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

发布时间:2024-11-23 20:52

社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治组织成员。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区治理#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一项兼及理论和实践的工作。社区治理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先进思路,同时也要不忘深入群众立足实际,两相结合才能更好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的全方位需求。但在当下基层治理中,“区而不社”是较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元共治也是近年热点议题。现代化背景下,应当从居民角度出发,加强公共事务和社区成员的关联,通过个体集合增强社区共同体意识,助力社区现代化治理整体增能。

坚持党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彰显了新时代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高度统一。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一个如何按照以人为本进行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实践命题。基层治理的创新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现下各个社区、辖区单位等都积极采取了多种创新服务的方法,例如“总支+党员+N社工+N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模式,更直接地对接居民服务需求。这样的创新方式在抓牢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关键的同时,织密了社区组织体系网络,通过合理协调谋求最大公约数,进而发挥出1+1>2的功能效果。随着社区的发育,各类新兴的社区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它们为构建开放社区治理格局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不同于官方组织带给居民的疏离感,由居民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更具亲近感。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自组织的优势,为他们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将自组织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让他们成为与居民联系的桥梁,有效动员居民全流程参与治理,构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优化完善“小网格”,推动社区“大治理”。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其先进的管理系统、服务手段、技术优势和运行的协同高效而备受关注。但随着社区变迁速度之快且未知性明显、社区流动人员大以及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网格化在实际运行中渐渐出现不适应性。为实现更好服务群众、增强发展活力,应在遵循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背景下,不断探索其待优化之处。一是服务观念提升。初始的由上而下的反应反馈功能,导致管理理念偏于重管理轻服务;因此应当明确服务在治理中的首要职责,提升网格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构建管理服务联动机制,重视关照弱势群体,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加强智能化整合。鲜明的数字化时代特征是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保证,数据系统应当全面分级建立,才能避免孤岛现象,同时构建社区网链闭环,实现对数据的全面、动态分析。三是提升管理韧性和抗逆性。社区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内在的韧性和抗逆力,其关键是要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资源投入、活动开展吸引群众,着力引导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心传递、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

探索社区文化,营造空间美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层治理不能再依赖规约治理的单一手段,必须将文化治理作为社务治理的长效机制。不否认,行政法规的治理具有社会普遍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言行举止趋于规范合理,但有效的社区文化治理更能深入人心,从内在驱动居民自我约束、自发参与。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居民喜好,多方入手。例如塑造独特的社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和典型事例,通过物品、语言、歌曲等载体唤起社区集体记忆。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根据居民的年龄性别特征、体育运动偏好等,制定层次清晰、针对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保证全面覆盖、全龄友好。再者,依据社区特色打造美空间,小者盘活社区荒地打造“龙门阵空间”、“茶空间”等,让居民休闲娱乐有去处,并借此机会实现聚集,拉近邻里关系;大者打造社区商业综合体,以主题化设计颠覆传统社区形象,让居民在新型社区中都能有所参与,找到自己所爱,找到归属感。

(供稿: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 李伯林)

责任编辑:

网址: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19015

相关内容

“共享小屋”成为社区居民互助的平台
建立社区主题数据库、做实网格“社群通”成都武侯社区治理以“智”赋“治”
居民“点菜”社区“上菜”光明社区治理服务联盟上线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
让家庭成为全民健康主阵地
社区整治乱堆乱放 居民感叹:舒心了!
法治惠民进社区,护航居民美好生活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
智慧社区一站式管理成为居民生活的新选择
完整社区 为民便民安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