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二三件
01旧物件
在美学课里,为了向我们说明美的感性学属性,以及审美经验中情感的部分,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旧物件的例子。
他说,有些老人离开了家乡,跟随子女去了大城市,他们离开故土的时候,有时候会带着他在老家使用过的某一个陶罐,某一张凳子。
那个陶罐那个凳子已经是年纪垂垂老矣,对于跟这张凳子或者这个陶罐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来讲,这个凳子跟陶罐既不好看也不实用。
但是对于曾经跟这个陶罐或者凳子一起生活很多年的老人来讲,因为有情感在其中,他看就觉得越看越好看。
这段话就像深夜时分阅读入迷之时,不自觉的伸手拿起杯子,竟喝上一口温度适宜 暗香微涌的茶或咖啡,陡然掉入一段回忆中。
02初相见
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家里有不少几经断舍离后,依然留下来的旧物件,比如几件其貌不扬的陶瓷小件。
我依然记得10多年前,当时买下它们的样子。
天河南二路,华润万家超市一楼门口的马路边。一个男人蹲在那里,地上摆满了陶瓷碗碟等器具,他旁边是一辆蓝色的三轮车。
我从超市里出来,手里拿着几件一元均一的食品,又不想那么快回学校,我也蹲在地方看了起来。
我知道这些摆在地上的陶瓷器可能都是厂里要处理的瑕疵品,因此才会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处理。但我仍是欢喜的。
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因为它们的美丽即使粗糙的水泥地板和随意的摆放也无法掩盖。有时候里面总会混杂了一些好东西,等着你去发现。
发现美物的心情总是非常愉快的。很快,我看上了一套青色冰裂纹的碗碟系列,还有一个青黛色的清酒壶与酱料碟。
傍晚时分的天色总会暗得很快,在城市里的灯光还没来得及亮起来的时候,人来人往与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总有一种模糊在暗涌。
这其中模糊的还包括了我的心情。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对比吃几顿简陋的饭菜或者一段时间的节衣缩食,“乱花钱”的愧疚感才是更让人不能承受的道德之重。
但是那一刻,我真的太想拥有了。
也许是为了补偿自己刚才不能在超市里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也许是另一种更大的补偿。
03渴望
在大学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从高考的失利和放弃复读的自责与无奈中走出来。
我既不能相信也无法接受自己不能在更好的高校里就读,但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确放弃了的事实。
周围的同学看到的是我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拿着奖学金入读,然而我看到的就是未来几年学费与生活费的债务增加,以及我就此被完全篡改了的未来。
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又一次的高悬在我上空,生活中能够给我以光明指引的人又在此时轰然倒塌......
我蜷缩在命运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下,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可以站起来的。
我想,我当时应该还是太想拥有一些东西了。
一些能够与生活无关的,脱离了生活的吃穿住行的,非必须的,无用的,但是我觉得喜欢,觉得有意义,觉得美的东西。
好让我相信,生活里其实还可以有这些的。
我依然买不起书,但我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借阅所有的米兰.昆德拉;我当然没有电脑,但我可以在舍友睡后,经得同意使用她的电脑。
但它们,都不是我的。
那段日子里,一种一无所有的孤独与挫败,时常在黑夜中把我紧紧的包围着。
我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占有,我也不想去理会占有是多么狭隘的一种行为。总之,我想拥有,拥有属于我的东西。
既然我已经无法拥有我的命运,我的人生了。那我还能不能拥有一些什么呢?
生活还可以给予我一个求和的机会吗?
04拥有
眼前这些散发着它们生命光彩的瓷器,我深信它们是美的,即使它们没有摆放在明亮又精致的橱窗里,而只是在这昏暗夜色的马路边。
它们并非都是瑕疵品,也许只是库房的角落里摆放太久蒙上了会被遗忘的样品,被顺道清理了出来。
我最终买下了它们,虽然只是一部分。
老板用报纸把它们每个都独立包好再放到袋子里递给我,并没有因为它们是一元一件而有所怠慢,我很满意,也很感激。
我坐在回校的公交车上,怀里抱着这些陶瓷器,看着一路上城市里的灯光,我靠着窗沉沉的睡去。
美是什么
01美是一种存在
这些陶瓷器买回来后,很多年里,我带着他们从学校毕业,到几经搬家。只是这么多年里,几乎一次都没有用过。
最起初,大约是过于珍惜,不舍得用。后来是发现,它们实在不够精美,仿佛也的确不大实用。
后来一次好友过来帮忙搬家,发现了它们。大约觉得平淡无奇,又听我说没花多少钱买的,便建议我扔了。
尽管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它们的确显得如此平淡无奇,但不知为何,它们静静的无论放在哪儿,我都觉得有一种美。
好友说,它们比你这里的所有东西都便宜,也比你那箱物件(后来各地旅行带回来的各种小玩意)普通,哪里美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倒是忽而的明白了起来。
02美是一种需要
柏拉图说,美是一种感性学。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当你身心投入,从中感到愉悦的时候,美就诞生了。
王阳明也有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便知此花不在心外。
所以美,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还是一种物与人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它的存在首先需符合了我们知识里,对于这个物品一些欣赏的标准和条件,但最终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物品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
所以王阳明先生的意思是,你看到那朵花好看,这个好看并不是花本身的形状、颜色的原因,而是你心里面存在着一个花的概念。
而这个概念在你心中的某一些感知里面,它被荡漾了起来,激发你某种情绪,激发你(脑海里)某种画面,最终你觉得这个花好看。
又倘若你曾在这种花(某个物件)上寄托过一些重要的情感,那么这花于你而言,就更多了一份独特的美。
所以哲人认为,美是感性的,唯心的。
而在马斯洛看来,美更是人类如尊重、求知、自我实现一样的成长需求。
在美学课里,老师提醒我们,当我们对美学的研究越深:
越能够用独特的心理学的眼光来解释一些人的动机,能够用文艺学的眼光来读懂一本文学作品,能够用社会学的眼光来解释一些社会群体的行为。
生活中,对于很多人而言,美,最初大约是一种吸引。它可能会引发我们内心一种原始的欲望,比如说占有。
在这种不断的原始占有中,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美,然后在它们的滋养下,我们逐渐的获得了一种美的能力。
这种美,在填满我们内心深处需求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了与岁月对话的能力,以及与过去和解的机会。
那一刻,凝神观照,无限欢喜。
03美是一种滋养
这几个老物件最终陪伴着我,用它们美的存在,告诉我:
无论何时,只要对美还有一种感知的能力,还有一种渴望,生活就没有到真正绝望的时候。
好友被我的故事打动,最终以帮我搬家的报酬为由向我索要了几件,我竟也同意了。
想来,当你真正感到内心拥有足够多时,多到可以平静的接受它们以任何形式存在,那么即使分离也不会抹去它们的意义。
我欣然的接受了它们的离去,正如我欣然的接受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我的生活里。
我相信,美的滋养与浸润,最终会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之一,陪伴我们流向远方。
既然不喝酒,那就用来做小花瓶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