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仍有堵点,需加强统筹协调│记者观察
参加社区回收计划,循环利用废弃物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方案#
缺少指南和标准、相关方职责不清晰、绿色消费政策没完全落地、网点覆盖率不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得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潜力巨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但仍需攻克诸多发展堵点。
2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应“变废为宝”
废弃物是在经济社会系统不同环节被弃置的物质或物品,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原有使用价值,兼具资源性和污染性双重属性。
“在技术、经济、环境可行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利用起来,废弃物就能变废为宝成为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教授金涌说。
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产生量依然巨大。每年产生约工业固体废物30亿吨(2022年达到41亿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建筑垃圾约20亿吨、生活垃圾约2亿吨。全国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至7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
我国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产生的废弃塑料总量约为6300万吨,其中回收量仅1890万吨,占比30%,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直接遗弃的占比7%。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产生在生活垃圾里的废塑料约5000万吨,如全部焚烧将产生约1.6亿吨二氧化碳,填埋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023年,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约59%,废钢回收利用量已约占粗钢总产量1/4,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超过10万家,带动超过3000万人就业。
生产生活废弃物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复杂、利用难度增加等趋势。摄影/章轲
金涌表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外采率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偏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性扭转,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对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介绍,废弃物循环利用协同降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材料替代、流程优化、燃料替代、能效提升和产品循环等五个方面,并通过上述不同层级的利用方式实现多维度降碳。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测算,2022年,我国通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亿吨。随着废弃物循环利用在传统领域不断深化、在新兴领域不断拓宽,预计到2025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30%,到2030年将超过35%。
行业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生产生活废弃物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复杂、利用难度增加等趋势,而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仍有堵点、政策机制存在短板、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上述《意见》答记者问时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此前表示,“双碳”目标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物资再生行业面临着发展困境。据该协会的一项调查,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率不足。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城区每2000户设置1个回收站点,乡镇每25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中,但覆盖率较低、缺少配套分拣加工设备、运输储存不便等问题突出。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回收网点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居民再生资源的投放、处置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回收效率低下。
再生资源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偏低。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中8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受到技术、成本等多因素影响,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粗放拆解、处置混乱、“二次污染”等现象屡见不鲜,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规范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所得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很多地区存在“税收洼地”,区域之间税收政策不平衡;企业前端难以取得进项发票,退税难度大幅提高等问题尚未解决,为正规企业的发展带来压力。
标准缺失阻碍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物资再生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如标准覆盖范围不广泛、管理程序不够严格、制修订不及时、技术水平偏低、内容交叉重叠或矛盾冲突等,特别是再生资源品类较多,细分领域的标准严重不足,全面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介绍,目前,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滞后、用地需求难以保障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先进的智能回收、分仓存储、垃圾压缩等回收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在城镇和乡村等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不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流成本进行二次分拣,直接影响了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
加强统筹协调全过程管理
“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强化政策机制配套衔接。”上述《意见》说。
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单个产品、市场的研发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尤其需要完善支持政策,统筹区域内各种废弃物分类收集、中转贮存、循环利用等资源,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推广对接、交流和成果产业化应用。
“经过十几年研究和探索,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全自动分选设备从生活垃圾提取废塑料,再用废塑料、废机油催化裂解制取轻质汽柴油的全套技术,包括相关设备制造。但很难找到合作部门或企业,也争取不到资金支持。人家嫌企业规模小。”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云南曲塑集团一直从事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该集团总经理卢斌称,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一直是困扰各方的大难题。由于网点分散,农户回收意愿低,企业回收成本高,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件事单靠企业一家是做不起来的。”
王毅表示,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需贯穿废弃物产生、回收、运输、加工利用、无害化处置等多个环节,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各领域和多个管理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上述《意见》提出,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引导各地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废弃物特点等情况,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布局。分领域、分区域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运营规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鼓励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建立健全区域废弃物协同利用机制,支持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在相关政策方面,《意见》提出,推广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内社会源废弃物分类收集、中转贮存等回收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将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支持范围。
“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说。
网址: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仍有堵点,需加强统筹协调│记者观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2682
相关内容
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仍有堵点 需加强统筹协调│记者观察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废物利用如何撬动循环经济?】
工业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生物质能:废弃物变废为宝,绿色能源新路径
探索废旧纺织品产业化循环利用路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市场崛起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市场崛起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