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饮食与艺术
合理选择食材,如五谷杂粮,是健康饮食艺术的重要体现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健康生活艺术# #健康饮食艺术#
2012年6月7日
主讲人:李 雪 主持人:汪新弟
艺术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美”是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假如将生活当成艺术,那么你的心胸就有了艺术纷至沓来的享受。“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需要细细品味,不能单纯看做是果腹之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吃达到精神的享受、艺术的升华。因此,美食是一件艺术品,烹饪之美是一门艺术,美食家也是艺术家。
一、饮食的定义及其发展史
(一)定义
饮食就是吃喝、饮料和食品总称。
(二)发展史
1、有巢氏: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春秋战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蔬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旱田作业主要是稷、黍、麦、菽、麻,南方还有稻。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北方的主食,马铃薯、甘薯、蔬菜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饮食是一种文化
饮食是文化的本原(《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们在平日品吃时,可谓是一边“品着历史”,一边“品着文化”。从“吃”这种现象看,《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自古就有对食物精细的追求。“食”可以推及为各种食物、食法,“脍”可推及为各种技术的要求。“谈吃”文化可见一斑。
首先讲究用具器皿。如:粱实秋《雅舍谈吃》中提到“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但须有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还得托人在北平定制一具烤肉支子。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支子”“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制造的”。更甚者,还要“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求得那份浓郁的松香。
其次讲究吃法和韵味。玉华台的“汤包”是这样吃的:“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动作勾画出了十足的行家。
最后,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的文化更重要的在于体现民族、地域的文化心理。作为文人美食,并不为谈吃而谈吃,而是重点品味文化,谈吃中涵盖的各种地方风味与文化。品“满汉细点”时根据名称考究其为满洲点心,吃“鱼翅”又联系到广东人谭篆青先生家的特殊待客之法,“佛跳墙”传自福州,“火腿”则推崇金华火腿,还有咱们兰州的牛肉面,离了这方水土,就怎么做也不是这个味了。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中国人渊博的知识是饮食文化的一个优势,旁征博引构建了人文景观、丰富了文化情趣。无论是有趣的历史典故、名人佳句,还是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都是信手拈来、尽入其韵。从深处讲,关键还在于一个“品”,人们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平时生活中关注艺术,虽抒写日常之食,也要品出一番艺术韵味、一种清新儒雅的文化品位。如《喝茶》和《饮酒》分别对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介入;《粥》中援引《北京风俗志》介绍北平煮腊八粥的排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据经典故,或引用诗句,或是一些民间散记:《笋》引用《诗大雅·韩弈》;《鲍鱼》引用《史记》;《蟹》引用《梦溪笔谈》;《生炒鳝鱼丝》引用《颜氏家训·归心》。其实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随着传统品味着古老文化的精髓。
三、烹饪是一门艺术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常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各自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却产生一种新的完整的美味。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尝到的是一道美味佳肴。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煌煌,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国饮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是一种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同一菜肴可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在原料采用上,可化腐朽为神奇,鸡脚可变成“凤爪”,鱼头可做“砂锅炖鱼头”等。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正如随园老人的《随园食单》,虽以介绍饮食烹饪为主,却能“给人以饮食之外的启迪”。传统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却并未使他像孟子一般,“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而是亲临厨下,这种反传统的精神是可贵的。而且又有“好学之心”,所以,养就了善于烹调的本领。中国人通过“吃”骨子里带来了平等、自由的新文化主义精神,是以“下厨”为乐,其实有时美食当前,享受的除了美食本身之外,还有那份自鸣得意的刀工乐、调味乐、创造乐,以及美食上桌那一刻的受赞美乐与令人陶醉的成就感。中国饮食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十四种之多。烹饪艺术的四个境界:可食、求真、求变、求雅。
四、美食家也是艺术家
有了美食家,美食更能称之为艺术了。所谓的美食家,一般是指吃的行家,美食的鉴赏家。有人也许会说,吃,谁不会? 难道还有内行和外行之分吗? 是的。既然烹饪是一门艺术,菜肴可以看作艺术品,那么如何欣赏这门艺术,鉴别艺术水平的高低,就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美味的食品菜肴,自然是人人都能感觉的,但把对这些食品菜肴的品味,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以审美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却需要有一定的甚至专门的修养。美食家高于一般人的地方,除了讲究吃外,还研究吃,因而就更加懂得吃,甚至还能吃出味道之外的不少名堂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 能够大体上够得上美食家称号的,绝大部分都是文化人、艺术家,包括学者、作家、画家和各种艺术家。在孔子、屈原、杜甫、李白、陆游、苏轼、李渔、曹雪芹、袁枚等文化人的笔下,都留下了不少品尝美食和有关烹饪的文字。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说明,饮食品味同文化修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真正懂吃。
美食家对吃的挑剔并不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美食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更敏锐的品味感觉,同时他更多地从审美的要求出发,来对美食作出比较科学的鉴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有较多的品味美食的实践。古人说,“操千曲而后知音。”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不少美食家是“吃”出来的。著名作家梁实秋在晚年写了大量有关吃的文字,汇集成《雅舍谈吃》。其中他曾谈到: “‘饮食之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可见有了这个“不能忘情”,才能有对美食的见多识广,谈起吃才会入木三分。
其次,对美食的鉴赏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同样一席菜肴,有人得到的是食欲的满足,有人欣赏的是场面的豪华,有人赞叹的是厨师的刀工,有人感到的是主人的热情,即使同样陶醉,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其中存在着感受层次上的差异。美食家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一定的知识、阅历,他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他能领略美食的内涵。
再次,要深入到菜肴艺术的深处,还要懂得烹饪技艺。事实上,不少美食家都是擅长烹饪的行家。苏东坡曾总结出烹调猪肉的方法,成为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他在谪贬黄州时还亲手做鱼羹招待客人。元代的大画家倪云林,不仅写出《云林堂饮食制度》,而且还以独特的烹饪方法制作了“云林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美食世界,而且本人擅长于烹调,能烹制“老蚌怀珠”等非同一般的菜肴。当代大画家张大千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他独创的“大千菜”,风味独特,格调高雅,与他的画一样,颇有大家风度。可见,美食家也是艺术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欲要方寸间纳千里景色,其实在美食中一样可以做到,即是一菜一景象,一菜一意境。只要还有美味存在,这个世界就不太糟糕。去厨房吧!忘掉那些躁动不安,悠闲地做上一桌美食,告诉你爱的人,“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然后一起分享美食,分享快乐的人生。
【点评】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者以此为题目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从历史发展,到饮食文化进行了全面解读,内容广博丰富,图片生动,讲解活泼,令人兴趣盎然。不足之处是,结构松散,层次欠明晰。
网址:【第五期】饮食与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49502
相关内容
饮食与艺术饮食方式中的艺术
揭秘健康的五大基石:饮食、运动与心态的平衡艺术
解读艺术中的“饮食密码”
美食与艺术的碰撞,留下的是艺术的沉淀!
艺术与食物的碰撞
生活中的美食与食雕艺术
蕃茄田艺术+肯德基=艺术与美食的碰撞
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
家庭和谐艺术绽放第五届海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