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评析

发布时间:2024-11-23 09:50

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社区安全是重要指标之一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品质# #城市生活质量研究#

作 者:罗萍/殷燕敏/张学...       来 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05期

  【作者简介】罗萍,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殷燕敏,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张学军,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生。(邮政编码:430072)

  【内容提要】生活质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社会指标和生活质量研究。中国小康社会的生活质量指标研究成为社会学学者们关注的领域,中国目前只能选择客观指标的原因、体系及其权重。

  【关 键 词】中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生活质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社会指标和生活质量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小康指标研究中中国社会学者在某些地区作了生活质量实证研究,积累了一批有用资料。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研究积累的资料来自两个方面,即小康指标体系(其中含生活质量指标)和社会学学者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分理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二者研究在大的方面有共识,但具体指标不尽一致。本文评析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从方法论上我们采用了统计法与专家法。我们将以往生活质量指标研究归类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小康指标和学者指标。本文在评析这种归类中提出我们的指标体系。

  一、客观指标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大致有两个研究方向:

  把生活质量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即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看生活质量。

  世界银行在《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生活质量指标归纳为4项,即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平均每日摄取热量,通货膨胀率, 人均能源消费量。朱庆芳根据国际通行的贫困型、小康型、宽裕型、富裕型标准列出了按贫富区分的社会指标体系(国际标准)[1](第106页),其中生活质量指标9个: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平均每日摄取热量、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农村饮用清洁水人口比例、年劳动工时、人均能源消费量、通膨率、贫富差距。还有人均收入,每万人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每日摄取蛋白质以及人均绿化面积,“三废”处理率,服务网点等等。这些是从物质基础上测量居民生活质量。还有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等从客观结果上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从居民消费、收入、吃、穿、住、行、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测量居民生活。

  发展中国家大多重视客观生活质量指标。其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尚欠发达,居民生活还处于求温饱之中。在物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很难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温饱,最关心的是物质条件。二是社会统计受社会发展程度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工作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统计的是一些物质指标,生活质量指标选择是建立在社会统计发展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统计发展制约生活质量指标的选择。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无论从需要上还是从客观可能性上都只能选择客观生活指标。

  客观生活指标的局限性:一是物质条件与生活质量的不一致性。物质条件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无从谈论生活质量,这是唯物论决定论原理。但是物质条件与生活质量不能画等号,高收入不一定等于高生活质量,富裕并不一定等于幸福。处于相同物质条件的人们生活质量可以相差甚远,生活质量相同的人,其物质条件可能高低不同。具有相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并不具有相同的主观感受,同样对生活均感到满意的人,他们不一定有相同的物质条件,知足常乐者即使对低物质条件也会感到满意。不仅如此,虽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安排,不同的计划,不同的关系,却可以使低收入的人生活得好,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都如此。二是客观指标无法评价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一致。有些家庭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子女成才、老人康健、夫妻恩爱、邻里友好。这样的家庭物质生活可能只是一个温饱,但整个生活质量却较高。有的家庭经济上很富有,但夫妻冷战、不思理家,子女没人爱,老人没人孝。这样的家庭能说生活质量高吗?不能!因此单由客观指标测量生活质量结果会走上机械决定论误区。生活质量本身就是由物质条件和精神状况决定的,生活质量本身就包含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正是这种局限性引起学者对主观生活指标的兴趣。

  二、主观指标

  把生活质量研究重点放在对人们主观生活感觉方面,也就是从反映人们生活的舒适、便利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理解生活质量。

  这以林南(本文将林南先生既算作国内学者也算作国外学者)以及与其合作研究的卢汉龙、王玲等为代表,他们提出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生活的全面评价,即对生活及其各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在林南及国外学者影响下,国内学者提出生活方便程度、精神生活、生活满意度、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关系、朋友交往、社会安全感、婚姻生活、配偶理解程度、家庭成员间关系、子女教育、邻里关系、业余生活、生理心理感觉、工作声望、工作晋升机会、才能发挥、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难以测量的既非主观也非客观的指标:衣着打扮、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强度与形式等。它主要涉及人们生活状况,人们是否满意等主观感觉。

