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与市井生活共融 ,古城“南头菜场”唤醒温暖记忆

发布时间:2024-11-21 09:20

分享城市美食,唤醒味蕾记忆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生活随笔#

深南大道尽头的南头古城,飞檐挑角、红瓦灰墙的古城楼气派非凡。踏在书写着古城历史节点的石砖上,穿过斑驳的古城墙,一度被城中村建设淹没的“六纵一横”街巷重新浮现,村民们的“握手楼”被改建成风格各异的当代建筑;散落四处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等明清遗迹如今修葺一新。

走过新安县衙,转角处的留白楼上赫然挂着“南头菜场”的招牌。当“菜市场”变成艺术的舞台,唤醒了属于古城居民们对传统市场的温暖记忆,也让人们重新找回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味和社区凝聚力。

一把废旧的矮椅子被改造成了“绿毛怪椅子”,特色蔬菜做成粘土组成“蔬菜时钟”,店面铁门周围用弹簧粘贴了许多会跑的鱼和螃蟹,它们追着一颗“钻石”,随风吹左右摇晃……今年深圳“创意十二月”,这里开启了“南头菜场”南头古城菜市场艺术漫游计划。

徜徉于古城移步换景,1995年就扎根于此的九街糖水,经营多年的麻辣烫、猪脚饭、小士多店……在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展部主任温雯副教授看来,南头古城最大的特色在于文化创意与市井生活并存共融。

在这里,艺术沁入了街头巷尾的毛细血管,激活人们的创意日常。从“深港双城双年展”到香港文创设计IP展,从深圳设计周到深圳湾艺穗节,古城上演了一场场创意人文的视觉盛宴。

坐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广东省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深圳“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称号,复苏的古城,表露出深圳这座现代文明之城最鲜活的文化表情。

新旧兼容的多元文化孵化地

开启观察城中村文化的新角度

有近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被誉为“粤东首郡、港澳源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古城的新与旧,映照着深圳文明的更替与进取。

从2017年“深港城市双城双年展”主展场落户于此,2018年南头古城被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到2019年古城保护事宜被纳入深圳市委相关文件,2020年活化修缮后的古城南北街正式亮相;再到如今获得“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坐拥广东省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深圳“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称号,南头古城一直在“生长”。

“古城+城中村”的空间形态与兼容并蓄的深圳精神相叠加,为南头古城里创新品牌和特色商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繁华的主街因为不同主理人、商业的入驻,荟萃原创工作室、精品零售、特色餐饮、设计酒店等多元业态;城村折叠的形态包容着原住民、上班族、外来人口于此寻梦扎根,这里还有无限可能的工作环境,吸引了众多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潮玩者等云集。

“城中村正在创造新的文化。”前不久闭幕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正是以一个典型的日常生活空间为展览场地,47组艺术家作品共同探索城中村的无限可能。

充满烟火气的城中村农民自建房和小商小贩,以及充满时尚气息的特色消费空间,并置在肇始于东晋的古城街巷肌理中,神奇地达到了某种平衡——看似相互冲突,实则相安无事。

在策展人和艺术家的眼中,这次展览是一次城市讨论的起点,展览聚焦的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还有城中村与居住于此的居民。它不只是一次对南头、对城中村的聚焦,更是对此刻的深圳以及它的城市文化的观察、追问和思考。

艺术家薛峰认为,这次展览传达的信息,就是城中村正在创造深圳新的文化。那些藏于城市毛细血管下的生活要素,被各类艺术家通过改造、设计和策展的手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看传统和城中村文化的新角度。

“其实城中村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被塑造,住在城村中的人需要有公共空间,需要交往,需要天空,也需要自然鸟叫。”艺术家张宇星在展览中提到。

其实,不经意间,这里已生发出了深圳看得见的松弛,一种“南头生活方式”呼之欲出。

社区营造的探索与实践

塑造松弛的“南头生活方式”

近期开办的“知食分子”创意书展,以主题书展与流动书车的形式,描绘不同场景下对食物的理解;社区议题主理人计划,让更多的力量进入到南头古城解决现实问题;what if展览拉近了创意产业办公企业之间的距离,他们都叫自己是“产业居民”……

设计师、创业者和艺术家们带着奇思妙想将品牌店、快闪店和展览开在这里,运营方、社区成员、优秀品牌的多方参与,为富有历史风情的街区注入长足活力,让南头古城迅速蝶变成为了深圳文化创意的聚集地和试验场。

