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物抵心,让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让收藏成为一种生活乐趣而不是压力? #生活乐趣# #收藏#
原创 iweekly iWeekly周末画报
无论何时,艺术始终是关乎心灵的创造,也关乎一种抵抗的姿态,以深度对抗肤浅、以凝思传递跨越时间的精神力量。
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需要广博的知识背景,锐利的直觉与出众的胆识。
歌德曾说“收藏家是最快乐的人”。艺术收藏的快乐是经历痛苦和磨难之后的文化精神和物质价值的双重快乐,能够同时穿越历史文化和遥远的未来,连藏品一起被时间铭刻。
©之谷空间
艺术是什么?抽象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在《艺术何为》中坚信:“艺术是作为交流、对话而存在,位于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创造一个互动的想象空间。”从远古艺术对来世永恒的追求,到古希腊艺术确立美的伟大觉醒,从文艺复兴让文明的火炬熊熊燃烧,到近现代此起彼伏的艺术思潮和多维度审美,艺术的观念一直在被更新、粉碎与重建,美的法则也被不断打破。
从美第奇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到荷连娜和伯纳德·阿诺特夫妇、乌利·希克…… 那些叠加于艺术史上的收藏故事,总是不乏时空的张力与传奇的色彩。
在艺术家还未成名时就依靠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慧眼入手的藏家故事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家并非隐世富豪,而是一对平凡普通的夫妇。丈夫赫伯是邮局员工,妻子多乐茜则是位图书管理员,却收藏了索尔·勒维特、查克·克劳斯、琳达·班格拉斯、帕特·斯特尔等艺术家的近5000件作品。
而日本“工薪族收藏家”宫津大辅则花光存款、卖掉股票,在20年间收藏了300件以上的艺术品,其中不乏蔡国强、草间弥生、奈良美智、阮初芝淳、田中功起等国际级艺术家的作品。
互联网空前发达的今天,艺术在信息的飞速流转中打破了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壁垒,向着普罗大众扑面而来,普通人前所未有地便利而快速地看到、接触、了解到艺术品。
当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个人的品位和趣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无关形式、无关年代、无关名气—— 只为将心动的美好留住,让一切美的创造点亮生活。就像中国近代著名藏家王世襄先生曾说的那样:“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物归其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
©Maison Wave
当艺术收藏成为生活重心
艺术收藏最大的乐趣到底是什么?从之谷空间创始人和句句那里得到的答案是:对心灵的滋养。或许,这也是中国古代收藏家们倾尽财力购求稀世珍宝的心声——“藏不为财不易散,藏而研究修性情”。
媒介不会限制我的选择。影像和装置也有一个制式,实际上和绘画是相同的。我收藏过许多其他材料的,如金属、陶瓷、木雕类的作品,虽然不是绘画,但很多都是用平面的展示方式,所以仍旧处在绘画的赛道。
——和句句
之谷空间创始人
由于受到日本物派的影响,她对待收藏基本不受形式和方法的约束,认为创作手段和媒介虽然重要,但都可以被打破,随时发生造型语言的转换。多年来,对视觉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经验笃定了和句句的收藏眼光,也在收藏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对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体系。首先,真正有收藏价值的作品,都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她看来,艺术家的个人素养和作品是不能分开看的。
杨福东,《国际饭店No.9》,摄影,2010年