  发达国家大多重视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他们选择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方向其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已有一定发达程度,居民物质生活已较富裕,物质上的追求相对饱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富裕的物质条件基础上使他们真正生活幸福、愉快。因此这种主观感觉就成为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二是它们拥有数量众多的社会学研究者队伍,准备了大量实证资料,社会统计已提供了这方面的数据,因此重视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既有主观需要又具备了客观条件。美国学者加布尔雷斯、坎贝尔以及林南、康维斯、罗杰等都是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积极支持者。

  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局限性:一是主观评价与客观条件不一致性。一般而言,较好的客观条件人们感到满足,但这也不一定,“端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告诉我们,物质生活好不等于生活质量高,相同的物质条件主观评价迥异,相同的主观评价而物质条件相差甚远。由此出现发达地区低满意度,不发达地区的高满意度。最不满意的是城市人,农村条件虽然差,但农村居民对生活满意的方面远比城里人多。这说明主观评价往往与客观物质条件不一致。二是自然方面与社会方面追求不同。生活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的人(如山区农民)会向往城市文化。农村人进城要去最热闹、人最多的地方玩。生活在城市社会文化氛围下的人会追求自然环境的净化、美化。城市人返朴自然,一有空闲就去碧海蓝天,就去享受鸟语花香。三是个体特征会影响主观评价。个体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修养都会影响其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老年人可能更多地追求宁静、舒适的生活;青年人可能更多地追求旅游、交友,有刺激的生活;女性追求感情的细腻、家庭的稳定;男性追求感情的潇洒,家庭的温馨;知识分子追求文化环境。四是参照标准和个体的期望值会影响主观评价。以发达国家作参照标准会对我们目前的生活质量评价很低,若以几十年前作为参照标准,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比蜜甜,如果与周围有钱人相比会感到自己生活太差,与比自己贫困的人相比,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究竟取何种标准决定着主观态度。同时,主观感受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很大关系,期望值高的人会对自己的生活评价低,期望值低的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因此,单用主观指标评价会使生活质量评价失去标准,成为人们随心所欲的事情。社会学者看到了这种局限性,由此出现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复合的趋势,也就是将生活质量主客观两种理解结合起来,从影响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方面和在这条件下表现出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结果两方面理解生活质量。我国学者卢汉龙、卢淑华、叶来客、朱庆芳、胡荣等都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选择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指标。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方向。虽然引入主观指标后会使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认为,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环境下,大多数人对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满意或不满意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从概率意义上讲,感到满意是大概率事件,即对某一水平的物质条件,以大多数人感到满意为生活质量高的标准。从这种意义上说,主观指标评价并非随心所欲而不客观。

