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如何培养对生活的趣味感? #生活乐趣# #趣味#
内容详情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小学 丁正霞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忽视。我们发现学生“量感”缺乏的主因是部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少联系,比如吨、公顷等;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深入研究,教学浮于表面;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量感”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应不懈地进行努力与探索,不仅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还要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
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 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厘米、分米、毫米相关量时,除了用直尺让学生感知1厘米、1分米、1毫米的精确数量,还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或身体来感知“量的表象”,比如1分米差不多就是一拃,1厘米差不多就是1只指甲的宽度,1毫米就约等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填写长度单位的题目时,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能建立正确的“量感”。
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 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及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笔者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制学具进行探索,以帮助学生感知量,进而促成“量感”的形成。在教学“分米”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两根长分别为1分米和3分米的毛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就弄清了1分米有多长。在课后的练习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到操场上,4人一组手拉手形成正方形,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然后通过计算、分析等,使学生认识到围成1公顷的面积需要400人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样学生在填写单位、单位换算时就不会再出现低级的错误。
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关于量的估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比如估测时间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一个“标准”。1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做一次眼保健操5分钟。有了这些标准,就不难估测出经过时间的长短。又如在估测长度时,可以事先通过测算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1步有多长,在具体估测时可以通过跨步的方式进行辅助,等等。经常这样练习,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量感的形成也会更加稳固。
网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31738
相关内容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原创)小升初学生如何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亲子育儿小妙招 如何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做时间的主人,小学生如何培养管理时间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美学
如何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