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探索新地方,开拓视野,提升生活视野。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户外探索活动#
图为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机关干部和村(社区)党员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旨在及时缓解大家紧张的工作压力,调节疏导心理情绪,助力养成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已经不再拘囿于“肌体功能发挥正常”,而是延伸到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世界卫生组织曾对此作出定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健康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需要通过多维度来把握。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正常的智力、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全的意志品质,其行为反应适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情绪稳定而乐观,并且有统一的人格。
自然、社会、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影响着心理健康
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心理自然就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心理健康反过来也会促使人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即使身体受到创伤,也会康复得很快。
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健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身体就像船的螺旋桨,而心理则是船的舵,方向对了,旋转才能有力量。具备优秀心理品质的人,为人乐观、充满活力,能客观认识自我、宽容待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由心理健康的成员组成的集体或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力量强大。
不同人的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也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影响国民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我们所处自然环境越优越,越能使人的身体放松,压力唤醒程度越低,幸福感越强。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直接影响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同时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大众传媒也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深刻影响。比如,生活压力大或生活质量低,心里自然会感到压抑。文化习俗与大众传媒则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左右着人们的情绪表达。
受教育水平因素。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高,拥有更高的知识储备,对信息更易理解,分析更透彻,解决问题方法更灵活。
工作环境因素。工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工作软硬环境及成效带来的心理收益,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工作顺利会给人带来成就感、认同感及高自尊。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最重要支撑,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影响重大而深远。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品质、家庭的稳固程度等影响着家庭中个体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稳固幸福,能让人有安全感,归属感,家庭成员能从中汲取力量。
生活方式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压力,戒烟限酒、均衡膳食、运动睡眠等都能促进心理健康。大量证据表明,睡眠状况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关联。良好的睡眠质量能极大缓解情绪紧张问题。同时,适当的体育运动能有效降低压力反应,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感受压力会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无论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不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是通过个体对相关因素产生的压力反应来实现。对心理压力采取科学管理,能够有效地管控相关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向。
心理生理学认为,心理压力是指一个人无力应对觉知到的(真实存在或想象中的)心理、生理、情绪及精神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性反应及适应现象。“觉知到”,意味着必须是本人感受到的压力,相关因素才成为一个威胁。同一个情境,由于不同人的自我观念不同,感受到的威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格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情境的感受,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决定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性还是负性。
压力反应是人类长期进化的应对威胁的一种适应。感受压力会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压力会让人们渴望沟通,以及与他人产生链接。它还会抑制大脑的恐惧反应,让我们勇敢去面对挑战。
压力并不都是有害的,正性压力是能唤醒躯体,战胜挑战,达到最高效能的一种应对方式。管理压力也意味着我们要发挥最大潜能,达到最大绩效。
负性压力则是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或者长期感受压力,机体反复或长期处于唤醒状态,身体各器官长期超负荷工作的一种状态,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适应性变化,也就是出现一般适应综合征。负性压力还会导致悲观情绪,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沮丧感,出现焦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等症状。同时,负性压力过大也会深刻影响认知能力,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不强、创造力不佳等。
社会、单位、个人全方位关注心理健康,营造和谐氛围
近些年,我国在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方面一直在努力。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20%和30%。
不过,虽然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卫生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主要是理论教育、普及教育,真正能起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作用还需时日。此外,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心,组织单位如果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工作或前途。当务之急,要帮助人们创造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管理心理压力,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营造和谐氛围。
从社会策略来看。各部门要认识到自然、社会、教育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在自然环境美化、社会环境优化、人文环境优化等方面协同共创。在社会上树立正面典型,引导正向舆论,让人们在付出努力后,能够获得赞赏肯定,获得自我认同。
另外,社会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心理知识,消除民众的“病耻感”。社会组织要最大限度地把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教师等资源整合起来,联合发起公益活动,不仅是宣传教育,还可进行小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或是心理沙龙等,为民众普及心理知识,也推动本土心理队伍建设成长。
从单位策略来看。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使整个工作统一高效。鼓励人们在困难与挑战面前保持笃定,知道如何精确制定有效措施,分步执行,把精力放在具体步骤上而不是放在担心结果上。在用人及工作分配上要体现“职能匹配”,找到最佳的正性压力水平,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倦怠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同时,建立谈心交心制度,把对每个人家庭幸福的关心放在更高位置去看待,真正营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从个体策略来看。要学习管理压力,提高感受心理压力的阈值,寻找自己最大正性压力点。首先,坚定信念。信念坚定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内心强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练出来的。其次,尝试认知重构。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一定程度上去改变某些不良人格特征,运用积极的、肯定的思维模式去替换它,久而久之,完成认知重构。再次,增强社会支持。亲朋好友,或老师,或同事,都可以给予自己最大的支持。这些人越多,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就越强大,心理压力就越容易被化解。最后,掌握放松技术。常见的放松技术有充足的睡眠、体育锻炼、音乐放松等。学习并练习使用一到两种放松技术可以让身体快速从高唤醒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
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完善人格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层面的问题,需要组织、社会、个人全方位予以关注。我们感受到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能科学地去面对。每一个个体感受到压力时,身边的人、周围环境都在助力,那么每一次战胜压力都是一次自我成长。
网址:新视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68373
相关内容
医生与博学(新视野)【营销视野】家电营销视野
【朝阳视野】如何融合构建消费新场景?
越野车不容忽视的硬性指标——载物能力
信息化视野下家庭教育问题探析.doc
曹成竹:“生活美学”的人类学视野及其中国化历程
野外生存野外狩猎生活
用植物耐寒区(Plant Hardiness Zone),以全球的视野在大理种花种草
“生活革命”视野下家居整理术的中国城市实践
罗布泊自驾4人遇难:被轻视的无人区致命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