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文物小医生”吗?三峡博物馆“古籍修复”微课堂进重医
城市博物馆的周末导览:文化解析的课堂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文化解析#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古籍历史演变、古籍装订、古籍修复……这些“神秘、古典、大气”的传统文化知识,你喜欢吗?当古籍修复与重医学子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让同学们体会古籍中的“望闻问切”,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11月29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引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业老师走进缙云校区求真楼开展特色“古籍修复”微课堂,教大家现场修复古籍,为重医学子带来一次有趣的文化体验。
课程中,重庆三峡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教育员吴聖聪对古籍的历史及演变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丰富珍贵的书影照片展示、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丰富多元的实例佐证,向广大学子介绍了古籍的历史及演变过程等。在现场装订环节,吴聖聪和助教们指导学生亲身体验了“四孔”装订技法,在学会用传统技艺对线装书进行装订的同时也了解了实用的古籍修复技能。
“古籍修复”微课堂还介绍了湿托法修复流程,以实际修复传统中医药名著《本草备要》残页(仿本)为例,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了检查破损情况、揭裱、测纸、铺塑料纸、托纸等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作为医科院校,重庆医科大学的师生们承担着开展医学教育及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责任,而“文物医生”作为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的雅称,二者均是日复一日对人类身体健康或文物进行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当传统修复技艺与医学相融合,同学们通过亲手触摸和修复体验沉浸式参与修复医学古籍,在与历史的时空对话中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之美。
参与活动的临床医学大四学生王欣然表示,参与修复中医古籍《本草备要》,不仅是对文字和纸张的的修复,更像是对医学历史的一次亲密接触。“在精心地处理每一处破损的页面时,我深感一种责任——这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对历史医学知识传承的一种尊重和责任,看到这页《本草备要》逐渐恢复原貌,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麻醉学大二学生杜康毅表示,通过这个课程自己学到了一些修复古籍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古籍很容易破碎,在古籍修复时需要非常细心和关注。在定妆线装书的过程中,杜康毅运用了临床技能学上使用的“外科结”——“古籍修复用到的针线、剪刀、镊子等工具,和外科手术的一些工具很相似,感觉文物医生和生物医生都是需要一双巧手的工作。今天在用线把书装订起来的时候,我就用到了之前学过的外科结的打法。”
同学们表示,“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让我们的历史和智慧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和感受到。”
活动开展期间,学校还引进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丹函萃蕴》展览,集中向师生展示中国古代书籍载体、书刻技术和书信形式的发展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医学生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医科大学同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9月,双方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育和文博事业的“双向奔赴”。一年多以来,双方持续用好三峡博物馆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资源,用活重医西迁精神、抗疫精神资源,以引进文化展览进校园,开发现场专题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为抓手,发挥公共文化职能,打通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渠道,培养大学生高扬爱国旗帜、弘扬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此次“古籍修复”进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双方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实践。后续,学校将陆续推动并组织开展此类实践活动进校园,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平台、优化融合机制,不断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得更加生动丰富。
网址:想当“文物小医生”吗?三峡博物馆“古籍修复”微课堂进重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13014
相关内容
Reviving old texts古籍修复:“古籍医生”让古典文献焕发新生古籍修复师:为古籍续命的“书医”
南京“古籍医生”:剖开纸张修复民国书籍
走进国图古籍修复:修补历史、传承文明
“古籍医生”剖开一页纸修复民国书籍
中国古籍保护网
工匠书缘:古籍的修复与文化传承
图说 | 如何修复一本古籍
揭秘古籍修复方法 讲述装帧艺术之美——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现场展示妙手“医术”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