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提升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11-10 13:18

家庭中提升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Young Children’s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t Home

1. 引言

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虽然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孩子珍惜时间概念,增强时间管理意识的关键期 [1] 。而对于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本文围绕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认识、感知时间、规划时间,提升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给家长提供几点家庭教育策略。

2. 认识时间,加深时间概念

对于孩子们来说时间是一个抽象名词和模糊结构,尤其是大班的孩子,由于他们的主观意识非常强烈,容易收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时间的长短。另外,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单位量的使用也比较有限,对时间的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引导孩子认识时间,加深对时间概念的感知,是学习管理时间的前提 [2] [3] 。

2.1. 巧用工具,感受时间

要想让孩子有时间感,家长可以借助一些时间管理的工具,如日历、时钟、闹钟、沙漏等,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受。

·准备日历。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日历,让孩子每天固定时间撕掉昨天的那一页,并教孩子读出当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通过撕日历,孩子直观的感知每一天的结束,逐步理解日、月、年的时间概念;还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有意义的时间记录对应的日期上。如孩子和父母的生日、六一儿童节、毕业倒计时等,将这些特殊的日子标注在日历上,采用倒计时的方式关注时间的推移。

·认识时钟。家长可以经常告诉孩子时钟上的数字代表的意思;教孩子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拨打时针和分针,体会时针和分针转动时代表不同的时间区间;和孩子制作“专属时钟”,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钟面、指针和刻度;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个具体地时间,引导孩子画出表示这个时间的时钟图,把时间和生活事件相结合,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设定闹钟。“守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观念,孩子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弱,家长可以用闹钟,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也能让孩子遵守时间的约定。如看动画片、玩玩具时,先跟孩子协商好时间,并用闹钟定时。这样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慢慢养成遵守时间约定的良好习惯。

·利用沙漏。生活中孩子们不明白父母口中的“刷牙要够3分钟”、“电视可以再看10分钟”……所以对家长的要求很难配合。家长可以利用沙漏,比起具体的数字,用沙漏表示时间的长短,对孩子来说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让时间的流逝更有画面感,能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感觉。

2.2. 亲子阅读,感知时间

故事是幼儿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亲子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美好情感同时又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阅读跟时间有关的故事绘本,能让孩子更容易且深刻地理解并懂得其中珍惜时间的道理。比如绘本《我的一天》,故事讲了一名跟时间赛跑的消防队员的一天,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孩子熟悉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时钟的书》这一绘本,作者把分钟这个抽象的时间单位用视觉上很容易明白的卡片来表示,形象地让孩子们认识整点和半点;绘本《一秒有多长》、《一秒一分一世纪》,都用直观的生活经历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在阅读绘本《金老爷买钟》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小小的悬疑和趣味盎然的推理思考中,让孩子们认识钟表,感受一分钟的时间,体会到时间的不可停留和稍纵即逝。

2.3. 游戏体验,理解时间

通过亲子游戏让孩子体验,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如和孩子玩“一分钟挑战赛”游戏,体验一分钟能做多少事?”,进行一分钟夹花生、一分钟叠衣服、一分钟跳绳、一分钟拍球、一分钟画画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同时,让他们懂得一分钟虽然很短暂,却能做很多事情,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又如“比比谁厉害”游戏,通过幼儿记录自己在固定时间内能否完成1件或者几件事。例如10分钟之内能收拾几种玩具?10分钟之内是否能整理好书桌?家长可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有时候完成的任务少,有时候多?帮助幼儿了解动作的快慢会影响任务完成的量,明白自己的行为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3. 合理规划,学会管理时间

时间观念是对时间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把握和支配的能力,以及事情是否有条理性、主次分明,是否懂得合理使用和分配时间的能力。孩子不懂如何规划时间,就很容易降低效率,浪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统筹时间,合理规划时间。

3.1. 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时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赶到时间的前面,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用一种合适的速度做更重要的事情。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科维提出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四象限法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列举事项清单,记录下每天有什么必须做的、想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的大概时间,并尝试将这些事情按“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进行分类排序,在有限的时间内先挑要紧的事情做,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安排好空余的时间和要做事情的先后顺序。

3.2. 制定作息时间表

制作一张有时间、有做事顺序、每天例行要做的重要任务清单“日常作息表”,能帮助孩子理清大多数的日常任务,让时间管理可视化,也是孩子作息规律的“监督员”。有利于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增强孩子时间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时间的执行力,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日常作息表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制作,从确定图样和制作都要请孩子来做主导,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尽量不评判对错,而是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去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尽可能地让清单的呈现方式有趣易懂;可以让孩子自己画出任务,也可以用图片剪贴制作,或者张贴照片的方式;作息表的时间安排可以循序渐进,可以从管理一小时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半天,再尝试规划一日生活。

4. 善用激励,强化时间管理

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在于“坚持”,从孩子能力培养到习惯养成的关键也是“坚持”。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滋味,则会让孩子更乐意去坚持。而有效的激励方式,不仅能激励孩子追求成功,还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管理的乐趣,激发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进一步强化他们自主管理时间的经验和能力。

1) 及时反馈激励。在孩子执行计划表的过程中,让孩子每做完一项,就在后面打“√”或盖奖章,当孩子把整个清单任务完成之后,会非常有成就感;还可以给孩子各种荣誉标签,比如为孩子准备一本优秀表现档案本,只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可以在上面画上一朵小红花、五角星、笑脸之类,还可以创造一些荣誉称号,比如“守时小明星”“时间小主人”等。及时的反馈可以激励孩子持续不断地坚持好习惯。

2) 给予特权奖励。家长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和孩子共同商定特权奖励办法。如设立“家庭时间储蓄银行”,每次完成任务时,如果提前完成约定的事项,就可以把剩余的时间存入每日时间存单中,浪费的时间在存单中减少。每周末核算一周的银行存储时间数,累计存储10分钟可以实现一个小愿望,累计20分钟可以实现一个中等愿望,累计30分钟可以实现一个大愿望等;累计为负数时,可以让孩子选择弥补,如把下一周某规定时间段的时间缩短,以补足本周的亏欠。另外,孩子补足时间时,家长应积极鼓励,以保护孩子自我管理时间的自信心和好胜心。

时间管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尊重孩子对自己时间的安排,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规划的信心,让孩子在感知、管理和储蓄时间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间管理的乐趣,逐步激发其责任感,这样的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习惯定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网址:家庭中提升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4207

相关内容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pptx
家庭时间管理四大策略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博兴县第五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展生活组二次教研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生活技能的培养
如何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
巧用生活区提升小班幼儿自理能力
时间管理策略
生活中的时间管理策略.pptx
培养收纳整理理念 助力幼儿深度学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