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三点建议——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各种游戏,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儿童认知世界总是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开始。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教育走入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反生活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今天的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叫做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略。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发展最理想、健康的状态,是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现代的教育。——孙云晓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孙云晓: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 》《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
疫情期间给家长的三点建议
原创|孙云晓
来源|解放日报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在“全球名校长论坛”疫情期十日谈特别节目中,向家长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烙印在他(她)的一生中。因此,我给家长提三点建议。
一、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方说,孩子会关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减少出门了,你出门有没有戴口罩,你有没有积极参加各种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等等。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大夫,他去驰援武汉之后,给他10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他说,国家有难、百姓有灾,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有所担当,要去履行他的责任,所以他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医疗队,到武汉前线去抢救病人。我想,这位父亲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疫情期间,孩子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问家长。比如,小朋友们不能一起玩了,应该怎么办?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一一给予耐心的回答。
此外,大一些的孩子会关注到电视、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分析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些假消息是怎么来的。通过归类分析,教孩子养成使用、辨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习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和技能,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终身受益的。而疫情期间,正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一个最好时机。
还有,父母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病毒突然来了,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当你想到孩子站在你的背后,你身负重要的责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保持镇静。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心、感到有希望,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那样的话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你的消极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孙云晓老师最新家庭教育讲座
与你相约 今晚7:30—20:30
“青吟·新父母讲堂”CCtalk(87926276)
二、开展有益而丰富的家庭活动。
长时间闷在家里,最憋不住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书籍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可以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比方说,搞全家读书会、朗诵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人物搞一场模拟表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
还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务劳动的锻炼,平时在家的时候,都忙于埋头写作业,很少有机会做家务。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这个时候是孩子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可以让孩子学着做几样菜,力所能及地负责扫地、拖地板等家务,这也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很多其他的活动。比如,在室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运动,有的家庭开展父子拳击比赛,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当然还有各种游戏,还可以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曾经主持研究过一项课题,叫作“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方向就是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各种优良的品格,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不用催促、不用监督,他(她)就会去做。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整天玩手机。有的父母对我说,孩子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大人也是一样,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那么,怎么养成管理好手机的习惯呢?北京史家小学的两个小学生给父母们发出了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建议全家人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内不玩手机。在这两个小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哪怕从一小时做起,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渐渐变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文明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养成了之后,孩子都是终身受益的。
邢台县“青吟·新父母讲堂”
孙云晓老师第一讲 今晚 7:30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作者|孙云晓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儿童认知世界总是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开始。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教育走入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反生活的教育。
当前,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严重。很多幼儿园开课,甚至还有作业。有的幼儿园竟然把莲藕的藕、板凳的凳、酱油的酱、跳舞的舞,列入学前要认的500字。幼儿教育小学化,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今天的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叫做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略。
“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几乎成了国民的共识。这种教育祸及孩子一生,不会做饭、不会照料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 系,没有敬老之心、合作之意。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会议,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负责人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 35个人想自杀,700多人自己讲有心理问题,这是教育体制、机制出了问题。
让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家庭出来的孩子依然是健康的、优秀的。
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尤其要侧重培养让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智慧性习惯。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大弱点,就是盲目性学习,到考大学了,不知道考什么大学好、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哈佛大学一项著名研究表明,3% 的人能写出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13% 的人写出大概的目标,大概的计划,另外84% 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想到。10 年过后,又找到这些人,再作同样的研究、分析,发现那 3%有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是另外84% 的人收入的10 倍,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那 13% 写出过大致目标、大致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收入的两倍,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那些一直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生活的水平比较低。所以这说明,成功与幸福都与他有没有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计划有关系。
看到自己即将高考的女儿很紧张,我就说:“没关系,闺女,能考上个大专就可以,将来专升本。”后来女儿说,想去复旦大学,我就鼓励女儿努力去做:“尽管有难度,但你有这个志愿,梦不做白不做高考有一次,考好了可以上你的第一目标,考不好,上你的第二目标、第三目标。”
后来女儿很努力,按照自己“读大学,同时也是读城市”的理念,以微弱优势被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
作为父母,尊重孩子,重大问题让孩子自己决定,没有理解和尊重的爱是不健康的。
“富二代”不是规律,而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习成绩,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自制力和抗挫力,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能够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克制自己。
2004年,一项针对中国跟澳大利亚儿童自制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样在一大一小两盘巧克力面前,70% 以上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表现为“等不及了”,拿到较少的一盘;而澳大利亚孩子则70% 以上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并能获得较大的一份。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能为自己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长大之后,独立性、责任感、自制力都比不能等待的孩子强,更容易有作为。
我们今天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做父母的压根儿就没想让孩子等待。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又怎么能等待?一个不能等待的孩子,就很可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则是一个没有幸福的孩子。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随之被剥夺。
(内容节选于2015年9月18日孙云晓做客齐鲁大讲坛题为《良好的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专题报告)
培养孩子,主动性和自制力都要有!
