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不要忽视报告的封面设计 #生活常识# #职场技巧# #报告写作#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ZQ 2014-06-01
http://s5/bmiddle/001rt8aNgy6JEtvyNVO84&690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因为无印良品这一品牌,所以很久之前我就对原研哉感兴趣。他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
《设计中的设计》并不是一本讲述“如何做设计”的教程,而是阐述了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理解和探求设计之路上的一些实践和理论成果,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就像他在扉页上所说的,他想写的是一本一般人也能阅读的书,他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书名里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
那么是讲设计相关的内容,那么什么是设计呢?设计在哪里?原研哉在书里分八个章节回答了这些问题,同时也表明了他的立场。书的结构是按照八个章节划分的,分别是设计到底是什么,RE-DE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无中生有,对消费欲望的引导,在日本的我,有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设计领域的在配置。在我看来这八个章节其实不能像一般的理论书那样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相互串联,这八个章节更像是原研哉对和设计相关的不同点的思考与感悟,这八个章节的内在关联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作为设计师的思考与价值观念。书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回答了与设计相关的一些问题,实践部分则引用了大量他本人以及别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运用这些作品来解释理论观点。我也按照章节来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每个章节我抽选了其中的关键词来再加工。
一、历史
在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一章节里,原研哉带着读者回顾了设计概念从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工艺美术运动中,约翰拉斯金与威廉莫里斯提出的反对机械生产对于美感的烧灼,人们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反弹,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产生。包豪斯接受机械化,应用简单元素如颜色、质地、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来创造现代设计,对设计元素进行整合。现代设计,被经济社会主宰,因此设计以大规模生产与标准化为根本,设计师个性受到抑制。在不同的国家里设计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质。美国,设计作为营销的重要部分,发展了企业形象与品牌管理。德国,强调信息、哲学、人体工程等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全面教育设计师。意大利,原创性,非产量,将手工工艺融入生产程序,保障小规模高品质。而日本以民众生活为基础、以发展日本原创的产品设计为目标的民艺运动倡导的“简约”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二、再设计
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我们已经对于周围的事物太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潜在构成这些事物的和合之因。而再设计,就是让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经验性的认知去重新分析事物,这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将突然变得陌生,杯子与盘子的区别不再是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陌生的下一阶段,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再设计,挖掘事物本质的设计。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再设计”要考虑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同样,方形卷手纸也是这个意思:设计师考虑了人们使用卷手纸时候的感受,他们的手感、听到的声音,他们在收纳手纸时候的感受。所以说,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
三、五触融合
五触融合于脑,并储存为记忆,构成信息。当我们思考某事,其实是在调用整个信息的和合。色声嗅味触,这些感觉在大脑中被综合处理,产生了丰富的经验与记忆,并反作用于我们对于新事物审视的方式。我们感到满意是建立在我们各种感官与世界沟通的基础上。而当信息对于五官均有丰富的刺激时,才可以提高信息质量。在原研哉眼中,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作为设计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设计,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白色的纯棉布会给空间带来柔和的感觉,同时白色棉布易脏的特点传达出了院方确保自己意愿清洁的意志。原研哉在这里传达了他的思维过程,他所做的不仅是对人体“五感”的呼应,更是主动的信息构筑,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组合印象的生成过程。
四、无中生有——无印良品
与现代品牌强调个人品味、个性、自我中心主义不同,无印良品倡导以理性视角使用资源,控制自我中心主义的弊病,从“我就要这个”到“这个就好”。简化生产流程,使用原生态材料与纯粹材料;倡导“空”的理念,让任何人群都适合使用,但不独立表现任何一方的独特品位。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它传达的是一种新鲜而且纯粹的感觉,而展现的是一种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美国商业消费社会的口号是“我就要这个”“非这个不可”,“这个”是对个人意志的果断宣言,但是“这个”的自我太强烈了,所谓的个性遭到盲目的推崇,往往与周围产生冲突。“无印良品”提倡的是“这样就好”,“这样”不是对品质没有要求,而是对个人欲望的抑制、让步、理智,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接近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如果说“我要这个”是突飞猛进的前行,那么温和的“这样就好”则是了不起的一个退步。
在这一章节里原研哉对“虚无”(Emptiness)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信息的传达,有时候可以用空无一物的容器去取代信息本身,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它们所给出的意义填充和容器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是的,有时候一个好的设计,是需要给接受者一些想像的空间,而不是非要把信息全盘、强制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比如说无印良品的地平线的海报。原研哉写到他出名的地平线设计海报:“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条地平线呢?这是因为我们想让人们看到一个能够体现普遍自然真理的景象。当人立于地平线之上,会显得非常渺小。这幅画面虽然单纯,却能深刻地表现出人与地球的关系。”虽然最终广告的物质形态是海报,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是承载着无印良品未来的巨大容器。
五、价值观的体现
