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变身,工业遗产为“江苏创造”积势蓄能

发布时间:2024-11-21 20:16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成为趋势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与创新#

  一座难忘的老厂房、一段奋斗过的峥嵘岁月、一群人的时代记忆……如何为老旧厂房赋予新生机,是当前城市更新的命题之一。近年来,江苏频频擦亮工业遗产这颗昔日明珠,积极进行合理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从老旧的厂房,到现代新潮的文化创意街区,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互交织,不少往昔的工业厂矿遗址,变身为如今的现代化新景观。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如今,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了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相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百年旧地打造新兴科技产业

  在中华门外、秦淮河畔,矗立着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工业建筑群,这里是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也是南京晨光集团的前身。如今,这里是大家所熟悉的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下称“晨光1865”)。走进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厂房,高高的房顶上还能看到天车、轨道等工业元素,但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近年来,晨光1865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将工业遗产变为产业家园,实现工业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晨光1865园区内完好保存了9栋清代建筑、23栋民国建筑,还有26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这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永银钱币博物馆、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文化创意企业入驻。2023年园区入驻企业200家,产值达80亿元。近3年引进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29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

  在百年民族工业精神的推动下,晨光1865已经是企业家们创业“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理想之地。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进介绍,2017年,南京晨光集团所属的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晨光1865产业园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的综合性研究。江苏普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并交付首套国产化飞行训练模拟器,为培养飞行员搭建起了既经济又安全的成长摇篮。

  “南京伯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入驻时,最看重的是园区的环境和生态。现在公司已经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在泛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创新的未来。南京乾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NEC、Aviat等欧美下一代通信设备领头企业的核心供应商,紧抓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现在已经成长为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承担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有效保障了我国量子计算关键器件和产业链的供应安全。”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磊说。

  工业旧址孕育设计新灵感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见证者,南京第二机床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这里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创设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第二机床厂在这里诞生。如今,这个曾经的工业区已经转型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下称“国创园”),形成了占地7.1万平方米的创业载体。这一转型不仅为南京乃至中国工业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记忆,也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砖红色的厂房、现代风格的工业雕塑、保留完好的机械零件……走进国创园,每个角落都透露着机床厂遗留下来的工业气息。结合园区人文建筑景观、四季特色,国创园打造了城垣四季、红院聚落等八景,在增强游览体验乐趣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记忆。进入国创园建筑的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保持着原有工厂旧貌的顶棚,顶棚下结合了多种现代风格的灯具和装饰品。这样的现代装潢之下是一个个工作室、餐厅、咖啡馆、服装店等,它们或走潮流风或行复古流,与外部老厂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恍惚感。

  “国创园在整体设计上尽可能保留了老厂房原来的框架结构,园区在规划之初,深入调研了所存建筑的年代、风貌、材质、工业构件、厂房结构、耐久性、价值评估等要素,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保留工业时代所具有的旧有风貌,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空间。”金基文商副总经理周肖青介绍,国创园总体规划围绕两条轴线展开,东西向的时间轴连接历史,赋予园区历史印记;南北向的未来轴串联整个园区空间,使历史、美学、空间、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得以平衡。

  在国创园里,不仅能看到老厂房的历史感,更有现代生活、时尚、艺术等多重元素的融合。截至目前,国创园已经吸引了洛可可、兴华设计院等超过130家企业进驻,成为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地。“近年来,国创园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在知识赋能方面开设了版权宣讲、政策解读等方面的‘C+公开课’,在流量赋能方面创办了物色市集、见见艺术家等活动品牌。”金基文商国创园项目总单蕾告诉记者,接下来,园区将继续整合平台资源,密切关注园内企业的发展需求,以优质服务为抓手,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老路新走助工业遗产焕发生机

  从缫丝厂、机床厂、轧花剥绒厂变成博物馆、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爱国主义研学实践基地……跨越漫长时光的工业遗址,为何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秋月表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杨秋月认为,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对于传承工业文明、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可以让后代了解工业发展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工业区逐渐被淘汰,成为城市中的“铁锈地带”。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此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例如,将旧工厂、仓库等改造成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中心等,可以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023年7月1日,《江苏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在活化利用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展览馆、工业体验馆,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完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对于工业遗产来说,既要“守旧”,也要创新。在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旧与新的关系,是一项复杂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创新开发工业遗产,应做到尊重历史,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原始风貌;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上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鼓励社区和公众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过程。通过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地平衡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确保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杨秋月认为,接下来,江苏应从立法保护、规划引导、技术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工业遗产继续焕发新活力。

  江苏经济报记者 沈玉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华丽变身,工业遗产为“江苏创造”积势蓄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9348

相关内容

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 锻造江苏文化新势力,精彩“不落幕”
锻造江苏文化新势力 精彩“不落幕”
世界遗产“复活记”:千年溇港“苏醒” 古村重焕生机
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重庆出台方案推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十大具有江苏特色的工艺品 10种最受欢迎的江苏传统手工艺品
江苏南京垃圾焚烧变废为“能” 实现生态产业共赢
工人日报社评丨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工业遗存变身城市新景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观点)
听说了吗?江港澳青年正把江门旧厂变为文创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