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走进更广阔“工地”
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视角更广阔,动态感更强。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建筑摄影#
1: 要闻 2: 中国·时评 3: 要闻 4: 民生一线 5: 财经 6: 兴宁新闻 7: 聚焦乌克兰局势 8: 教育周刊 13: T1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封面 14: T2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祝福 15: T3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祝福 16: T4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回眸 18: T6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19: T7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0: T8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1: T9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初创 22: T10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转型 23: T11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4: T12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融合 26: T14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7: T15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8: T16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29: T17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逐梦 30: T18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铁军 31: T19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32: T20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品牌 34: T22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35: T23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梅雁吉祥 36: T24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鸿艺集团 37: T25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情缘 38: T26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情缘 39: T27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40: T28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情缘 42: T30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43: T31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44: T32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45: T33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情缘 46: T34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情缘 47: T35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48: T36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风华 50: T38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富力集团 51: T39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52: T40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农商银行
第44版:T32梅州日报创刊50周年特刊·同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本版标题导航
让机器人走进更广阔“工地” 碧桂园“博智林”积极探索建筑机器人应用前沿领域
让机器人走进更广阔“工地”
2022年春节前,当大部分建筑工地的工人都准备好返乡过年时,在广东汕头的碧桂园金平项目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但在这里,最忙碌的不是工人,而是一台台建筑机器人。
在碧桂园汕头金平项目现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见传统建筑工地的尘土飞扬。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形态各异的建筑机器人在工地内有序穿梭。在物料筹备区域,搅拌站根据指令进行物料实时准备,随后物流类机器人将成品运往不同楼层的施工区,交给各类建筑机器人进入下一道工序……如今,这些只在以往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碧桂园的施工项目中成为现实。
时势造“人” 机器人上线大势所趋
春节过后,不少企业都面临缺工问题,在建筑行业则面临更加严重周期性的“用工荒”。“现在工程不好做,虽然工人薪资普遍提升了,即使月薪在1万元左右,施工人员也经常短缺。”梅州一家建筑承包商的负责人无奈地说道。除用工短缺外,建筑业还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更多的年轻人坦言“宁送快递不下工地”。以往凭借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规模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老龄化、用工荒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然而,当前中国依旧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环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环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统计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下降,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未来,建筑行业用工缺口和成本上升、老龄化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是拥有较大的建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建筑业老龄化、用工荒现象越发严重,供求不对称进一步拉大。碧桂园梅县星悦湾项目负责人孙晓光称:“传统建筑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建设成本高、环境污染、施工安全风险等弊病。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大多还停留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水平,建筑业亟需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人效、降低成本,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数据显示,自1945年以来,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的生产率均增加了150%,而建筑业的生产率几乎零增长,在科研创新和新技术的投入也不到总收入的1%。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传统建筑业正面临“大而不优”的挑战,尤其目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传统建筑业建造方式受到较大冲击,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加大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化的建造方式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崭露头角 机器人建房正当其时
去年12月30日,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在汕头金平项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验收。它将原本独立的单机设备通过集成调度,首次实现了装修阶段的多机协同施工,成为碧桂园集团在国内首个应用该系统的建筑工地。这一技术创新,既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单机独立运作到多机协同施工的升级,也打通了“机器人+”智能建造的生态新模式。
碧桂园用三年的实践证明,“机器人建房子”的时代已然来临。隶属碧桂园集团的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在2018年7月成立之初便率先布局,借助碧桂园丰富的项目资源和高端人才等优势,发力建筑机器人和智能建造。为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博智林吸纳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土木工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优秀人才,并给予了强大的资源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的探路者,博智林团队为机器人研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
在安全性方面,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可自主作业完成体力繁重或者有危险性的施工工序,从而大大提高工人作业的安全性。以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为例,其通过自主路径规划,可实现建筑外墙涂装的全自动、全方位喷涂。相较于传统人工施工,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人因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有着更稳定的施工质量和更高的施工效率。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博智林各款机器人产品的效率对比人工有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节省时间、节省人工方面。由于机器作业稳定性与误差小,机器人的施工质量同比人工质量也会有较大提升。例如测量机器人,根据工程应用测试工效为人工的2.5倍以上,测量精度在±1mm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均优于人工。
如今博智林已经实现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初步形成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全系统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覆盖主要建筑工艺工序。三年多时间里,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一直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应用,20款建筑机器人已投入商业化应用。截至2021年底,博智林累计交付各类建筑机器人超73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平方米;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468项,获授权1670项。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称:“碧桂园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乘“风”破浪 机器人发展未来可期
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指导文件。今年1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是使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规划》还指出,“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此外,还提出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
2021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首次在全国确定了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位列其中。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并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
此外,“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促进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由此可见,推动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给建筑机器人发展前景带来了无限可能。“近年来,碧桂园集团围绕建筑机器人打造绿色产业,以博智林为载体,重点围绕建筑机器人、BIM、新型工业化产品,搭建系统化研发体系,进行建筑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等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与此同时,博智林通过高质量、稳定的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施工系统管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幅度减少了施工的返工率;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例如,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可提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将建筑垃圾直接转化为园林路面砖、植草砖、盲道砖、各种实心混凝土砖等再生建材制品,减少粉尘污染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博智林相关负责人说道。
目前博智林研发的建筑机器人产品数量远多于国内外相关企业,产品已覆盖大部分建筑工序,并积极拓展商业化应用试点。同时,博智林在研发生产建筑机器人产品基础上,还结合BIM和新型工业化产品打造全周期智能建造体系,成为集软硬件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建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完整的智能建造体系能够支撑建筑机器人系列产品最大化发挥功效,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建立企业独有的技术壁垒,从而推动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网址:让机器人走进更广阔“工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1101
相关内容
智能机器人聊天软件:人工智能走进生活的新时代吉创科豹:智能服务机器人走进生活
谁来为智能机器人服务? 应用技术员等新职业迎来广阔前景
扫地机器人、炒菜机……“懒人家电”走进市民生活
人工智能机器人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
智能高效的机器人进工地 工友大呼爱了爱了
二手手机市场前景广阔
让机器人走进城市生活 雄安国际服务机器人大赛决赛开赛
智能扫地机器人让生活更美
推动机器人更好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