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与修复

发布时间:2024-11-23 03:52

手工艺品修复与维护的艺术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现代手工艺#

吴 限

看点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一个重要部分,优秀的画作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艺术品的一生可以因为优秀的修复师、恰当的保存环境而变得漫长而精彩。《艺术品的衰老》一书站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点,用科学的方式为大家展示艺术品随岁月“衰老”的过程,这不仅是对艺术爱好者的一次艺术与科学的普及,也是一次对文物和艺术品修复很好的借鉴。

对喜欢艺术史的读者来说,《艺术品的衰老》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一本好书。之前曾在一网站看过一个修驴蹄子的视频:一位老师傅笃悠悠地搬来一张凳子坐下,然后一手拎起驴蹄子,一手持刀,三下五除二,驴蹄子上的赘物就给削了个干干净净,简直让人极度舒适。《艺术品的衰老》的作者就颇有这位老师傅的气概,举凡真假裂纹、颜料褪色、老化变暗、清洁修复等艺术品修复的相关问题,他都深入浅出地用科学知识予以详细讲解。光看第四章“不稳定的颜料”的小标题,你甚至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化学教材,这一章写的都是油画颜料:铅丹、石青、雄黄与雌黄、靛蓝、碱式碳酸铜与树脂酸铜……

但当我冲着豆瓣上不错的打分,耐着性子看完,又发现,不同于以往的学术类图书,《艺术品的衰老》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其中列举的上百幅高清名家画作更是一场名画的视觉盛宴。

研究艺术史要懂点科学

读罢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是:首先艺术史学家确实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不然,容易上当受骗,书中有一节,叫“被画作‘欺骗’了的艺术史学家们”,说的就是当我们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面对一幅幅令人着迷的画作时,上面那些重绘、修补、污染的部分,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更不用说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颜料变色。例如石青,这种常见的蓝色颜料,在石窟寺壁画上被大量使用,然而它不够稳定,容易变成孔雀石——一种绿色颜料。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以为敦煌壁画上大面积使用了绿色,而实际上,当时的画匠用的可能是蓝色。

优秀的画作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的部分,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艺术品都有其巅峰期。一件艺术品,从被创造出来开始,就有了生命力。时间会消磨它的外观,朝代更迭会改变它存在的意义。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一件作品,可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也可能在今天得到新的解读。艺术品的一生可以因为优秀的修复师、恰当的保存环境而变得漫长而精彩,也可能因拥有者的厌恶、意识形态的改变而被付之一炬。

如何让科学家的研究真正地帮助艺术家去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呢?《艺术品的衰老》一书站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点,用科学的方式为大家展示艺术品随岁月“衰老”的过程,这不仅是对艺术爱好者的一次艺术与科学的普及,也是一次对文物和艺术品修复很好的借鉴。

在修整中保持历史感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中国的艺术品修复工作。在中国,对于古老艺术品的修复,历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整旧如新,即粉饰一新;一种观点是整旧如旧,即在修整中尽力保持古物历时久远的历史感。前一种方式多出于实用,后一种方式则考虑到艺术品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在我国,很长时间都是整旧如新,及至近世,才有了整旧如旧的观念。

在《艺术品的衰老》一书中我们看到,近年来,西方的艺术品修复专家在探讨一种新的方式,便是用科学方法除去古物表层的污染物质,使古物再现它刚刚完成时最初的面貌与光辉,即所谓的“整旧如初”。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整旧如旧”,即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它最成功的例子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米开朗基罗的穹顶画修复工程。但我想说说这方面失败的例子,而且十分惨重,那便是十几年前修复完成的米兰那幅世人皆知的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

多年前我在法国留学,听说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正在修复,便怀着很大兴趣跑到意大利的米兰圣玛丽亚教堂去看。几位专家在高高的架子上,专注而凝神地工作,像在为一位病人做大手术。据说他们每天只能完成一个火柴盒大小面积的壁画的修复工作。当年修复专家们对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也是这样做的。而《最后的晚餐》是一幅残损尤重的艺术史名作,许多部位都剥落得一片模糊,因此人们很想知道500多年前达·芬奇完成这幅作品时最初的神采。当时我还在米兰的书店买了一张修复前的《最后的晚餐》的印刷品,以便将来对照来看。

然而,焕然一新的《最后的晚餐》,竟然惨不忍睹,不仅让人不敢相信这幅画最初会如此拙劣,连修复前那种历尽沧桑的历史感也荡然无存。这一修复工程失败的缘故,被欧洲的专家认为是达·芬奇作画时最喜欢试用各种新型颜料。这幅画所使用的颜料跟《艺术品的衰老》中提到的一些名画一样,都是因为画家采用的“湿壁画”法相互作用,致使这幅壁画在刚刚完成时就已经出现裂纹和开始剥落,这样一来,修复的一半工作成了修补。

比起意大利人,法国的修复专家要谨慎得多。但谨慎并非保守。我曾经跟法国索邦大学的一位艺术史教授探讨“整旧如旧”的原则。他认为意大利人“整旧如初”的做法,即便成功了,如西斯廷教堂穹顶画,也使古代遗存失去历史感。因为古物表面斑驳含混不清的一层不仅仅是物质侵染(如烛火、灯烟和空气氧化的侵染),更是一种时间浸润的结果,这里边包含一种珍贵的历史感,也就是历尽沧桑的味道。去掉这一层,就是除却历史。

在法国,从事艺术品古物维修的人员,都是毕业于文化遗产学院的“文物科学”人才。他们不单要用科学的手段和仪器对古物进行清洁、加固、维修,关键要整理出那种历史的味道。这种维修,远远比创造这件物品用时还长。因为他们明白历史感不是物品原有的,是历史的一种加工。在历时久远的时间长河里,物品不再仅仅是一种物质。时间是神奇又有力量的,它会把它深远的历史内容无形地注入进去,同时将潜在其间的特有的时代美与文化精神升华出来。时代美过后就变为一种历史美,但只有它成为历史才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动人。于是,历史物品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精神,一种美,这种美往往与它的沉默、斑驳和残破同在,而修复古物的关键,不仅是技术高超,更要理解历史和懂得美之所在。

一件艺术品,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文物,它从被创造出来开始,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衰老,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因此,“文物科学”的研究,既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延续它们的寿命,也正如伦敦大学的马提亚·斯特里利奇教授提到的:“文物科学促使社会和个人,以及我们的后代,去践行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权利,并为理解我们人类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作出贡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特别希望中国的艺术史学家也能写一本《中国艺术品的衰老》,那将是中国的艺术修复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网址:艺术品与修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2926

相关内容

古董古玩 修复广东弘粹艺术品修复 金缮修复 无痕修复
探秘雕塑艺术品修复,让古老艺术重焕生机
艺术品修复从“作坊”步入“殿堂”?
文物艺术品修复师 妙手匠心“复活”名作
艺术家可以修复自己的作品吗?
文物修复:“手艺”变成“科技+艺术”
阅读|9个观展关键词带你探寻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的意义
正规修复古董古玩艺术品!还原历史经典!
名画修复让活态的美代代传承:高科技修复、预防性保护,中国美术馆“艺术品医院”有绝招
旧文重发:报考文物、艺术品修复专业——你有备而来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