版数510,和句句收藏
就绘画而言,和句句偏爱刘小东这辈的60后艺术家,因为“那代人在生活中会避免很多碎片化的信息,更加专注于笔下的画,人也更干净、不浮躁”。此外,她也欣赏用综合材料创造特殊景观画的刘韡、极具东方意蕴的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中国概念画先驱王光乐(N12艺术团体的创始人),以及和自己同辈的思辨型艺术家辛云鹏——“每件作品只用一个点打动你”,还有打破媒介对艺术的束缚的玻璃艺术家杜蒙……从和句句个人藏品的数量来看,国内艺术家的作品远比国外艺术家多。她解释说:“毕竟我生活在国内的文化语境里,而且也买不到人家的头部作品。很多人买西方艺术家的画是考虑金融属性,流通性高,对现有藏品做一个提升。”
如今,她喜欢的艺术家都偏抽象和极简,“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有点表现当道,挺闹的,所以想避开热点”。举例来说,她热衷于陈文骥这类与当代艺术体系“若即若离”的抽象艺术前辈,忠于自我、守住孤独让他的作品在与环境斗争之余迎来了久违的瞩目和需求。
早在多年前,她就结识了艺术家杭春晖,他的起点是工笔画,但却一直回避自己与工笔画或时下流行的所谓“新工笔绘画”之间的关联。和句句谈到,自己起初并没有收藏他的作品,直到他在绘画的平面中融入了立体的语言,杭春晖将浮雕手法和绘画结合,创造了很多雕塑感的作品,“他的创作转变和革新让我感到惊喜,所以果断收藏”。
仇晓飞,《Tape Junk No. 2》,2015年
布面丙烯,和句句收藏
2021年12月,入行十余年的和句句在当代艺术藏家的身份之外,为自己认领了新的工作——艺术空间的主理人。她希望将之谷打造成一个多样化、开放式的平台,寄托交流、呈现与美育的情怀。之谷的起名蕴含了她对这个空间的初心和理念:“谷就是藏,也是宝藏之谷,‘之谷’省略了主语,更像一个容器。”
今夏,一场名为“陌生的客人”的非架上艺术群展(参展艺术家全部出生在1989-1999年之间)在之谷流淌出鲜活的生命。展览呈现了十几组活跃、生猛的艺术青年关于“公寓艺术”与自身社会处境的探讨。和常规的白盒子空间不同,之谷原本就是一个居所。“当主人的美学趣味与格调在空间中通过经典家居设计与藏品显现,这里的展览往往在场所与陈设间缔造出一种‘舒适’关系”,策展人辛云鹏认为这种整齐序列式的舒适,意味着“同质性”,时常与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异质性”相悖。作为策展空间,之谷释放着独一无二的能量,激发了创作者们的灵感和乐趣。
之谷空间的收藏不局限于媒介形式,但选择的材料都有一定的绘画性
收藏是留住时间的窗
因为留学时需要置办一个独立生活的家,中古家具艺廊Galerie Wave的主理人Alteri迷上了收藏来自上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设计。从装点自己的家开始,他辗转欧美各国,去找寻那些在时光中短暂蒙尘的大师作品。简简单单的一把椅子、一盏灯,在他的眼中有着无限魅力,无限可能。通过收藏、展出中古家具,Alteri得以一窥黄金年代的浮光掠影和不朽传说。这份美,他想让更多人知道。
要建立起对中古家具的欣赏,更需要理解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要试图去理解现代主义运动对于欧美国家的意义,其中有很多的人文关怀和创新性。
——Alteri
讲起椅子来,Alteri头头是道。不论是Pierre Jeanneret设计的藤编椅(又称PJ椅),让Charles and Ray Eames夫妇一举成名的休闲躺椅,还是Joe Colombo以妻子命名的Elda Chair,这些浓缩了现代主义家居史的经典椅子们,也贯穿了Alteri的个人收藏生涯。
身为“家具二代”,Alteri自小跟着父亲看遍了北欧皇室风格的家具,那些繁复的贝母和花纹没有让他找到兴趣所在,反而是无意间翻阅父亲办公室里的一本书时,他被PJ椅的美深深俘获。那种简单、直接,没有太多装饰的设计风格,“还带有旧物独有的美感”,为年轻的Alteri种下了一颗痴迷中古家具的种子。
MAISON WAVE 空间
