦了。工作之余,结合个人特点用些身心调节的小技巧有益无害。如听音乐唱歌,家居有氧操,工作日记,腹式呼吸法,冥想放松等都可以。特别推荐泡脚放松法。坐个舒适的板凳上(不要坐在穿堂风处即可),盆中热水温度双脚可接受,并没过脚背,预备一壶开水。当感到盆水热度略有下降,则在盆中倒少许热水,放下双脚随即感受到一股热流从脚底传遍全身和大脑四肢,专注感受此刻身体的酥麻温热的感觉,告诉自己:真舒服。如此反复,一般一壶开水用完即可。
志愿者们,感谢!战“疫”,我们在一起。
2
周围的老年人不太重视疫情,对我们工作不理解,我很焦虑,如何劝导?
解答老师
邵华
湖州37度心理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健康B证。
疫情爆发后,大批组织管理人员和志愿者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他们和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逆向而行”,富有爱心和勇气。但我们也发现,面对疫情很多老年人往往云淡风轻,有的外出不戴口罩,有的聚众聊天打牌、下棋娱乐,有些劝阻了还不听,给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首先,为什么老年人不重视疫情呢?
1、情绪在老年人信息处理中起很大的作用,很多老人看完语气平稳的官方报道就会自动过滤掉信息,根本不当一回事;
2、老年人容易出现“乐观偏差”,对疫情持有侥幸心理;
3、有些老人缺少陪伴,不能出门觉得孤独,日常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
其次,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劝导呢?
1、语言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增加情绪色彩很浓的形容词,如“实在太可怕了”、“特别严重”等,不过前提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
2、最好采用身边或近距离的案例,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如“隔壁小区的XX,就是不重视这次疫情,不乐意戴口罩出门,结果感染肺炎了”等,让他们明白危险就在身边。
3、可以联系老人的儿女们多多陪伴父母,不在一起可通过视频或电话,向父母反复强调疫情的现状,需要注意的地方等;
4、要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多多关注独居老人,可以准备一些口罩给买不到口罩的老人们。
最后,防疫一线人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焦虑情绪呢?
1、允许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合适的方法积极调整,如宣泄、呼吸放松、认知重评、正念冥想等;
2、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事、家人、朋友或其他值得信赖的人交谈或分享感受,由此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
3
孩子爸爸频繁刷手机,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
解答老师
潘扬
湖州市37度心理团队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教坛新秀、区心理青改组组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封面人物。
手机已愈来愈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许多家长深知在孩子面前频繁使用手机不好,但却发现作为成年人的自己,尚难自控。我们不妨来反思这样一个命题,家长是什么?是一种称呼?还是一种天生的权力?其实,家长更是一份职业!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的教导。
家长频繁玩手机,会带来下列不良影响:
一、给孩子树立不良榜样
父母低头看手机,对孩子直接造成的伤害即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其次,孩子开始效仿父母的做法,也开始热衷低头看手机。孩子玩手机不但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因为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不动,影响脊柱发育。
二、影响破坏亲子关系
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会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这样会严重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三、无益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长期以往,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并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
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合理安排时间,完成手机浏览量,完成后随即放下手机,如果确因工作需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高品质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家长每天专注陪伴孩子15分钟。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即是指,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全心全意地与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
二、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也需和孩子一样,形成自己的爱好,譬如,每天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跳舞、练书法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体验活动。或者也可以欣赏音乐,欣赏美术,带孩子走进艺术的世界。兴趣爱好能让家长学会放下手机,多一些时间与孩子相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增加亲子互动
与孩子一起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体魄,形成开朗性格,还能力促家长加强自我管理。家长可选取周末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运动,譬如和孩子打球跑步,体会亲子共上阵的美好;譬如和孩子远足骑行,了解万千世界的奥秘;譬如和孩子一起爬山(登山),了解祖国山川的壮美。
各位家长,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手机可以五十年如一日地陪伴你,但和孩子和亲昵时光却会一去不复返。所以,那些陪伴手机多于陪伴孩子的父母们:请把手机放一放,学会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长大,慢慢体味真正拥有孩子的这些短暂宝贵年华。
来源:文明湖州
编辑:陆辉
责任编辑:
网址:心理健康365|参与抗疫的志愿者如何自我照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8373
相关内容
青海西宁:志愿者发起行动照顾疫情下“留守宠物”“疫情之下的自我照顾”心理健康专题线上讲座
“宅生活”如何兼顾身体和心理健康?
疫情之下如何兼顾宠物保护与防疫?
四肢骨折患者的家庭护理与自我照顾
抗“疫”当前,请查收这份心理健康指南!
全民健身 志愿同行——社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助力健康生活
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丨心理自助手册
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如何照顾最爱的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