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自我实现#
深入理解“自我实现”
一、什么是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尽管在马斯洛的著作中频频出现,但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一直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关于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不少表述,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这段话:“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29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在这里,马斯洛并不是说只有“作曲家”、“画家”、“诗人”才能够自我实现,而是以这些职业为例,说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与他自身的特质、自身的潜能紧密相关。其实,一个人只要能够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他就可以进入自我实现,具有自我实现的体验。
马斯洛在晚期,仍然保留着类似的看法。他写道:“说到自我实现,那就意味着有一个‘自我’需要实现出来。人非白纸,也不是一堆泥或一团粘土。人是某种既成的东西,至少是某种软骨结构。从最低限度讲,人是他的气质、他的生化平衡,等等。人们都有着一个自我,我常说‘倾听内部冲动的声音’,其含义就是要让自我出来。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是倾听妈妈爸爸的声音,倾听权力机构的声音,倾听老人的、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见许金声编《自我实现的人》,第页,许金声等译,三联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指出:“……‘倾听内部冲动的声音’,其含义就是要让自我出来。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是倾听妈妈爸爸的声音,倾听权力机构的声音,倾听老人的、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
所谓“倾听内部冲动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意味着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有一个坚固的自我,使我们不受妈妈爸爸的声音、权力机构的声音、老人的声音以及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的影响。
二、从“自我”来理解“自我实现”
“说到自我实现,那就意味着有一个‘自我’需要实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通俗的说法。对于“自我实现”这个概念,首先可以从“自我”来理解。
借用“通心”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很好地说明“自我实现”。从通心理论看,自我实现首先在于能够做到有相当的自我清晰。所谓清晰,也就是清晰自己立场和状态。他是在倾听自己内部冲动的声音,而不是在倾听妈妈爸爸的声音,倾听权力机构的声音,倾听老人的、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
从更加宏观的意义上看,个人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喜欢的职业,他在从事这一职业的时候,不断地有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他是一位作曲家在作曲,一位画家在绘画,一位诗人在写诗。当然,他也可能是在做其它任何他真正喜欢的职业。
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心辅导等的启示
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都会注意到,当事人来寻求帮助,许多情况下,他们常常需要让当事人变得人格独立。
而更基本的是,首先要让当事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清晰地觉察自己。
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面对的:
“你现在感觉如何?”
“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感到舒服还是不舒服?”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做个案的过程中,常常问当事人的。
“不知道。”
“没有感觉。”
“不清楚。”
是他们经常的回答。
他们的确在有的时候是拿不准。但关键是在这个时候还缺乏诚实或者是诚实度不够。
尽管马斯洛并不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但他在这个问题,仍然有深刻的看法。他说:“在拿不准时,要诚实。‘拿不准’这一短语,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碰到,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过多讨论交际手段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拿不准时是不诚实的,来咨询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往往作戏,装模作样。他们不太容易接受要他们诚实的建议。向内心索取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迈进了一大步。关于这种责任,以往研究得太少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找不到有关的研究,有谁能调查白鼠的责任呢?然而,责任心在心理治疗中却几乎像触手可及的有形物。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可以看见它、感觉到它,了解它的分量。对于责任是怎样一回事应有清楚的了解,这是最重大的步骤之一。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自我的一次实现。”
马斯洛说的很好:“向内心索取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但这需要足够的能量。当事人如果能量不够,是无法承担责任的。提升能量,并不是讲道理可以做到的。对此,我的做法一般是处理当事人的心理情结,解放他的能量。
自我实现不仅是在拿不准时要诚实,要承认自己拿不准,而且也表现在拿得准时敢于表达。马斯洛说:“在我看来,艺术界已被一小群舆论和趣味操纵者把持,我对他们表示怀疑。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但是有些人自以为有资格并相当有理由这样说:‘你们应该喜欢我所喜欢的,否则你们就是傻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要倾听自己趣味的声音,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做的。当你站在美术馆一幅令人迷惑的油画前时,你很难听到有人这样议论:‘这幅画令人费解。’前不久,我们在布兰德斯大学观看了一次舞蹈表演。舞蹈用电子音乐伴奏,人们跳着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派的东西,非常怪诞离奇。表演结束时,人们个个头晕目眩、张口结舌。在这种场合,大多数人会七嘴八舌地说一些俏皮话,但就是不说‘让我捉摸一下这些舞蹈。’表达诚实的意见,这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宁愿成为不受欢迎、不随和的人。如果不能告诉咨询者,不管是年长或年轻的,都要作好不受欢迎的准备,那么这样的心理咨询家还不如放弃自己的努力。也就是说,要有勇气,而不要瞻前顾后。”
在一些情况下,能够突破阻力,敢于表达,就不仅是“自我实现”,而是达到更高的需要层次的满足,至少是“自我超越需要”。
三、从“实现”来理解“自我实现”
对于“自我实现”,还可以从“实现”的角度来理解。
按照马斯洛的意思,“实现”方面的含义主要是用“潜能的充分发挥”来表达的。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但是,“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两个关键词:“潜能”与“充分发挥”。
什么是“潜能”呢?潜能如何发现,如何评估呢?
