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15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11-07 08:52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多措并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要求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至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配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所有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支持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相关专业第二专业硕士学位,适当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为一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创造更好保障。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艺体〔2008〕12号),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同时,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

  2019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妇字〔2019〕27号),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期望;培养儿童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积极调控心理等。2020年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妇字〔2020〕30号),为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基本遵循,明确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注重倾听子女诉求和意见,不盲目比,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依托“女性之声”“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课专栏持续推送儿童心理健康有关常识。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将儿童心理知识纳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系列课程,通过举办讲座、开通热线、网络推送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消除盲区误区,提升家长和儿童预防、发现、干预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中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家长学校、社区家长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全国妇联注重留守孤困儿童关爱服务。从2019年暑期开始,联合民政、教育、团中央等多部门开展了寒暑假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动员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儿童主任、教师、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大学生、“五老”等各类志愿者,对辖区留守孤困儿童进行走访慰问,全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情感抚慰和“一对一”结对帮扶,让孩子们感受浓浓温情和关爱。两年来,累计动员各方面志愿者594.7万名,结对帮扶留守孤困儿童369.8万名,开展活动61.2万场次,受益儿童及家长3632.6万人次。

  五、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

  教育部深化体教融合,以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为龙头和示范牵引,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的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有效纾解青少年成长压力和心理负担。目前已遴选创建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3万所,面向2000余万在校生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遴选创建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9000所,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1400所,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2000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近800所。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1日

网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152号建议的答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6235

相关内容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186号建议的答复
创意传承 创美生活 第四届四川省文创大会即将于德阳启幕
关于全社会共同关注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doc.docx
第四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即将召开 共探健康新未来
2024年第十四届“设计再造”绿色生活艺术创意展作品征集
关于组织开展“东北电力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通知
对健康饮食的建议精选(九篇)
张家川县召开县庆筹备工作第四次调度会议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
生活的建议 对生活的建议作文(八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