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共建——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

发布时间:2024-11-20 04:40

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介入公共事件分析,从社会学视角解读问题。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公共事件分析#

前言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生命教育在于学习如何生活,充实人生,并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并鼓励学生为自己选择与订立正面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让自己活得更丰富。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少年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少年儿童如何看待生命,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对死亡所抱的态度如何,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通过从“心”共建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并通过“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四个维度的介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一、生命教育实施的背景

   笔者在新塘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与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根据新塘镇 D 小学 L 校长的介绍,作为村里的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很紧迫的问题。一方面但凡选择在村小读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本村的村民,并且家庭贫困的孩子,因为一般村里有钱的人家,都会住在凤凰城,孩子在市中心读书甚至出国留学,留在村里的双亲常年外出务工。他们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教育和陪伴,极易受到周边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监护人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基本是年迈且学历极低,甚至还需要学生帮忙做家务,而且多数监护人对小孩是千依百顺,生怕小孩收到委屈进而对自己不满,对小孩的不良行为大多不了了之,造成部分小孩因缺乏管束,误入了歧途。

近年来,由于疫情居家学习的缘故,一些小学生因为要上网络课程,监护人不给孩子看电视、一些中小学生出现早恋等原因自杀现象越来越多。例如2020 年6 月,报道称沿海某省一名小学生因为父母阻止其看电视,一气之下从 5楼跳窗而下,不治身亡。更有甚者,一名小学生在网络上微博直播割腕自杀,这些事件无不提醒人们在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故此,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 生命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思潮的缘起:“生命教育”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其倡导者是美国学者华特士,他早于年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指导生命教育实践,认为人是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

同“新”共建——生命教育项目主要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为指导,以D校为根据点,对开设生命教育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炼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探讨改进对策和方法,提炼总结出研究成果,为其他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 生命教育开展的策略

小学生(6-12岁)的青少年时期,特别是6-8岁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若枯燥地以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那么其介入效果是不明显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所以面小学生,应该采取符合其身心水平发展的方式方法来设计内容。

(一)人与自己——利用绘本

人与自己主要是讲述自己生命的成长历程,包括死亡是什么。绘本简单而寓意深刻的故事中蕴含了许多生命价值观,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看待生命。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同时,绘本温暖的图画也会让死亡的话题不那么沉重。社会工作者在利用绘本进行死亡教育之前,通过一些日常在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这样在进行讲述绘本的时候就能快速唤起小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二)人与他人——利用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

式。例如社会工作者在集体班会课的《和谐相处》的课程。社工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8个人,两两面对面促膝而坐。社工颁发给每个人一颗花生。第一轮自己用一只手掰开花生,第二轮降低难度,两两相互合作掰开花生,第三轮增加趣味性——投食。把花生相互喂给对方;紧接着通过《蒙眼贴皮》等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们建立安全感,同时在《能量图》中让组员分享与他人之间的班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和他人的和谐相处。

(三)人与自然——利用大自然

如陶行知所说,大自然是儿童的活教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

然中的动植物死亡事件作为死亡教育的契机。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效,根据契机抓住机会进行死亡教育。可以采取郊游活动、小学生园园内活动等。让小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感知生命的萌芽、生长与死亡。例如,社工组织学生参与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馆》,通过历奇的形式找到各个生物的物种,并口述其不同生命的成长史,促进对不同生命的认识,引导热爱生命的议题。

(四)人与生命——利用“大社会”

“大社会”也是小学生的最好教材,也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死亡教育的好时机。如面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有人为他人生命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些人却囤积口罩哄抬物价,有人薪资薄弱也捐出自己的爱心,有人却趁着职务之便谋取不义之财。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此来告诉孩子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有选择的,生命的长度必定是有限的,生命的价值却可以是无限的。在面对孩子们崇敬、惋惜的情绪时,组织孩子们亲自制作手工艺品、花束来悼念烈士们。

四、取得的成效

生命教育项目的实施者是社会工作者,接受学习的对象是学生,而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学校这个教育环境外,还有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一)小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和情意行为有较明显的提高

2019年9月,生命教育项目开发小组做了一次研究前测工作在当时的五年级43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并作了具体分析。2020年9月,在课程开发实施一年后,就现在的五年级43名小学生再次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研究前后两次调查的结果和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有关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生命与自然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对于生命的认知层面上的意识提高也潜移默化地浸润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一些令人感动的行为。

父母养育了我,要懂得感恩回报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并从成长经历中感知幸福感受爱、懂得珍惜和回报。一些学生在社工的反馈纸上写道。当知道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自己出生的不容易的时候,懂得了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它们。在开展的人与自然的课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护理动植物后写下的小日记,流露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透过下面几段日记,我们能看到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心和对生命脆弱的认识。 生命教育在实施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长的生命观。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个和主要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甚至比学校专职教师的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在生命教育在施过程中,设计了家校互动内容,实施之后发现,这些课程活动间接影响了家长的生命价值观。有些家长自愿参与到守护孩子的志愿者活动当中。

网址:从“心”共建——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8519

相关内容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专家学者共话教育“生命•生活•生长”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单亲子女教育个案家庭社会工作治疗模式应用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教育社会学复资习料.doc
关于全社会共同关注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doc.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