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丨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传统工艺精神。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传统工艺#
工人日报社评丨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一道“一直在路上”的考题,保护不是将其静置在陈列柜里,利用也不只是打造拍照打卡的背景板。只有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帮助其找到新的功能定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才是根本目的。
据11月25日《新闻晨报》报道,11月22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为进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工业遗产“保得住”“保得好”“活起来”,北京、上海、辽宁等十省市共同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倡议各地充分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探索工业遗产有效利用,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营造出更多契合城乡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满足人民需求的“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工业社会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建筑美学价值的遗存,包括仓库、铁路、厂房、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工业文明、科技水平、工人的创新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无锡建议》。从此,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正式拉开大幕,诸多工业遗产旧貌换新颜。比如,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大跳台及其旁边的冷却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昔日的钢铁工厂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新标杆。
然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不少地方的工业遗产陷于保护与商业开发失衡状态,要么重保护轻开发,要么过度商业开发而丧失原本风貌;有的地方在工业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重视利用老旧建筑等硬件、轻视保护生产工艺等软件”的倾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保护主体不够明晰,一些地方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由多家单位负责,但没有机构牵头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和持久力;有些地方重视一时的经济效益,拆除工业遗产给一些项目“腾地方”;不少地方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撑。此外,工业遗产家底不清,在源头上给保护利用带来信息盲区,导致大量工业遗产还未被众人“看见”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工业遗产记述着我们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镌刻着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奋斗足迹。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工业近现代史上,从我国较早采用工业化方式采煤的开滦煤矿,到奠定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基础的永利碱厂,再到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遗产背后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我国如何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如何从传统制造业跨越到新型制造业,如何从机械化发展到电气化、信息化。
所以,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各方都要积极行动起来。2021年5月,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同时,不少地方结合本地工业遗产不断开发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打造网红打卡地,让不少曾经“落灰”的工业遗产再次熠熠生辉。
纵观国内外相对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案例,一些共同规律和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比如,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又如,因地制宜探索保护利用模式,有的地方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创意产业园、艺术区,有的就地建起主题博物馆等。此外,在尊重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商业开发的需求,实现功能转换和价值提升。
工业遗产是财富,绝非负担。在《锈迹 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凡懂得珍惜过去的城市,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获得无限的、而非短暂即逝的欢乐”。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一道“一直在路上”的考题。保护不是将其静置在陈列柜里,利用也不只是打造拍照打卡的背景板。只有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帮助其找到新的功能定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
网址:工人日报社评丨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9346
相关内容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观点)工业遗产,价值虽“老” 出路却“新”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工业遗存变身城市新景
工匠书缘:古籍的修复与文化传承
工人日报社评丨助推残疾人生活就业真正“无碍”
“指尖技艺”壮大“指尖经济”——四川创新农村手工艺的传承发展
“知识+能力”,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文化传承在指尖,“扇”动社区非遗传承热
传统工艺,让生活更有温度——浅谈非遗活化与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