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不买年”小组:一群极简主义的践行者
极简主义者倡导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生活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不买年”,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年里不买新东西。其中一年的时限是个虚数——从几周、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在小红书上搜索“不买年”,可以搜到99万+篇笔记;B站上有上千条相关视频;数千豆瓣组员最近还成立了“no buy year不买年”小组。极简主义正成为年轻人中悄然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一群人沉浸在买买买的狂欢中,还有一群人用简单的生活方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近日,记者走近了申城多位主张极简主义的90后。
如何做到一年乃至几年不买东西?
1992年出生的陈楚箫到上海工作已经有5年。记者和她相遇在一个读书会上,有趣的是,爱读书的她家里的藏书却不超过10本。
陈楚箫住在位于浦东的一处二居室,室内摆设干净素雅,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围城》,那是在她口中所说的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平时我习惯用Kindle看书。我一年都买不到一本纸质书,也几乎不会在家里放一本我读过的书,看过的书会送人或者卖掉,除非十分经典才会留下。”
陈楚箫开始迷上极简主义与一本书有关,大约四年前,她无意中在朋友家中看到一本名叫《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书。阅毕颇有感触,她开始尝试了解极简主义,她开始挑选款式经典、不会过时的衣物,买回来可以一直穿,无形中自己的衣品也有所提升。
起初两三年她只是尝试,这几年竟变得有些痴迷了。用她的话说就是“不能接受家里有一件闲置的东西”。陈楚箫有一个电子表格,她会将家中所有的衣服都录进去,包括手套、围巾、配饰等,标注具体季节、功能、品牌。这样一来,她常年将衣服配饰的数量控制在110~120件之间。
“其实我来上海之后就没怎么买过衣服,不会把购物逛街纳入生活必选项。我只买需要的东西。”陈楚箫介绍说,极简的第一步就是不囤货,现在的她绝不会对“买二送一”之类的促销动心。家里的护肤品,她会用到一点都没有了,再下单购买第二件。因为“家里不大,不想把这些东西堆在家里浪费地方”。对于家中多余的物品,有价值的她会放到闲鱼上卖掉,没价值的则会果断扔掉。
自称“工资不高”的她用省下的钱买了一套二居室。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豆瓣上的“极简生活”小组,看大家热火朝天地思考某件物品怎么极简。“比如有段时间我在思考洗头、洗澡、洗脸、洗手能否用同一种东西,集沐浴露、洗发水、洗面奶等于一体。出于好奇我发了一个帖子,没想到收到了几十条回复,原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发现某品牌有个香块可以实践我的想法,就尝试买了一块,效果非常好。不仅洗澡速度大幅提高,也将卫生间精简了许多。”
当然,奉行“不买年”不代表真的什么都不买,只是买之前她会经过认真思考。就连厨房家电、锅碗瓢盆也会严格控制数量,将重复的东西处理掉。“其实,我买的每样东西都是品质非常好的。我会先上网了解口碑,再决定是否入手。”
和陈楚箫年龄相仿的李然也是一名90后。2018年,她成为一个聚焦二手衣回收公益项目的核心志愿者。那一年,李然第一次正视了自己的衣柜,庞杂的衣服塞满了六联衣柜,成堆成堆的衣服成为她的困扰。李然开始意识到之前的过度消费,于是大刀阔斧地缩减衣物的数量。也正是2018年,她锐减了上百件不再喜欢的衣服,留下的每件衣物都是自己喜欢的。
如今的她很享受现在清心寡欲的生活。“淘汰掉一批不喜欢的,再采购自己真正喜欢的物件。只买刚需的物品。东西坏了才去买同款的东西。平时我也很少关注促销。”李然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的闲置用品要么扔到闲鱼上,要么捐赠出去。如果实在没人要又保存完好,比如家里的一副网球拍,她会写上条子,放在垃圾站,让物品等待它的新主人。
为何选择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不买年往往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因为工作的缘故,普陀区妇联主管的上海市普陀纳样美收纳研究院理事长辜井常常会接触到一些热爱极简生活的年轻人。
辜井见过的最会收纳的一个男孩是一名00后。男孩房间的东西不少,但摆放有序。他喜欢收藏老式耳机,将它们用小盒子一一装起来。在辜井看来,极简不等于极少,而是有序。
有一次,她受邀到一位朋友家里做客。因为时间有些晚,就点了外卖。当其中一个朋友打开外卖盒,打算开吃的时候,女主人反问:“为何不把餐盒里的菜放到盘子里吃?”女主人认为,只有当菜肴放到心爱的餐盘里,心情才会变得愉悦。让辜井颇为佩服的是,每喝一瓶酒,女主人就拿出不同款式的杯子来配。“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极简生活方式。家中东西一目了然,能立即知道东西在哪里。”
决定将极简主义进行到底的陈楚箫最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我发现,奉行极简主义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以把多余的脂肪减掉。人又健康,衣服又好买,可谓一举两得。”
但当刷到小红书上,有个别极端的极简主义者会把结婚证都“极简”掉时,陈楚箫是持保留态度的。“这个未免有些太过偏执,没必要。”
推崇极简主义的“副产品”是审美水平的提高,渐渐地,陈楚箫形成了自己的收纳心得。甚至她还因此声名远播,被好友邀请帮忙收拾房子。
不仅衣物、书籍、杂物少,陈楚箫家连家具也很少。小房间里只有书桌和床,没有床头柜。大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两个床头柜和衣柜。她思考了许久要不要买斗柜,最后的结论是“没必要”。“我是环保主义者,倡导物尽其用,不想给地球带来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利也有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楚箫发现自己的欲望也变得很少。父母甚至会吐槽女儿完全没有欲望,对任何事不会看得很重,这对年轻人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即便身边奉行极简生活的人还是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坚持:“不排除有人奉行极繁主义,生活是自己的,喜欢就好。”
== 对话 ==
记者:对于想要奉行极简主义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辜井:其实这些年,许多有代表性的大人物都主张极简主义。想要实践极简很简单,就是减少选择的时间。打个比方,有的男生会买一打同款衣服,不用每天花心思在衣服的搭配上。
很多人不舍得减少家里物品的数量是因为觉得买来的东西很贵,潜意识里觉得扔东西等于可惜。其实,值得留下的物品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崇尚极简主义?这个群体人数多吗?
辜井:我接触到的人,10个中有1个会推崇吧。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大家的物欲需求还很大,还没有到大规模崇尚极简的阶段。但我预测3年后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极简主义践行者。当物欲到达顶点的时候,当大家开始提倡生活美学的时候,就是极简主义抬头的时候。
我认为,极简主义并非是空巢青年的专利。据我所知,有一定文化素养,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加容易崇尚极简主义。他们大部分比较自律。
== 专家观点 ==
公众应该包容这一生活方式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童潇点评说,极简主义是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起源于无欲望社会。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中一部分青年群体对欲望的下降。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也是一部分青年因为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转而追求极简生活,从而减轻负担。“这种生活方式能起到减压、放松心情的作用。”
但童潇同时指出,毕竟现在社会上崇尚买买买的年轻人还是居多。“清心寡欲也好,粗茶淡饭也罢,公众对这一生活方式要给予包容的态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网址:走近“不买年”小组:一群极简主义的践行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24107
相关内容
极简主义生活小组极简主义小组
早买早享受——极简主义者购物指南
极简主义者,省钱又环保的6个生活小方法
开始实践我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减少物欲/不购物=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与整理术
变形的极简主义,正在催生新的消费主义
重读《极简主义》,来一场对生活的省思
极简主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