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哲学
生活哲学案例15: 李白的诗,借自然抒发人生哲理,如'人生得意须尽欢'。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案例#
作者:栗月静
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武侠小说中习武之人都追求武学的最高境界,这境界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许是“无招胜有招”,也许是只用普通的一拳就能战定乾坤,睥睨天下。最高境界也是武侠电影追寻的终极目标,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八卦门掌门宫羽田认为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咏春叶问则说,“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尽管在中国人眼中,李小龙是不朽的华人英雄。在西方人看来,李小龙是神秘的东方传奇。虽然李小龙去世40年后,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与日俱增。但是但凡武学大家都得有类似的玄妙感悟,所以那个在银幕上耀武扬威的功夫小子李小龙的形象怎么看都跟中国的武林大师有着遥远的距离。
其实这是世人的误解,李小龙一生都在追寻武学的真谛,他曾经说,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已经无艺术的阶段。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做这样,再做这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对手沉醉在抓住自己领口的愉悦之中,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这毫无艺术感可言的招数就是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虽然是讲究实战和实用的拳术,但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是 “宁静灵魂之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
李小龙还认为武学的真谛就是要像水一样。领悟到这一点,还有一个故事。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李小龙咏春拳的老师叶问先生经常告诉他:“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然后李小龙就逼着自己要放松放松,但是这时候难道自己不是又进入的另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吗?这就叫做什么呢,思想学家所说的双重束缚。然后叶问师傅又提醒他,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以干扰。然后他提到接着一个礼拜他非常地痛苦,冥想,然后有一天他放弃,出海划船,在海上回想过去的经验,他非常地生气,就用拳头猛击大海的水,就在那一刹那忽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再怎么用力打,水也不会受伤。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于是要像水一样成了李小龙功夫追求的境界。
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家》一书讲述的故事,这本书是李小龙自己写的,其中有“功夫之道”,“截拳道之道”,还有他写的读书笔记,他怎么读柏拉图,怎么看苏格拉底、笛卡儿。书中甚至有他的诗,书信,有他读大学的时候交的作业。编选它,使其稍具整体感觉的是一个李小龙迷,名叫约翰·里特的国际知名的李小龙专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小龙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在书中,李小龙说,年少时我格外调皮,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一个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用什么去挑战他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拳头。但是进入华盛顿大学之后,李小龙主修哲学,他觉得,武术和哲学虽看似对立,但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此后他博览群书,不断将他对哲学、心理学甚至诗歌的研究融入他的武术理念之中,比如,他对武学上刚柔并济的描述,就颇有哲学意味:李小龙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骑自行车去哪里,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瞪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蹬与松的统一下才能完成。因此,仅靠柔的力量是不能永远抵抗强力的,同业,仅有蛮力也不能制服对手。要想在搏击中取胜,必须将刚和柔作为一个整体,刚柔并济,时而以刚为主,时而以柔为主,两者要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这样动作才能如行云流水。正是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之中,李小龙的武术修为才逐步臻至化境。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李小龙的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2974
相关内容
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
李小龙健身法:肢体表达的艺术
生活的哲学
生活的哲学【全本
李小龙健身秘籍全公开
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中学会快乐 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眉山开讲
【李靖】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李文阁】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与哲学课李.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