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学手册
《生活科学手册》是一本出版日期比我出生日期都要早的书,是上世纪80年代小镇青年成家立业的指南,名字也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我家里就有一本,这本书当时是家里最厚的一本,当年刚认字的时候我的宏愿就是能完全读下来,这愿望到今天也没实现,成了我一个念想。
这本手册名副其实,基本就是生活百科全书,从柴米油盐到家电维修,从养花种菜到体育规则,从养生接生到裁缝面料几乎涵盖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同于现在那种没事找专家保修的态度,这本书异常硬核,从原理到实操都有,我初中参加过科技小组,里面电烙铁的使用方法就是跟这本书自学的。
其实这也是时代特色,改革开放初期,国门虽然打开了但生产能力是跟不上的,很多工业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村青年例如我爸进城后下班想接入城市生活一来没钱,二来也买不到,此时这类书就成了进城青年改善生活的指南,例如家具可以买木料自己打,收音机可以买零件自己焊,想钓鱼就自己做鱼竿,想吃果脯自己晒,想穿衣服就自己买布料做,那时候缝纫机也是家庭常备家具。这些技能肯定不会有知识付费课程让你去学,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跟着书学,劳动改善生活。《生活科学手册》对于我爸那一代人是积极生活的指南,也是我家最早享受包书皮待遇的书。
到了我这一代,生活质量是以肉眼可见速度在改善的,社会化大生产丰富了商品类别与职业,很多原来需要自己动手的业务要么有了专业的人来做,要么直接就可以用现成的。我小时候搬家最沉的东西就是三大箱工具,里面从螺丝刀改锥到电烙铁焊锡,还有我姥爷自己做的木匠活工具都有,以前使用频率还是挺高的,现在估计都吃了二十年的灰了。一方面很多工具不是标准件现在用不了,另一方面则是现在家具家电品控比那时候好太多了,自己维修还不如直接升级换代。
我那个年代的九年义务教育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小学叫做劳动,中学叫做劳动技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反正我为数不多的木工手艺、打毛衣上下针法、自行车补胎技术、厨房常识、电子电路还有农业灌溉常识都是从课里学来的,比李子柒那套硬核多了。我能有时间学到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年开始推广素质教育,学校硬性规定必须开足课程,哪怕对升学是负作用,不过也确实因为对升学副作用,后来年级高了就会出现主课老师抢占副课时间的情况。
同时,我那个年代上网是稀罕事,所以课余时间我也没手机或电脑可以消磨时间,潜心打毛衣做个杯垫啥的我不觉得有问题,换到现在肯定感觉除非有兴趣,不然也是学了不用的技能,而那个年代我是真心认为学了以后会用到的。不过消费社会里一件机器针织衫的价格根本不值你花时间自己做,自行车满大街都共享了,现在这些当年看来的生存技能竟然成了兴趣展示技能,甚至要额外请人或报班来学,你要是送人个自己做的手工品反而成了一份特别的心意。
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社会里是非常不经济的,曾经是没得选,现在则是选择很多,能花一点钱就办到的事自己费工搭料非常不理性。假如现在出一本《生活科学手册》,可能里面就三句话:
打开搜索引擎网址 搜索框输入你的问题 点击搜索专业分工的社会中人更贴近娱乐而远离劳动,然而疫情期间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劳动其实也能带来很充盈的幸福感而娱乐更多带给我负罪感。如果不参与创造而仅仅是消费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会感觉不舒服,而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进行劳动创造的机会,做家务与下厨房是最基础的。越是参与劳动,脑子中就能想到越多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随之而来的就是验证后的成就感。虽然工作也本应如此,但现代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螺丝钉式的,创造性跟高风险是好伙伴,一个谋求稳定发展的职业本能上喜欢标准化流程而厌恶创造,这是现代化的原罪。
最近看到一部漫画《石世纪》,讲的是现代人遭遇在几千年后解除的石化,此时沧海桑田现代社会荡然无存,然后他们一步步发展农业与工业的过程。这类题材统称为“种田流”,其他类似的作品大都是穿越题材的,都是说现代人去到前工业化时代怎么生存之类的。不过文学作品里面做了很多加工,很多过程也就是漫画里符合逻辑而现实中根本行不通,现代化的理论不代表现代化的技术,我们当前的通识教育过多侧重了原理而对具体实现做了太多简化。
其实这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通识教育,知识付费的今天搞出很多所谓的新行业,一大堆“资深”人士跑到各个平台上割韭菜。我最厌恶的有三类:情感咨询、职场交际还有成功经验。这三个领域都是弱理论强场景,也就是根本不应该存在“专家”的行业,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套用似是而非的理论除了搞些亚文化外并不具备最佳解决方案,高度依赖场景。很多人总结的所谓成功经验其实是赢家说了算的东西,经不起时间考验。
