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为中国找回“生活美学”
刘悦笛
当今中国应倡导“公民美育”与“社会美育”来保护文化的成长。审美不仅是一种文明素养,也是一种文化人权。
■本报记者 王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生活美学”以及如何提高公民的审美素养等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中国科学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美的因素和现象,比如:粗俗的言行举止,脏乱差的环境等等,这类现象说明了什么?
刘悦笛:这类现象说明当今中国应倡导“公民美育”与“社会美育”来保护文化的成长。审美不仅是一种文明素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人权。
“公民美育”是说,审美能力应该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审美本身也是一种人权,属于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没有相应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使面对好的文化艺术也不能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在保证审美作为人人分享的权利的同时,推动民众的基本审美素养的培养。
同样,“社会美育”的基本诉求是,要求审美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感性尺度,保护环境只是伦理诉求,但是环境是否美化则是更高级的标准,审美是社会发展的标杆。
审美不仅可以成为衡量环境优劣的高级标准,而且也可以作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美学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审美化的生活是改变世界的高级标尺。审美不仅可以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尺,同样也是生活品质的基本标准。
《中国科学报》:如何增加我们生活中的审美因素,美化我们的生活?
刘悦笛:我给每个公民的建议就是,要做“生活艺术家”。做我们自己的生活艺术家,像艺术家创造艺术品一样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更简单地说,生活艺术家是将人生作为艺术,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谁不想生活得更美好呢?所谓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起码应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的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高度升华。好的生活毫无疑问就是有“质量”的社会,满足民众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美的生活,则有更高的标准,因为它是有“品质”的生活,民众在这种生活方式当中要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但无论是有质量的还是有品质的社会,它们最终都指向了“幸福”的生活。
人的幸福其实就是个大美学问题,也就是生活美学问题。我们要积极地向感性的生活世界开放,要将审美观照、审美参与综合起来以完善我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艺术与审美才能回到生活的原真状态。
《中国科学报》:您一直倡导“生活美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刘悦笛:简单说来,我所提出的“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新美学,它力主审美活动回到现实世界。美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不是超逾生活并与生活绝缘的存在。
美学要回到广阔生活,生活要与审美联通,那么,生活美学就要着力发掘生活世界的审美价值,提升生活经验的审美品格,增进当代公民的人生幸福。美是让人“乐活”的,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美的体验正是衡量这种生活质量的感性指标。然而,这种贴近生活本源的乐活方式,还有“艺活”的更高形态,由此进入美境方能助人走向艺术化的生活。乐活偏重于身体,艺活侧重于心灵,从乐活到艺活之升华,便能塑造出身心合体的人生审美境界。
目前,从全球到中国的美学界,都在实现着一种生活论转向。美学从原本关注艺术,进而聚焦环境,到如今则回到生活了。
《中国科学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悦笛: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是个始终未断裂的传统,就像制度儒家与理论儒学在20世纪被屡次颠覆,而生活儒学仍存在于百姓日用之内而不知那样。中国古典美学就是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人物品藻到鉴人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学,从民俗节庆到民艺之美,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
但不可否认,古典美学传统在当代还是得到了现代转换。首先从审美主体看,传统的文人审美与民俗审美在而今转化为大众的审美,传统社会阶层造就了雅俗分赏的格局,当今大众与精英文化则在逐渐融合。其次从审美媒材看,农业社会的审美载体经过了工业革命后而进入电子时代,如今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人们可以下载网络钢琴来演奏、下载谱曲器来编曲、下载美术馆图片来欣赏,生活美育正在转变为在身边的自我培育。最后从审美对象看,前面两点就决定了当代人所喜爱的人工世界与自然宇宙已全然不同以往了。
《中国科学报》:当代中国人该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眼光?
刘悦笛:答案就在于,我们如何打造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美学,如何共同创造公民们共同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延续与继承,恰恰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美学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传统要在当今得到创造性转化。由此出发,我们才能走向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科学报》 (2013-05-20 第5版 思想周刊)
网址:科学网—为中国找回“生活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384
相关内容
科学网—生活美学找回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评《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研究》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人民政协网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科学网—刘悦笛:“生活美学”倡导者
【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美学.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刘悦笛:为中国生活立“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