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需求视角下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24 16:21

社区规划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包括住宅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城市规划#

居民需求视角下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城市规划的重点也从增量空间转向存量空间,规划研究对基层社区的关注不断增强。针对居民生活需求变化与服务设施供给脱节的问题,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以社区生活圈为依据,以步行可达为标准的设施配置要求。新标准、新要求实施背景下,急需针对存量社区进行配套设施覆盖情况校核,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优化策略。基于此,本文以西安市雁塔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住区AOI面数据与设施POI点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商业服务、养老服务、交通服务六大类设施的供给特征,总结现状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次,依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居民日常行为特征与需求偏好,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设施使用达标率与供给达标率的差异,总结供需矛盾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构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从完善供给、匹配需求、规划引导三个方面提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社区配套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其中基础教育设施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受城市功能布局影响,整体均衡性较差;医疗卫生设施东西分布极不均衡,城西密度过低;文体娱乐设施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商业服务设施高密度区呈点状分布,城东密度低于城西;养老机构数量少覆盖范围小,社区养老设施亟待完善;交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2)研究区域内社区配套设施在空间以及类型上存在供给缺口,且不同区位住区和不同类型设施差异明显,设施达标率有待提升。从设施类型来看,需重点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文化场所,尤其是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达标率。从住区类型来看,需重点提升保障房住区的设施供给达标率。从居住区位来看,需重点提升城市边缘区域的文体娱乐、商业、交通服务设施以及曲江街道内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设施供给达标率。(3)居民日常行为特征及需求偏好可作为设施配置的重要依据。依据设施使用频率特征由近至远依次布置高频、中频、低频设施;依据居民的设施需求偏好,充分结合住区人口属性特征进行差异化设施供给或增补;依据居民在日常出行中较强的步行需求,在设施配置过程中以步行可达为目标,使居民能够在步行空间范围内获取服务设施;依据设施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在设施优化中重点解决入学困难、医疗水平差、文体娱乐与商业服务设施种类不全、养老服务设施欠缺、交通站点过少等问题。(4)居民日常活动中的现状出行时距高于标准与理想出行时距,设施使用达标率低于供给达标率且存在较大差异,日常出行距离远大于现状设施供给距离,设施供需矛盾凸显。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除设施本身供给不足以外,基础教育设施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入学条件限制;医疗卫生设施的医疗水平;文体娱乐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个性化需求、环境品质等都是造成供需矛盾的影响因素。(5)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从完善供给、匹配需求、规划引导三个方面展开。完善供给层面,通过增补供给缺口,实现配套设施全覆盖;通过分层分类制定提升策略,完善各类设施的服务体系。匹配需求层面,通过均衡供给质量,匹配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的需求;通过多样化供给,适应居民对文体娱乐、商业服务设施的多元化需求。规划引导层面,结合开放街区的打造,引导社区配套设施实现全面共享;通过步行交通的不断优化,引导居民向绿色健康出行方式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1234187246572142592

网址:居民需求视角下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38789

相关内容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苏州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多场景露营车的设计研究
大连市中山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典型分异社区生活便利性评价研究
面向智慧化建设的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布局优化
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生活便利度评价研究
魏伟: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和优化策略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西安高新区社区生活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供需匹配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分析与优化——以上海为例,PLOS ONE
魏伟副院长提出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策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