所谓潜能,简单说就是潜在的能量。关于潜能,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我们的整个能量,就像是海中的一座冰山。我们显露出来的能量,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而巨大的能量,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和发挥。
什么是“充分发挥”?到什么程度才算充分发挥呢?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意味着在体验时不带有青春期那种自我意识。在这种时刻,体验者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作为个人,我们都偶尔体验过这种时刻,而作为咨询顾问,我们可以帮助当事人更经常地体验这种感受。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对某事物全神贯注,抛开自己的伪装、防卫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件事。从外表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在那些试图做出强硬、玩世不恭、老于世故的年轻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儿童天真的复苏:当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某一时刻、全神贯注地体验它时,脸上又现出了一些单纯、可爱的表情。表达这种体验的关键词语是‘忘我’。然而,我们的年轻人被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干扰得太多了,很少进入忘我的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能否达到“忘我”,是潜能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的概念也非常重要。有没有高峰体验,可以看成是我们的潜能发挥情况的一个重要标记。如果没有高峰体验,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坚持,总是在过程中,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来说,我们还没有活出最佳状态的感觉,我们的潜能的发挥还一直处于低潮。正如马斯洛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同一直在山腰攀登,永远到不了顶峰。”(马斯洛《洞察未来》,第9页,许金声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所以高峰体验又叫“终极体验”。它使我们体验到人之为人所能够体验的最美好的东西,它使我们有死而无憾之感。按照马斯洛的说法,高峰体验是我们所能够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
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心辅导等的启示
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什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构架。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心辅导,以及其它任何心理健康服务,它们的效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当事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上。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有助于当事人的基本需要的正常满足,并且有助于当事人在需要的层次系列上上升,使他们的优势需要向自我实现需要,乃至更高的需要发展。这也是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只要当事人能够获益,当事人就能够认可心理健康服务。
四、“自我实现”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当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之后,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我实现”的研究。如果说早期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描述是偏重状态的话,在后期则强调过程。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在后期有这样一些说法:
1、马斯洛说:“让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御、安全或畏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一天数次地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一次次地做诸如此类的选择:是说谎还是诚实,是偷窃还是保持清白,并且使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性选择。这种成长性选择也就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2、马斯洛还说:“我们迄今已谈了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作出成长性的而不是萎缩性的选择,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它们确保着更好的生活选择。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选择关头都一一做好了这些小事,他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对生活更好的选择,选择在本质上对他合适的东西。他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谁将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他的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只有一个人敢于在生活的每一关头倾听自己,倾听他本人的自我,并且镇定地说:‘不,我不喜欢!’,他才能够明智地选择一种生活。”
在这里,马斯洛把“走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次选择,或者“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也看成是“自我实现”,这是有道理的。人作出的选择,如果是成长性的选择、真实的选择,这意味着至少在选择的时刻,他调动了他的潜能,他在那一时刻具有自我实现的闪光。
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人较聪明,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有智慧。自我实现就是意味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实现并不一定指做大事情,但它或许意味着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准备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可以包括在钢琴键盘上练习指法。自我实现就是指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想当一个第二流的医生,并不是通向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应当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自己竭尽所能。”
4、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
马斯洛的这些论述,更加丰富地描述了自我实现的含义。甚至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定位,看准了自己的特点,“随时随刻、点点滴滴”都可以是在走向自我实现。
既然“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是许多情况下发生的的事情,那么这一过程也就不能够一概而论,仅仅一个“自我实现”,难以概括这一过程的丰富内涵。
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在人们漫长的自我成长过程中,不少人的能量都可能变得越来越大,体验越来越丰富。当他们的能量和格局变得越来越大,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原来的“自我实现”概念就显得单调、平淡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也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正在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注重心灵成长、注重探索生命意义、注重深度开发潜能,走在人性发展前列的人,需要有更丰富的动力结构理论。
五、马斯洛晚年对人性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幸运的是,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的,他在晚年明确地产生了六个需要层次的思想。
1969年,在马斯洛去世前一年写的生前没有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明确地把“超越性需要”(meta needs)这一需要纳入了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 [1] 这篇文章马斯洛在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
马斯洛说:“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他实际上已经清楚地把“超越性需要”从自我实现的概念中抽离出来了。在以前,“自我实现”和“超越性体验”之间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他有的时候是把超越性体验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特征。例如,他在描述自我实现的人的时候,把高峰体验作为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征。在他提出“超越性需要”之后,超越性体验也就具有了更加独立和重要的意义。
马斯洛虽然没有明确地、更多地、公开地论述超越性需要是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六个层次的需要,例如,他至少在日记里表达这样的意思,但我们可以为,他已经具有这样的意思。
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我关于全人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认为,仅仅笼统地加上“超越性需要”是不够的。马斯洛关于“超越性需要”的论述是不够清晰和完整的。他所论述的超越性需要还难以概括人性发展的更高的境界、人类的更高的能量状态、更高层次的生活。
当我们仔细推敲“自我实现需要”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马斯洛的有关论述,除了意义含混的部分外,恰恰可以根据“潜能充分发挥”的不同程度,进一步分疏为三个不同概念:
1、 自我实现需要。
2、 自我超越需要。
3、 大我实现需要。
[1] 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网址:深入理解“自我实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64736
相关内容
发现自我实现的深刻教义自我实现是什么?如何理解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
深入探索自我:我的完整自传心理学分析与成长历程
实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docx
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浅谈自我实现
如何实现自我实现(循序渐进指南)
人生该具自我实现的心理标准
乐观的哲学:源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