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惯用脑整理术》:整理生活,就是整理我们的内心

发布时间:2024-11-03 11:38

你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烦恼: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早上好不容易整理好的物品又乱成一团。衣服随意扔在沙发上、吃剩的食物洒落在地板上、沾满油污的碗筷在厨房桌面上摊开……

或者,你辛辛苦苦收拾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把房间的杂物整理收纳好了。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各种各样的物品又无声无息地泛滥成灾,家中成了乱糟糟的垃圾堆。你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挫败感,可又无力改变。

相信这个场景应该戳中了很多朋友生活中的痛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将家中物品收纳整理井然有序,已经成为我们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一个重要评价点。

针对现代人这一迫切的需求,日本生活整理师协会会长高原真由美建立了一套家居收纳整理方法,并写作成书——《惯用脑整理术》。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1分,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上到建筑家、职场人士,下至居家人士都从中获益匪浅。该书最具价值的知识点就是提出了“惯用脑”一词,针对四种用脑类型,提出不同的收纳整理法,卓有成效。

作为一个在家居咨询部服务了12年,为600户家庭提供家居整理收纳工作的资深达人,高原真由美发现许多人不善于整理家中物品,或者整理好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复乱。于是,她开始研究整理收纳法,并于2008年成立日本整理师协会。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惯用脑”,建立一套整理方法,可以让不会整理的人变得能顺利完成整理。

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有三点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极具实操性:

首先,整理不仅是身体的行为,更是头脑的一个全新风暴。

《惯用脑整理术》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名词:“惯用脑”,对我们的大脑类型进行分类。生活中,大脑可以根据人们惯常使用的方法分为“输入脑”和“输出脑”。

“输入脑”:将眼睛、耳朵等接收到的信息传送给大脑的过程。“输出脑”:提取大脑里的信息,然后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把“输入”“输出”两两组合,就分成了右右脑、右左脑、左左脑、左右脑四种脑型。作者也给出了测试惯用脑的方法:通过手指交叉、手臂交叉来确认。

让我们自然地将双手交叉。如果右手的拇指在下,惯用脑就是右脑。反之,就是左脑类型。

然后,再将双臂交叉,如果右手臂在下,就是右脑惯用脑。如果左手臂在下,惯用脑则为左脑。

通过把这四种类型两两组合,就可以得出四种用脑类型:右右、右左、左左、左右。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大脑有了清晰的认知。接下来,书中告诉读者,明确自己的大脑类型,你就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收纳整理方法,坚持下去,不仅收纳有成效,你还会发现,自己对大脑的认识和运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像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没有对自己的用脑类型有过清晰的认知,从来都是被动地收纳,经常疲于奔命。今天收拾了,明天又开始摆烂。或者很久不收拾,让家里乱成一团,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再花上几天的时间,整理一遍。可是往往还没收纳整齐,家里又开始乱了。

看了《惯用脑整理术》之后,我发现自己属于右右脑型。针对这种大脑类型,作者给出了相当有建设性的整理收纳方法。

比如,使用计时器来规定收纳时间,既能让我这个“拖延症”患者即刻开始行动,又能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感;选择半透明材质的收纳工具,可以看清里面的物品。这会让注重感觉和外观的右右脑型人感到舒服;采用一步到位收纳法,只要放进去或者挂起来就行,不需要特别繁琐,否则会引起我们这一类型人的厌烦,继而放弃。

果然,按照作者推荐的方法去收纳,我发现整个工作变得有效很多,同时也充满乐趣。因为我对自己的大脑有了全新的认识。如同经历一场大脑风暴洗涤,针对自己的用脑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整个收纳整理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整理不是一项乏味的任务,而是一种艺术,享受其中。

作者根据不同大脑类型,整理出了不同的整理收纳方法。这些方法专业、简捷又便于实施,让我们在收纳整理家居物品时,每个人既可以感受到收纳成功的成就感,又可以享受到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可是,作者不仅限于简单的收纳整理,她更看重人们对于家居整理的深远意义认识。

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整理不是目的,是我们过上舒适生活的手段。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拥有带来幸福感的居家环境和理想生活。”。

所以,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急着进行整理,先理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自己是哪种惯用脑,然后再按照那种类型的方法进行收拾整理,逐渐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

这个过程就逐渐脱离了那种被动的收纳整理的行为,而是变得有意识能主动寻找自己的收纳整理特点,在整理过程中,倾注自己的爱,欣赏和包容,享受其中乐趣,打造属于自己的家。

我的朋友Lisa就特别苦恼于家居生活的收纳整理。她总觉得家中凌乱不堪,物品随意摆放,需要用的东西经常找不到。每当她回到家中,看到杂乱的家庭环境,总是忍不住要动手收拾,却又常常牢骚满腹,惹得家人也对她很大意见。