在如今的商品社会里,设计不仅与个人的价值观或者喜好有关,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先在劳动力价值低的地方加工,再到商品价格高的地方销售,已经成为制造行业惯于使用的手段。精准的市场调研、到位的市场营销、及时接受顾客反馈,由此产生出来的产品必然是消费欲望的再现。日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始终严守着自己的独特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六、原研哉的文化观
不会完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断另外的文化,而是更注重对其本身的了解。日本文化总所推崇的简单意向——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配置一点东西的构思方式,即使在亚洲也属于特例。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日本将这种留白与虚无发找到了设计的各个层面。首先归零,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日本已经历过了青春年代,不论是经济或文化都会走入成熟期,因此再创成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原研哉认为,成熟期的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也是有借鉴意味的。
书里面的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将世界地图侧倒过来看,日本就像一个盘子似的处于世界的最底端,这样,日本可以接受来自整个世界的影响,像个容器一样的,把什么都接住。将自己放在世界的最底端,这种低姿态本身我是很欣赏的。中国人总是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间的,总以大国自居,放低了姿态,才能去接纳一切。不像美国那样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还不如置身边缘,保持更为审慎的世界观。
在无何有项目中,建筑家竹山圣起就将“空”这一简单意向完整的表达出来。“无何有”的所有客房里都有一个直接面对庭院的大窗户,庭院就是一个“空”空间,一个除了树叶被风吹过时会飒飒作响外再不会有其他声音的空间。
七、原研哉的自然观
西方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蛮荒,应该由人类控制。而日本人心中,智慧常驻于自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爱知世界博览会最初主题构思里,核心思想是技术越进步,我们越接近大自然。原研哉坚持“希望设计在改善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功用”。相比于2005年爱知世博会“自然的睿智”这个主题,我们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理念上输的就不止是一截了。当今天我们仍然还是运用大规模拆迁转移,兴建大规模建筑来引起世界注意,还在宣扬人类的力量城市的美好的时候,早在2005年,日本便提出了以爱知县的一片森林为世博场馆,打造未来资源循环利用的试验场,将参观世博会的观众以昆虫、飞鸟的视角带入,重新观察我们的地球为创作主题。带我们重新做回“人”,这个地球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所这个星球上的一切。
“今天的世界博览会还会有什么意义?我想,真正的意义在于指明在未来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主题,以培育出下一个时代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与思想胚芽。”这样的前瞻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值得那些策划筹备博览会的人们以及每一个关心地球未来的人们的深思。
在这个项目里看出了设计的无奈在原研哉那里也是存在的,他所参与设计筹划的“自然的睿智”世界博览会最终就未能实现。惯常的思维和理解总是占多数,成为超前理念的强大阻碍,但是设计师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理念。
八、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下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适合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设计理应对所有的传媒领域都有发言权,应该通过传媒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向社会传达出相应的信息。而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设计不是一种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行为就是用感官来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重新组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人们印象的生成的过程。所以设计师最大的任务就是信息传达,用清晰、独创、幽默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请别把设计看成是一门专业,它植根于生活,反映着生活。你的一个语言的组织表达,一个事物看待方式,都是自己的设计成品,设计就是一种态度。
过度华丽的造型度晦涩委婉的表述都不是设计的意思。。
九、其他
关于纸
喜欢书的人总会特别留言新媒体冲击下纸质书的命运。虽然电子媒介更快速、轻便、容量大,但无法替代纸。纸是一种信息的雕刻,富含着各种触感与质感,使得信息更加立体,是一种深受尊重的材料。设计随媒体而进化,纸质书的意义早就不仅限于文字承载的信息。纸这个介质本身就蕴含了信息,足以触发人们视觉和非视觉的意识,甚至改变阅读行为的内涵。就像网购鲸吞市场之后,许多品牌的线下门店转型成体验店,怎样让纸质书带给读者“阅读体验”恐怕不仅仅是书籍装帧者要考虑的。
关于艺术与设计、技术与设计
艺术是个体生命情感与心灵的表达,而设计是发现与解决社会性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技术是实现设计的手段。三者并不存在冲突。技术驱动社会还是感觉驱动社会?现代技术驱动,将我们很精致的感官品味贬低:咖啡从传统磨制,变成了电咖啡机,最后堕落为速溶咖啡,这其中的味觉品味相差巨大,然而技术驱动最终赢得了胜利。在媒体社会,设计不是隶属于媒体,相反,它的作用在于探寻媒体的本质。媒体的情况越是错综复杂,设计的价值就更为清楚明了。当今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技术和效率,却忽视了孕育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财富中的无限可能性。技术和效率并非创造力本身。即使我们知道几片维生素一碗蛋白粉能维持我们一日所需,我们仍会花上几个小时准备食材精心烹饪细细品尝。这种细致缓慢又美好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原研哉在整本书里传达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缓慢而优雅的设计观。
合上整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设计即沟通。当设计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目的,信息传达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了,而不是以追求纯美感为目的。平面设计是这样,建筑设计也是如此。
网址:《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33036
相关内容
调味瓶产品设计报告书.docxJava计算机毕业设计基于的二手图书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源码+论文)
环境设计实习报告 环境设计实习工作总结 (3篇)
【硬件+代码】STM32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原理图+设计报告
基于Java Web的二手书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设计报告
厨具设计调查报告.doc
社区图书馆设计_城市书房设计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的生涯人物访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