度假风编织包&帽子店“暖暖假日”的主理人Lala很开心自己与搭档创立的品牌能和焕新后的南头古城共生。虽然研发产品的过程很辛苦,每只纯手工编织包需耗时2—3天。但她说:“在这里总能遇到有审美情趣同频的客人。”HH Dance会来到南头古城,主理人庄晓说是因为看到这里正朝着年轻化、去景点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你可以穿过自明朝而建的城门,看到街头生长出各式各样新奇的商业,而背街小巷里盘根错节的城中村形态却依旧保留。始建于清朝的文化保护建筑修葺后,成为了社区营造“奇庙”的主阵地;废弃的服装工厂被改造为充满创意能量与活力的if工厂;城中村宿舍楼改造后成为深圳罕见的设计精品酒店,在城市记忆处继续书写日常生活的诗意与隽永。

今年央视《你好!生活》节目将录制地点选在了这里,古城的生活味和烟火气可见一斑。尼格买提、撒贝宁、王冰冰、徐梦桃、岳云鹏等一众嘉宾体验了山海深圳,自制城中风味,走到南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感受着一份来自深圳的温柔。

在这个社区,原住民留有珍贵的家园记忆,新旧居民融合形成多元社群。对社区营造的讨论和探索实践每天都在发生。

比如8月南头古城联动《三联生活周刊》开展关于社区营造、社区与人的论坛,讨论社区的更新如何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邻里关系提供支持,重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南头古城共建花园建造工作坊招募了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一同完成花园首层涂鸦及绿植共建活动,并邀请深圳市插画协会作为古城商户代表,担任本期活动的美术指导。

“南头古城奇庙营造2023”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启动后,议题学员们从认知南头古城社区与社区议题主理人的角色开始,一步步拆解并探索各自所关注的议题,联结社区里的街坊邻居与有想法的议题行动伙伴,共同推动行动的每一步前进发生。

在这里,我们能看见“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交融共生。“南头古城是港澳源头,如今它成了深港两地年轻设计师交流创业的平台。这里尊重和激发了新一代人的创造力。”在活跃于深港的策展人朱德才看来,南头古城的改造展现了深圳作为大湾区重要引擎生动的文化面孔。

社区在地艺术开始生长

为城市孵化文化品牌

走进南头古城,你有N种方式了解深圳:南头1820数字展厅呈现出南头古城最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南头古城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呈现了同根同源的深港历史;建于清朝年间的文士华宅带有文人宅邸韵味的古朴木色,构成了古城记忆的深沉底色;南头古城牌匾故事馆30余块充满岁月痕迹的匾额,再现了岭南的民风民俗和社会场景。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古城也在孕育着属于自己的在地新文化。南头古城成为深圳鲜有的创意文化街区,青年文化也是在古城各个角落发生,超级黑胶工厂是黑胶爱好者的天堂;字在将汉字和活字印刷玩出新花样;Z·Pliot黑科技旗舰店带来各种超酷炫的新锐产品;Tias、NANO Market等潮品集合店诠释时尚态度;this that、宫治和集等中古店与杂货铺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好物带进古城。

值得一提是,2021年起,南头古城发起YAV青年艺术孵化项目,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且热爱艺术、关注在地文化、社区营造的创作者及团队,以南头古城为起点,以社区场域和公共空间为作品呈现的舞台,鼓励以多样性的对话和实践探寻深圳未来叙事的更多可能性。

YAV青年艺术孵化项目《从九街出发》中的一个场景便是,在始建于明代的南城门遗址前,笔者戴上耳机,跟随主人公小吴的讲述,正式踏上了这一趟关于九街的声音漫游之旅:坐在大树下发呆的大爷,在家门口摆上桌子打麻将的大妈,光线昏暗的“一线天”握手楼,悬挂在头顶上晾晒的衣物,挂满信箱的生锈铁门……增强现实的音频讲述为这里的生活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

音乐生活节与众多音乐人演绎“自由鲜活”;“村BA”群众篮球赛事、neisa泳池匹克球、Nike飞马夜跑等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挥洒汗水、交个朋友。10月,第二届南头古城音乐生活节上,6大舞台,20组艺术家现场演绎,多场音乐活动、多元音乐形式、多样音乐体验将再度掀起音乐热潮。

时间拨回到4月,南头古城时尚之夜现场星光璀璨,HUI《木兰辞》Fashion Show、非遗艺术展览、公益义卖、时尚酒会接连上演,著名主持人沈梦辰、时装超模陆仙人、《人世间》演员徐百慧、知名时尚博主FashionBaker、音乐唱作人邓见超以及众多时尚达人、博主到场助阵,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自2020年8月26日开街至今,南头古城累计举办文化、艺术、创意等各类活动近300场,今年举办了第二届南头古城音乐生活节、南头古城时尚之夜、「城市源力」年度精酿啤酒节、NEED!FLEA等城市级活动,众多精彩纷呈的活动既源于社区,也为社区和公共生活注入了活力。

不仅如此,南头古城推出了“Knock! 来南头串门”“if life南头派”“流动放映会”等品牌栏目,陆续基于“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品牌精神树立一系列品牌栏目,呼唤出“为每一种想象而来”的宣言,让大家看到深圳的另一面。

对话

对话南头古城社区营造牵头人冼惠敏:

打造强互动的共创共生社区

问:不少人认为,南头古城是将“城中村”营造成为“理想社区”的成功案例,作为社区营造的主理人,您认为“理想社区”的标准是什么,古城是如何向它靠近的?