作者|孙云晓
来源|《文汇报》
成功的教育
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发展最理想、健康的状态,是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现代的教育。人的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人格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我想从主动性和自制力相辅相持的平衡教育和习惯养成方面,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对北京200 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20 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孩子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看两颗种子——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颗种子发达并且平衡的孩子,发展最理想。他强调自控力在前,主动性在后。而我认为,人的发展主动性是第一位,自制力是第二位。
什么是主动性?就是以内在的兴趣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在主动性和自发性的驱使下做事情,人们的心情最愉快、最舒适。而自制力,则是遵守纪律、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来说,拿捏住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个指标,就基本上可以把握好其人生轨迹了。
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下,孩子可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很强,这是理想型的;第二种是主动性弱,自制力强,这是小绵羊型;第三种是主动性强、自制力弱,这是破坏型;第四种是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很弱,这是游手好闲型。
有专家学者对世界上有高成就、高创造力的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6个心理品质,而其中的前5 个都属于主动性的发展——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这些都体现了主动性的发展。而第六个心理品质,中国人非常突出,这就是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这一点让全世界都惊讶。
客观地说,中国的家规家风,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但对主动性、创造性支持不够,更多是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克制。所以,新时代的家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我看来,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我跟一批中外的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对话。美国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的观点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在自由发展智力和制定严格规范之间找准平衡点。
如何才叫找到平衡?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的解释特别形象。他说,就像开车一样,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制力就是刹车踏板。其实,任何人的人生都像一辆车,你需要把主动性和自制力结合起来。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国际上比较认同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他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叫权威型,对孩子既尊重理解,又严格要求。这样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社会责任感强,有更多成就倾向。第二种是宽容型,也就是溺爱的,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性。第三种是专制型,这样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
多带孩子参观博物场馆培养独立性
今后,需要学生自己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主动性的要求越来越强。
谈及主动性,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讲得很透彻,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我和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交流过。他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带孩子到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体验,看看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做得最好,这就是他的潜能优势。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通常有七个方法:多体验唤醒潜能;多读书开阔视野;创造发展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环境;鼓励质疑;发现和珍惜兴趣和特长;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让儿童拥有成功的体验。
在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上,新西兰的学者对1000名刚出生的孩子开展研究,跟踪了32年。32年之后发现什么?自制力差的这些孩子,长大后经济状况更差,工资相对更低,进监狱的可能性更大。在自制力最差的一组,超过40%的人32 岁之前犯罪。而自制力强的一组,长大后身体更健康,患肥胖症和性传播疾病的概率更小,连牙齿都更健康,只有12%会在32 岁前犯罪。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一是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权威性。做父母的要记住一条,不管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在家里贬低老师——贬低老师的结果是你没法教育。第二,父母要以身示范,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孩子在2-4岁的时候,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为什么?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能说300个单词至1500个单词,初步理解语言的规则。这时候说“不”,对他有重要的影响。2-4岁的孩子,哪个孩子不好管?但如果你说,别惹他,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了就好了。这么做就完了,最佳教育的时候你放过了,一放再放,一退再退,你最后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道理都不讲,任性、跋扈的孩子。这时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
为什么孩子在10岁前最好教育?因为孩子在10 岁前,对父母崇拜的年龄。10-20岁就进入了轻视父母的年龄,越大越难管。因此,父母们要在10 岁前就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人的核心是明辨是非。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责任编辑:
网址:给家长的三点建议——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4340
相关内容
给父母的育儿建议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源头活水
每个幼儿园都在做生活教育,如何真正有儿童有深度有教育?
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的运用
育儿的方法是什么?盘点这10个育儿建议要牢记
【早期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
儿童健康成长秘籍:家长必知的育儿知识
家庭教育育儿知识
幼儿教育:育儿的知识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