时间久了,Lisa感到疲惫不堪,却于事无补。

最近,她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无论何时去她家,总是井井有条。问起原因,原来Lisa也学习了这个行之有效的收纳整理法:惯用脑整理术。

因为Lisa的惯用脑是左左脑型,这一类人善于逻辑思考,能够很好地对空间进行规划和整理。Lisa了解了自己的用脑习惯,很快就根据书中推荐,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收纳方法。

例如:对房间每个区域进行分类,要求物归其所,物品放在相应的地方。下次找就会特别方便快捷;选择一些秩序井然条理分明的收纳工具,将物品尽可能收纳其中;平时购买用品也快速地判断家里是否需要,不会因一时冲动导致浪费而堆积。

在生活中运用了惯用脑整理术一段时间,Lisa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说:“感觉自己用心去收拾整理,家再也不是冷冰冰的物体,而是包含自己对家人的爱,寄托了全家人的期望。看着自己一点点把每个物件摆放归纳好,就会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正是在这个收纳整理过程中,我们去除了浮躁,学会欣赏,享受整理,感受收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第三,整理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改造,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净化。

行为改变生命。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些通用的整理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步:减少。这里不是说简单粗暴的“扔掉”,而是要对自己家中物品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对自己现有物品进行分类,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级。

有人要问了:怎么判断是否重要呢?作者介绍了四分法来分类。按照自己的感情需求和功能为轴,分成四象限,分别是玩物、宝贝、工具和垃圾。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清理。

根据整理收纳的宗旨,作者建议不要超出自己消费能力购买,因为任何东西一多就容易乱,少点归类的时候一目了然,方便摆放,又方便平时寻找使用。

第二步,整理。整理时要考虑东西的实用性和摆放使用方便性,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怎么摆放使用起来更方便。当然,也要考虑使用频率把物品分开存放,避免使用复杂、难取用的收纳物品。

第三步,维持。一次整理好容易,但要一直维持下去就难了。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打造一个容易维持的环境,把整理变成自己日常的习惯。

容易维持的环境可不是一蹴而就,首先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允许环境偶尔有点乱。也许是自己的收纳方法需要调整,或者收纳频率需要提高,要知道,很少有人一次就能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方法。

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遇到复乱的情况,问自己三个问题:怎么使用才更舒适、怎样改进才更好用、整洁状态打乱如何恢复。从使用方法、改良方法和修正方法三个方面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收纳整理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习惯。久而久之,你就打造了一个容易维持的环境。

丽丽一直是个购物狂人,一个东西只要种草了,就一定要买下来。结果家中到处堆满了她网购回来的用品:成打的衣服、打折的厨房用品、洗手间的沐浴露、卷筒纸,更别提冰箱塞满了各类食物,卧室柜子里挤得满满登登穿不下的衣服。

结果造成的现状是家里物品无论怎么收纳,也没法收纳整齐,丽丽对此头痛不已。

读了这本书以后,丽丽明白了,降低物欲断舍离,减少家中物品数量才是收纳整理的第一步。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惯用脑类型,归类,整理,维护,才能维持良好的家居环境。

经过冷静理性的购物反思,加上科学的收纳整理法,丽丽的家中变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整个人也神清气爽起来。

要知道,外部环境就是自己内心的外显,只有周围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大方,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真正享受人生。

读了《惯用脑整理术》这本书,我不仅有以上三点收获,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用脑类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在其他方面我也能发挥自己的大脑优势,避免不足。

因为自己是右右脑型,擅长艺术类工作,有较强的直觉感知能力。根据这个特点,我对家庭

环境进行了改造,使之更温馨更充满人情味,当然也更容易收纳;工作上,我也转移重心,发挥自己的大脑特点,从事了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所以,我们不妨读读这本书,运用书中方法,确定自己的惯用脑,用科学方法,掌握艺术的收纳技巧,达到内心世界的净化和升华。希望这本《惯用脑整理术》能给人们以助力,帮助我们打造温馨整洁的家居环境,给予我们祥和宁静充满爱与温暖的内心世界!

网址:书单|《惯用脑整理术》:整理生活,就是整理我们的内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77

相关内容

《惯用脑整理术》盘点我生活中的“右右脑”整理收纳
收纳从整理内心开始
整理生活:风靡全球的整理收纳术
最简单的小户型收纳整理术
用收纳整理来促进自己的理财进程,这是我的《心动整理》读书笔记和一点感悟
一秒对《整理生活:风靡全球的整理收纳术》的笔记(1)
好生活是整理出来的(一本书搞定收纳烦恼,轻松整理出好生活。)
整理收纳悦生活——探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艺术
又在面对衣柜发愁?听听这位收纳师的故事:整理收纳,其实是梳理自己的内心和人生
怎样收纳折叠内裤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