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永远大于亲子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强调:“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而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懂得崇拜与欣赏的父母,能够给孩子注入“被看见”“被认可”的心理营养,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就如数字心理学创始人钟缮夤所说:“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 吴漾
九月将至,孩子们将迎来新的学期。开学季我想对父母们说一句话:“父母放下,孩子才能出发。”
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书中讲过几段她儿子的小事,她儿子3岁时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会给爸爸妈妈买一架飞机,你们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去。” 她儿子4岁时,看了一本别墅的图片对妈妈说:“这一栋,那一栋,将来全部都给你们买。” 她儿子 5岁时,刘继荣大病了一场,孩子一本正经地发誓:“我将来必定要研制最好的药,让妈妈永无病痛。”读着这些小故事,内心涌动着一阵阵温暖。试想,哪个父母不渴望养出这样贴心懂事的孩子?只不过,若是我们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大概只会当成“童言无忌”笑笑而已,或者对孩子嘲笑一番,让他小小年纪不要瞎吹牛。
可是刘继荣却是这样做的:面对“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她憧憬着在万米高空脚踏祥云;面对“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她设想着冬住海南的椰风海浪,秋住北京赏红叶、逗蝴蝶,夏住西湖看接天莲叶,春天则烟花三月下扬州;至于孩子誓言的“研制好药”,她也没有视作孩童的天真,而是将儿子陪她度过生病时期的点滴写成了《穿西装的斑点狗》,并且获了奖。
其实,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都少不了父母在以下3个小细节上的智慧处理。
孩子感觉“被看见”“被认可”,就能相信“我可以”“我能行”
懂得崇拜与欣赏的父母,即便是孩子的淘气,也能成为父母眼里的艺术品。前段时间,苏州两个3岁的“小可爱”得到了网友们的实名羡慕,一段视频中,两个小家伙时而用胖乎乎的小手蘸着颜料,在白白的纸上随意按下手印;时而拿起蘸有颜料的画笔,蹦蹦跳跳地将颜料水甩到白纸上。一位网友表示,这要是在我家,估计要被我妈打残了。而视频中孩子的爸爸,要么和孩子一起涂鸦,要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还原一处大自然的美。
有这样一句话: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话多的孩子,有的父母认为他们善于思考;有的父母则认为,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吵得心烦。好动的孩子,有的父母觉得他们在尝试各种可能;有的父母则坚信,能够安静的孩子才可爱。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有的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有的父母则大骂“败家子”。孩子想成为一名厨师,有的父母笑说“厨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有的父母则数落真没出息,整天只想着吃……
数字心理学创始人钟缮夤曾说:“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关于孩子的未来,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没有绝对优质的选择,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则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之中。欣赏和崇拜的心态,能够给孩子注入“被看见”“被认可”的心理营养,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懂得让爱“流动”起来,让孩子感受“被需要”
所有的父母都坚信,自己是爱孩子的。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养离父母越远,越养越不懂父母的不易呢?
毕淑敏曾问过一群孩子:“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答案如此:“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特别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爸爸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对我说‘好儿子’时,我觉得他是爱我的”;“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让我这么做……”
然而,在得到这些答案之前,毕淑敏曾先问过孩子们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撇嘴表示,没有觉得谁爱自己。即便毕淑敏一再引导,父母为了他们辛苦工作、洗衣做饭,孩子们依然坚持认为:“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
一位网友曾一针见血道:“很多父母,90%的教育都是无用的。”这扎心的感叹,却揭开了许多亲子关系的伤疤。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父母拼尽全力地付出投入,孩子理所当然地默认享受。这样就导致毕淑敏所说的:“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吗?毕淑敏也给出了答案:“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总爱这样回应: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爸爸说你去学习,妈妈说别越帮越忙;孩子做了一顿饭,妈妈看不见,爸爸只会说“又没考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应该,我的享受我应得,你越付出我却越无能”。
其实,父母爱子女,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父母爱子女,不是直白地给予与接受;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懂得让这份爱“流动”起来。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礼尚往来”的默契,父母的爱得到了回应,孩子的反哺获得了认可,彼此才能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感激孩子的每一份给予,成全平等尊重的良好亲子关系
从小到大,儿子都特别喜欢给我送礼物。和外婆回乡下,遇到路边的小花,他会摘几枝带给我;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的点心,他会放一块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每逢节假日,都会给我准备“小礼物”,小时候是小卡片,有了零花钱后是玩具首饰,再大一点会大方拿出压岁钱,花“巨款”给我买礼物……其实,历经几小时带回来的小花,已经蔫了吧唧不成样子;放在口袋里的点心,也沾满了尘污;他的卡片也画得真不怎么样,就连“爱”字都少了一点,而那些所谓的“压岁钱”,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然而,每每收到儿子的小礼物,我依然满心欢喜地晒到朋友圈,将他送的礼物用专属盒子珍藏起来。朋友们说:你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将来有福了。其实是我对儿子的爱“流动”到了我身上,我感觉到暖心,他也很开心。
我们总是习惯认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供养孩子成长,基于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恩情,而孩子的回报则是必须的、应该的,否则孩子就是“白眼狼”。看上去,一方给予,一方受用,用感恩的心去回报,似乎没有错。然而,当父母对孩子经常带着“感恩”“回报”的期待时,往往会失望。
教育专家一直告诫父母:亲子教育的成败,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所谓“无条件的爱”,是出于本能的给予,而非带着要求和期待的爱。当父母学会将“你应该”换成“感谢你”时,亲子之间的关系便会从“有条件、带期望的给予”,悄悄转化成“感谢你、成全我”的彼此共赢。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一直强调:“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欣赏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付出、开心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间,形成亲子之间一条流动着的、爱的河流。
网址:亲子关系,永远大于亲子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7950
相关内容
亲子关系教育思考: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心”开始
育儿经验分享:从亲子关系到教育方法
亲子教育的心得体会
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方法.docx
关于亲子教育的方式,怎么做好良好的亲子教育?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都有哪些特点?照着做,教育会事半功倍
亲子教育活动方案15篇
劳动教育亲子活动方案
亲子教育方法有哪些?(精选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