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4-11-21 21:10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哲学提倡简单生活,追求内在满足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生活哲学家#

生不应该太执着,应坦然接受死亡。这不是空谈,有很多的人真正能看淡生死,如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就从容面对死亡。看淡生死对于一般人缓解对死亡的恐惧是有帮助意义的。但这并不是说生与死是一回事,活着没有什么意义,自然赋予我们生命,还是应该好好享受生命,对生活仍要积极。虽然生命的结果都一样是死亡,但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追求幸福生活应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

4.3幸福原则的启示

幸福生活的这两大根本原则其实主要就是避免烦扰恐惧的问题。因为恐惧的两大根源是对天体神灵的盲信和对死亡的想象,这两者都与宗教有关,宗教加剧了人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伊壁鸠鲁用自然哲学及神不管人的一切事务和人的灵魂是会灭亡的观点来消除这两种恐惧。伊壁鸠鲁批判宗教的动机并非出于自然哲学与宗教的对立,而是出于对幸福和精神宁静的期待,借助于自然知识,摆脱宗教对人精神的束缚,以求消除恐惧和焦虑之源。①宗教和灵魂不死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安慰,他们把自己寄托给神灵,寻找依附。让自己的灵魂永恒不朽以期满足自己对不朽的渴望。然而这两点均被伊壁鸠鲁打碎了。

人类文明虽然已发展至二十一世纪,但是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较多存在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伊壁鸠鲁的学说,都告诉我们现代人应该崇尚科学,追寻自然的本性,反对宗教迷信。宗教迷信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福祉,只会欺骗麻醉人们的心灵,只会是精神的鸦片,使人沦陷其中无力自拔。宗教迷信带给人类的大部分是痛苦不是快乐。世界许多邪教残害儿童妇女,其罪行罄竹难书,还有许多邪教不尊重自然生命的价值,鼓励教徒自杀甚至残杀他人。宗教迷信带给人类的苦难数不胜数,由于科学知识的发展,目前尚不足以解答人类对自然界所有的疑问,由于许多人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迷信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新时代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当的精神家园,远离宗教迷信,使我们的心灵更干净更健康更阳光。

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来说,最能使人摧心裂肺的莫过于死亡。“死亡使一切化为乌有,是使一切可能成为不可能的现实实在性,无人幸免。”②人必有一死,人一生下来就已经被埋藏下了死亡的种子,同死亡相伴随的是痛苦、呻吟、虚弱乃至神志的混乱等等。厌恶死亡,恐惧死亡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因此,建立合理的死亡观是人生观、幸福观必不可少的部分。伊壁鸠鲁的死亡观对我们当代人建立正确的死亡观有一定启示意义。

死亡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死亡的方式,死亡的过程却千差万别。死亡的方式,有自然的生老病死例如疾病治疗无效导致的死亡或者生命衰老器官衰竭而死。我认为这类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如同新生命的诞生一样自然。有一类死亡是自然灾难导致的死亡,例如地震、海啸、风暴、雷电、火山爆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这类天灾导致死亡是人力无法掌控的,是大自然巨力的作用,在大自然面前,人力显得尤为渺

①罗晓颖. 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现代哲学.2007,(3)

②阎顺利.超越死亡的智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小。有一类死亡是人祸造成的,有战争、杀戮、犯罪等暴力死亡。有瘟疫流行、车祸、安全生产事故、造假产品造成的死亡等等,这类死亡主要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这类死亡大多数可以避免。

在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中,暴力死亡是最强烈的,人类面对其身体有被施暴的危险时,感到最强烈的恐惧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沉思因疾病或衰老或天灾所导致的死亡而产生的恐惧要微弱许多。因为暴力死亡的被迫会强行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人直面死亡需要勇气,承担死亡更需要智慧。

如果说人一出生就种下死亡的种子,那么要使人生的过程快乐幸福,可能的办法就是遗忘死亡。人在对快乐的不断追逐中,在日常的繁忙中,常常忘记死亡这件事,这是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死亡该有的态度和策略。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个科学事实,人与其徒劳地妄想永恒保全性命,不如认识生命的本性、生命的意义,自觉接受人类处境的真实性;只要自然规律允许我们活着,我们就尽力享乐活着的幸福。

另外,虽然死亡本身不可避免,但由他人导致的暴力死亡和一些人祸,人们却是可以潜在加以控制的,这时,我们尊重生命价值,不给他人带来死亡。再次,我们应超越死亡,追求更有意义的价值,例如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我们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祖国和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大的意义时,我们的死亡重于泰山,这样的死亡观也是我们现代人该有的。

第五章 幸福生活的三要素

人们要获得幸福生活,除了坚信幸福生活的基本原则,除在物质方面确保衣食无忧外,还应该使人与他人愉快地相处。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不与同类发生联系的。也就是说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处在种种社会关系中。那么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怎样才能心灵宁静无扰呢?伊壁鸠鲁告诉我们首先人必须保持理性的独立的思考,不使自己陷入到种种虚幻的意见中、受错误观念的驱使,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自由。其次,要正视社会,不要回避。人既然肯定要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那么在与人相处中,人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得由于社会带给人的各种伤害、危险、烦恼减少到最低程度。换句话说,人要在社会中学会与别人建立友谊,如此才能为自己减少危险性增加安全感。另外,社会还必须有基本的稳定,如果社会处在可怕的混乱状态中,所有人对所有人战争,则个体的幸福生活也无从谈起,所以自由、友谊、正义是人们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方面。

5.1自由

伊壁鸠鲁是非常注重自由的,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性要求,是个体独立的体现。人类处于原始时代时,还不能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不知道如何按照法律和习俗来管理相互间的交往,人人都被自然教训得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己发挥力量保护自己。爱欲把相爱的人的身体结合起来,夜幕降临,他们不会在夜色的阴影中感到恐惧,只会在沉睡中平静地等待白日,他们不担心永恒的黑暗会统治世界。他们想什么,做什么全都出于自己的意愿。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的天性这一点是自明的,因为人只有处在真正的自由中,才有可能享受到快乐。不自由的人心灵肯定是痛苦的,是不会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平静的。

自由,主要指的是行动自由和意志自由。自由就是对不自由的否定,不自由都是由各种规定、决定、束缚造成的,这些规定、决定、束缚包括行为上的和精神上的。行为上的束缚比较直接,直接不许人做某些事,规定人必须做某些事。精神上的束缚比较间接,它通过某些宗教、哲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向人灌输某些思想,使人相信它们所说的,而不相信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还应该有独立的观点和判断,使人不知不觉中按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价值观行动、生活。精神上的不自由比较隐秘,也因此广泛存在而不为人所察觉。长期以来,宗教、哲学、文化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看不见的枷锁,压在人们的心头,使人一刻也不得轻松。许多的人在精神上都是不自由、不独立的,也因此距离心灵的宁静很遥远。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识论、宗教观、快乐观等方面处处都渗透着他的自由思想。伊壁鸠鲁发现各种宗教、哲学、文化都给人灌输有关命运的思想。比如说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的原子运动都被决定,这种自然哲学的决定论也是一种命运的阐述。命运,被人们视为万物的主宰。所谓命运,指的是必然性规则决定的人生轨道,人是逃不出这种

网址: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0052

相关内容

伊壁鸠鲁和他的快乐哲学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
【扈志东】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读解
伊壁鸠鲁式人生态度
林语堂快乐哲学初探
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傅佩荣:人生就是要活得快乐,怎样才能快乐?一位哲人这样说
哲学家眼中的“美好生活”
生活的哲学.PDF
《生活的哲学》电子书在线阅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