  三、小康指标

  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起源于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小康指标研究,小康指标是一种社会发展指标,即达到小康社会发展指标。我们查阅到社会发展指标有:(1)1952—1988 年社会发展指标,其中生活质量12个具体指标[2](第109页)。这就是: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人均能源消费量、10种耐用消费品占消费零售额比重、每万人有商业网点、平均每万人口有电话机、全民职工人均劳保费、平均每百人每天有报纸、人均储蓄余额、零售物价指数。权重为28。(2)按贫富区分的社会发展指标(国际标准), 其中生活质量具体指标9个[2](第188页)。这就是: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平均每日摄取热量、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农村饮用清洁水人口比例、年劳动工时、人均能源消费量、通货膨胀率、贫富差距(即基尼系数)。(3)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其中生活质量12个具体指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口数、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城镇人均储蓄余额、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日生活用电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燃气气化率、每万人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人均文化娱乐旅游消费支出。权重为20。(4)城市小康社会发展指标(1990—2000年), 其中生活质量26个具体指标[2](第311页)。这就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食品占消费支出比例、猪肉人均消费量、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食糖人均消费量、各种布人均消费量、人均衣着消费额、每百户拥有量: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电冰箱、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人电话机拥有量、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人均居住面积、住的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燃气普及率、居民非商品支出比例(其中文娱文化支出)、每万人口拥有影剧院、每万人口拥有商饮服务网点、每万人拥有商饮服务人员、人均储蓄余额、工业废水处理率、废气净化处理率、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率。权重为40。(5)2000年全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其中生活质量22个具体指标[2](第173页)。这就是: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水平、职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食品占消费支出比例、猪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人均每日摄取热量、人均纺织品占有量、人均各种布消费量、人均居住面积、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电冰箱每百户拥有量、每人乘坐车船、飞机人次、每百人电话机拥有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每万人口拥有商、饮、服务网点、居民非商品支出比例、人均储蓄余额、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三废”处理率、农村饮用清洁水占农村人口比例。权重为35。具体指标数多少不等,权重从20、28上升到35、40,可见在我国制定小康规划时生活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反映了社会发展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研究复合趋势。人们对生活质量指标研究已逐渐从把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方面”指标转向以它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或者说从结果上看社会发展就是看生活质量高低。生活质量高低是社会发展的总体体现和全面结果。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指标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小康社会发展指标中生活质量具体指标全是客观指标,即可直接测量的指标,而且是社会统计提供了数据的指标,这就为生活质量评估带来了极大方便,依靠它能较快评估出各地生活质量。我们认为,主观指标应是社会成员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需要用有关测量量表如态度量表、满意度量表才能准确表述。

  四、学者指标

  相比较而言,学者研究生活质量就与上述之有明显不同。国内几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实证研究的学者,如林南、卢汉龙、卢淑华、叶南客、朱庆芳、胡荣、易松国、赵细康等,他们调查的科学性、方法论、样本代表性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他(她)们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都是主观、客观指标的复合。如林南、卢汉龙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调查提出13项具体指标[3](第95页):家庭生活、经济生活、职业社会性、居住条件、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公共设施、闲暇生活、子女教育、生理感觉、人际经验感觉、心理感觉、社会期望行为、个体自觉性行为。林南、王玲等天津调查提出22项具体指[4](第83 页):工作、劳动形式和程度、工作环境和条件、职业的社会声望、工作的社会贡献、工作的复杂性、工作单位地点远近、工作给予你的权利、工资收入、工作的福利待遇、工作晋级和提升机会、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朋友交往、家庭生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住房情况、居住环境、业余生活、邻里关系等。

  卢淑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西安、扬州三地调查提出“总体生活满意度”,具体指标13个:家庭收入、吃、健康、文化实用程度、家庭生活、住房、家务、用、交通服务业、业余生活、居住本市、工作、存款等。

  这些指标体系中许多项目目前我国统计资料尚缺,也不可能很快有这方面的统计,必须作实证研究取得各地详细数据才能作评估。中国地域辽阔,不仅城乡有别,而且不同地区差别也很大,要对全国各种类型地域都作了实证研究后才能测量中国人口的生活质量这就不是近期内所能做到的事。诚然学者们的研究代表着我国研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方向。这是目前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不能包容主观指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之二是这些指标本身很复杂,易变化,不好把握,如感情、人际关系、精神生活。其原因之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对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满意度进行社会统计的必要和可能。仅以可能性而言,目前广大农村那么多文盲半文盲对他们了解精神生活能说不是超前的想法!现有统计资料远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因此学者对某个地域研究是可以的,但对全国目前不适合。但可以肯定地说,缺少主观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是不完整的。作为今后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大量实证性问卷调查基础上,筛选出主要的、能够较准确被测量的若干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纳入整个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去。

  由此可见,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生活质量只能象小康指标一样选择客观性指标,卢淑华教授也持这种观点。而权重的确定则必须以实证研究和专家法相结合确定。