冼惠敏:“标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我们正在营造的社区则是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引导人们共同勾勒对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设想与期待。南头古城自2022年开展社区营造行动以来,我们在探索以动态持续的、生活参与式的方式,为这个社区的多元人群创造不一样的共创平台,重拾社区的多元关系并建立联系,为不同角色创造参与其中的合适机会与价值,共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便是南头古城在探索的事情。

问:在社区营造过程中,艺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举例说明古城对艺术的引进如何与生活方式相结合?实施的效果如何?

冼惠敏:与其引入外部的艺术力量,我们更多是尝试挖掘古城里在地的设计、艺术力量。南头古城是一个创意与生活聚集的场域,有一批有想法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在这里工作、生活。在营造过程中,我们像是一个桥梁,把在地的新艺术资源和原来就有的社区资源进行联结,共创出大家都喜欢的社区内容。

像2022年,我们发起了“小巷点亮计划”,鼓励年轻设计、艺术力量参与社区小店的提升尝试,不以专业性的空间改造或翻新为目标,而是以轻量的小设计,为内巷店铺进行小而美的提升尝试。行动征集并筛选了12位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对15家小巷店铺/摊位进行轻量化的设计提升。

这个行动让生活在古城的更多邻居或年轻人看见这些商铺在小巷里重要的存在,也为店主带来更多的一些消费者和友好关注,同时也让年轻力量在其中的参与和思考被社区看见。今年我们依旧生产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甚至成立了几支“民间共创队伍”。

比如“重拾菜街”,则是一群关注菜市场的设计师和社区伙伴,在公共空间重新展现南头更新改造后菜街的烟火生活,也让新搬进来南头古城的新居民尝试从线上下单买菜到重新走进这个社区的日常;“春景有条龙”的行动,则是以“春景街燕郦理发屋”巷子为代表,由南头古城原居民燕姐自发开展的社区内巷自更新,联动社区规划师、设计师、社区营造团队参与,组建成民间共创小组,结合龙年特色发起了“春景有条龙”艺术行动,目前正在开展内巷景观提升、艺术装扮等共创内容;“古城妈妈”则是为鼓励与支持社区女性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有意就业的社区妇女投入或重投“职场”的社区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放临街空间,与这个议题主理人一起培育妈妈群体共创社区文创品牌“妈妈手作”,展售手工包包、手作钩织品、手作美食等,打造独具南头特色的社区品牌。

我们相信在这样鲜活的社区土壤下,会有更多的社区共创力量、自发行动、街坊品牌出现,让我们期待。

问:在南头古城,社区里的人、物、店甚至是街道都是在流动、变化的。你们用什么机制去保持古城的这种“生长”?

冼惠敏:我们称我们的营造行动是“流动型社区营造”,这个过程我们更多是搭建在地力量培育与孵化机制,提升在地角色与行动者们对参与社区营造的理解与能力,培育在地的活跃和新生力量,更好地支持有意愿参与古城发展的人们去行动,在一个个议题的行动培育与力量孵化下,营造强互动的共创、共治、共生的社区。

问:您觉得当前南头古城距你们定位的“理想社区”还差多远?接下来将着眼于哪些新的角度?

冼惠敏:南头古城提出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精神的多元文化社区”,我们希望通过营造的力量,让社区的边界打开,让群体融合,让多元交织出鲜活的社区文化。

【撰文】郭悦

受访单位供图

网址:文化创意与市井生活共融 ,古城“南头菜场”唤醒温暖记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1602

相关内容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中国春节创意营造
福建泉州诠释闽南美好生活 旧物重生唤醒乡愁
“新烟火主义”街区:一场市井文化与生活美学的邂逅
老旧厂房改造成为“新地标”:创新生活场景 留住城市记忆
城市新美学 生活新体验
太好逛了!创意市集3.0带你玩转城市新生活
6大关键词 聚焦古城生活幸福瞬间
创意为宁 美好生活 南京创意设计周让青年与城市同频发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