真实具体的问题好比做一道菜,知道原理不保证成品质量,里面环境变量太多而讲解的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遗漏了重要步骤的指示。能形成理论的学科抽象度都很高,数学、物理就是这一类,但经验不同于理论,经验要依附于个体所在场景,好比我给你画个绿洲图纸你也做不到在沙漠里建出来的结果,很多经验是需要依赖外部帮助的,这个很多人是不会告诉你的,他们执着于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但不告诉你他自己怎么总结出来的,这样的结论听多了就会精于判断疏于思考。
这个世界上事实一定比概念更复杂,概念是为了凝练事实的本质,如果你需要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来解释很简单的事,那一定是概念体系有问题或者用错了概念。TED演讲有个人口学家 Hans,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其人口数据可视化做的非常好,不过他的思维被自己的观点限制了,他一直认为发达国家不会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停止增长时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会很平均,这还是10年前的想法。到了2020年真实的场景是发达国家回去压制发展中国家而不论国家发展状态,财富分配不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经历了疫情后的国家穷人会失业破产而富人却更富了。
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这就是现代化本身的问题,而且历史没法提供方向指引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历史上从没出现过,技术创造的问题最后还得技术解决。如果人工智能是一种威胁,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创造缺陷更少的人工智能来制约而不是烧5G信号塔这种行为。今天的人不关注生存技能了,你给他们每人发一本《生活科学手册》他们也不会看,除非真把他们扔到荒岛求生。现在人关注的更多是情感认同与外部认可,或者说自己的人设,人设崩了社会死亡后很多人是没法一个人活下去的。
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每个人自己,当前的很多理所当然放到十年前都是不可理喻,如果你去对话十年前的自己,代沟是免不了的。所有的历史书都是基于当前的时代需要来写的,上世纪的历史书里动不动就是阶级斗争,这个世纪前十年开始出现反思,大众文化里出现了类似袁腾飞这样的明显矫枉过正的观点流行,最近则直接形成割裂对立,持不同意见观点的人互相贴标签攻讦。人们只是疲于思考,乐得先从语言蛛丝马迹中嗅出点敌我的信号,剩下的喷就是了。
跟父母那代人相比,我这代人活的小心翼翼,我们被嵌到了现代生活网之中。别说自给自足了,很多人生活常识都不足,能吃速冻饺子为啥要自己包?而且当前我们也不会认为不会包饺子是个大问题。不过同时也出现了我这代人社会角色转换一直有问题的现象,距离劳动比较远,所以带孩子带学生都过分焦虑或不会转换角色,现代人对自己负责还能做到,但对家庭成员或课题组成员负责经常做不到,在现代化社会中家庭作为一个主流单元的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我自己愈来愈感到对世界的了解实在肤浅与抽象,而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忽视了对自己的了解。我其实无法感受很多别人描述出来的感受,只能说人与人间的认知区别远大于不同观点间的区别。我不是一个需要环境赋能的人,也就没必要关心别人的认可。我意识到注定会被局限在这个时代,但不接受局限在部分观点之中。我需要从生活本身中获取更多的体验,拿着手机看温度不如出门用皮肤去感受。
现在的遗憾是,《生活科学手册》美国买不到,只能凭着记忆缅怀下。
网址:生活科学手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5209
相关内容
现代居家实用手册 家庭生活小百科科技部发布“节能减排公民手册”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科技部发布全民节能减排手册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知识百科(第一册)
家庭生活自助手册:安全自助手册【报价 价格 评测 怎么样】
农村家庭生活实用知识手册
《全民节能减排实用手册》正式出版
手工坊美好生活DIY——刺绣系列 (全四册)
家庭必备生活百科 怎么做:不一样的生活百科+傻瓜生活指南)(套装共2册)
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跨学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