  五、我们构想的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生活质量是一个评价生活优劣的概念,是社会提供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客观条件与人们对生活的全面评价,即社会给人们提供了什么,人们如何评价。由此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应该是主客观指标的复合,就是说既应选择客观指标,也应选择主观指标。但同时我们认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选择应该符合目前我国国情,这就必须:一要选择客观指标。这是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不能超越。我国大多数居民还在追求物质条件的满足,虽然已有部分人在追求精神生活,但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居民追求物质满足的主流文化。二要以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生活质量具体指标为主。这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文献资料所决定的。我们只能利用现有资料,否则就无法评估了。三要与国际接轨。我们选择的指标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方向,适用于大多数国家。国情要服从国际。因此,凡国际指标中有的我们必须选择,否则我们就无法与国际上进行横向比较,而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客观指标。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关于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目前只能选择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我们应该逐步向主客观指标结合趋势发展,并且展望未来将全部采用主观指标。在方法论上我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将众多单项归并为几个主要类别,我们的构想是:

  一是“收入状况”:它是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我们选择了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它是8类中最重要的一项。 二是“消费结构”:消费些什么很能表明生活质量。因此我们选择了恩格尔系数、消费水平、能源消费、热量、蛋白质、用电量以及拥有电冰箱、电视机、电话机、空调、摩托车、私家汽车等。三是“住房条件”:住房条件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它比穿和用更重要。鉴于房屋质量目前没有统计资料可利用,只能选择住房面积一项。四是“婚姻家庭”:即使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婚姻家庭生活不幸也很难说生活有质量;但对婚姻家庭如何测量则遇到很大困难,测量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仅看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看夫妻关系和家庭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心理感觉,必须采用主观指标。目前只能选择家务劳动和有无配偶以及家庭完整率。家务劳动负担轻重能反映家庭生活质量不言而喻,家庭完整率、30岁以上有无配偶率的确不能全面反映居民婚姻家庭生活质量。婚姻家庭生活是人类的重要生活,但未必有偶者生活质量就高,无偶者生活质量就低。不过我们这里仅就一般而言,由于无法选择感情生活与家庭内人际关系指标,只好选择一个有无配偶了,旨在说明婚姻家庭生活很重要,它是人类的重要生活,是表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能少。家庭完整率可以反映婚姻家庭质量的一部分,诚然还不是全部。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将逐步选择个体感觉等主观指标。五是“社会服务”:有了好的物质基础,还必须有完善服务,给人生活十分方便,这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六是“健康状况”:有了物质条件,有美满婚姻,有完善服务,没有健康的环境和身体很难说生活得有质量。病魔缠身的人即使有好的物质条件和美满婚姻也无法生活得有质量。七是“文化教育”:人的素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人最基本的素质是文化素质,因此文化教育对生活质量很重要。八是“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个人生活条件再好但社会上分配不公,贫富差别大,通货膨胀,人心惶惶;劳动时间过长,劳保没有保障,说明整个社会生活质量不高。因此我们选择了8大类因素,每类因素中又包含有若干具体指标,共38个。 这个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反映人口的生活质量。

  在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时,收入状况是生活质量的基础,为20。消费结构和住房条件在各因素中比较重要,有了吃和穿,有了住就能保证基本生活,权重各为15。婚姻家庭、社会服务、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经济环境相对而言没有前者那么直接,权重各为10。8大类中38 个具体指标都可以利用目前我国提供的统计资料数据。这样我们的指标对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性别(男和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生活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统一易行的科学标准。

  【参考文献】

  [1]朱庆芳.小康社会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92,(1).

  [2]殷理田.中国小康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林南,卢汉龙.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 社会学研究, 1987,(5).

  [4]林南,王玲.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网址: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评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9133

相关内容

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正成热点
员工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手机日程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校园闲置物品交易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研究:中国糖尿病患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饮食指标达标水平最低
智能家居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移动新闻客户端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用户评价指标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