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展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从书籍中寻找生活乐趣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文化素养#
作者:黄西蒙
今年4月,我在北京西单更新场参加了“做书集市”书展,与一些出版社的朋友畅谈交流,也了解了一些书界的动向。疫情之后,图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也令人目不暇接。由于精力时间有限,我没有到处“跑场子”,但在有限的参与中,还是被浓郁的读书氛围感染。看着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出现在各家出版单位的“摊子”上,我竟然有种莫名的温暖和感动。
在今天,纸质出版也好,传统的读书生活也罢,似乎都成了某种难得的“稀缺品”。置身其中的伙伴们,大多都有惺惺相惜之感。坚持做书的事业固然很难,在工作后保持沉潜读书的状态,同样不易。但如果能将时间和热情灌注其中,大概还是会有收获的吧。起码,在书展中,我还能找到些许生活的乐趣。
想起过去参加书展的经历,几乎每次,都堪称一次文化的“享受之旅”。首先,在书展上,能看到各家出版机构“各显神通”,摆出自家近年来出版的优质图书,可以直观地了解出版界的动向。一些出版单位还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现场讲座,一些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大咖”,也能借此机会与读者接触,确实是很难得的体验。
再者,不少出版圈的朋友,也会到书展的现场,有些是负责本家的活动,有些与我一样,是“游客”心态,可以集中观摩其他出版单位的活动,也是提高“做书”眼光和专业水平的机会。我并非出版界人士,参加书展时,心态就更加放松,随意驻足观看,或与人交流,兴之所至即可。
传统的书展更像商品展销会,将各种图书摆在书架上,琳琅满目,十分亮眼。但如今书展的“玩法”,也与时俱进了,毕竟,很多出版单位的内容编辑和营销人员,都是年轻人,面对的读者,也有不少是正在求学或毕业不久的青年。大家在一起交流,本身就没有什么代沟,也没有面见“大咖”时的距离感,因而交谈可以更加惬意、深入。
借助网络尤其是新媒体的力量,书展早就不只是那个静态的“展销会”了。我对很多书展活动的了解,最早来自朋友圈或豆瓣。一些年轻人入驻B站,成为介绍图书动态的UP主,一方面可以在弹幕上与粉丝互动,也与观看视频的“圈外人”表达心声:我们不是在“小圈子”里做圈地自萌的游戏,而是在尝试“破圈”——即便足不出户,看这些视频或文字动态,我也能知道书展的大体情况,然后带着已知的信息再去书展,可谓有备而来,就能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一些书展将场地定在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破圈”的目的。就像我在西单更新场参加的书展活动,场地的租金比非繁华街区自然要高一些。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出版机构愿意“割肉”,在昂贵的场地“摆摊”。毕竟,专程前往书展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能吸引路人参观,自然也能扩大书展和各家出版单位的影响力。当时,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这次他们带来的新书,大多都卖出去了,销售和宣传的效果很不错。我想,这大概也是支付较贵的场地费带来的效果吧——做书展活动,不能只考虑参观者的兴趣,还得考虑其购买力。
我在参加各种书展活动的过程中,也找到了逛实体书店的快乐。如今,实体书店越来越难做了,读者买书、看书,愈发习惯在网上,到线下的店铺,很多时候“只看不买”,自然也影响了店家的生意。因此,很多曾经很有市场的实体书店不断关门,或者撤去了不怎么赚钱的学术图书专家,靠卖畅销书、教辅书来维持生存。好在,书展能够让我们找回曾经逛实体书店的惬意,那种能够触摸图书(哪怕是塑封的实体书)的感觉,是在网上浏览图书信息、下单买书时难以感受的。毕竟,一本书的“质感”,不仅体现在书的内容,装帧设计也很重要。展现图书的“颜值”,最好的渠道,还是线下的开架展示,而书展就能很好地发挥图书的“颜值”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力度越来越大,书展可以有更多呈现方式,也有更多的“玩法”。但不管它的外在形式怎么变化,内在不变的还是读书人和“做书人”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和思想的崇敬。尤其是在工作多年后,被各种俗事缠身的人们,能够在书展活动里驻足停留,安静欣赏,或真挚交流,也不失为某种意义上的精神解放。(黄西蒙)
[责编:崔益明 ]
网址:从书展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3949
相关内容
如何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寻找生活的乐趣
如何寻找生活当中的乐趣呢?
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如何通过寻找乐趣来提高生活质量
每个人都活着,但有多少人在生活呢? |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探寻生活中的乐趣:从日常点滴到意外惊喜
生活中的乐趣初中作文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