最开始,Alteri对中古家具的理解是“和我们现在家里的家具差不多,但又有一种特别的年代感”。后来,在纽约看到的一系列艺术展将他领入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大门,一路鼓舞着这个商科出身的“艺术门外汉”不断钻研和学习,直到回国开出了两家自己的家居空间。一家在家乡福州,一家落地上海,两个空间都以Wave(波浪)命名,象征着20世纪设计史中的滚滚思潮。Alteri希望以画廊的经营模式,让人们更能了解到这些中古家具的魅力,“我们每4个月会换一整批完全不同的陈列,每次聚焦在一个时代背景上,比如二战后的法国设计、60年代的Space Age等等,希望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筹备两年有余,随着上海空间正式开幕,一场“关于柯布西耶却没有柯布西耶”的展览也正式落成。展品大多来自于柯布西耶团队的室内设计师或是深受其影响的概念作品,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国内出现,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和MOMA美术馆的同系列藏品。找齐这批藏品并不容易,它们曾散落于纽约、巴黎、南法、非洲……Alteri笑称整个收藏的过程几乎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从画廊和私营家居空间的角度上,这应该是目前在国内单个空间中价值最高的一个展。”
MAISON WAVE 空间
在Alteri看来,收藏中古家具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时间的工作”,“可能光是收齐一整套家具就需要一年时间,还会面对跨国运输、折损和售假等等问题。”旧物件难免有耗损,修复的过程远比想象复杂,“很多材料很难做到100%修复,比如意大利威尼斯有一种特色的玻璃,现在国内还没有办法还原。”但,遗憾本身就是旧物之美的一部分。他认为,要建立起对中古家具的欣赏,更需要理解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因为在我们的历史上,几乎是从民国直接进入到了当代,所以我们很难理解现代主义运动对于欧美国家的意义,其中有很多的人文关怀和创新性。”
从世界各地找回这些中古家具的过程,于Alteri来说,既是对这段历史的一次次学习,也是在一次次探寻这些附丽在家具之上的故事。曾有一次,他在欧洲找到了一把Joe Colombo的Elda Chair。去实地探访后才发现,椅子的原主人虽已经去世,但她生前珍爱、珍藏的这些设计师家具们,依然保存良好。Alteri收下了这一整套中古家具,让它们在几经流转之后,到达新的居所,为下一位主人继续构建理想中家的模样。家,是抽象的概念,但生活在家中的人是具体而真实的。家具不只是完成了家的功能,更承载了人们的记忆。而中古家具所寄托的,或许就是一代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
MAISON WAVE 空间
循香而行
与香相伴30年,对香水收藏者王紫来说,香水既象征着生命中那些刹那美好转瞬即逝,也象征这相伴一生心中珍藏的永恒记忆。在收藏超过2000瓶经典香水之作的展柜面前,王紫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他以嗅觉点滴串联起的生活记忆与审美历程。
从香水诞生之日起,就难离珍贵神秘,其间交缠着无数爱与被爱令它在添几许朦胧光华。随着一边收集香水一边了解每只经典作品传递的故事,也让我越发体会到绘画 、音乐 、时装 、电影、香水 ,都与感官息息相关,一切美好事物皆有互通,和艺术如影随形。
——王紫
“关于我的第一次香水记忆,可以说到小学二年级,偷用妈妈的Dali香水上学,被老师叫家长。现在想想那专属于90年代女性肆意张扬的喧闹花香做到了人为至,香先行。怎是狡辩没用就可掩饰的。14岁,用压岁钱买下自己的第一瓶香水。那瓶kenzo水之恋,净澈透明的香气可不就是那个懵懂岁月里的最佳写照。19岁第一次陷入爱里,偶遇的那瓶shisedo版本的林之妩媚,果木气息如一朵奇花在心中绽放。如同那场禁忌之恋欢愉而神秘。”
有香相伴的30年里,王紫的嗅觉审美也随着阅历的累积发生了多次转变,从当年追逐商业大牌到成为小众沙龙的忠实拥趸,从喜欢清新简单到钟爱香水的表现与表达。从无法与某些香材共情到可以理解调香动机。了解的越多越发现任何一只精彩的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王紫收藏中娇兰传奇系列的古今版本对照
摄影:三水
收藏香水的这几年里,他慢慢搜罗了2000多瓶香水。“用香30年里不可忽略的我记忆,更多在香水长河中的佳作。随着自己的身份从医者跨度到造型师,如今再到博主和策展人,对于香水也有更深一层理解”。用香如同穿衣,他会根据心情,场合来选择今天的香水。或在朋友面前显得乖巧平和,或在谈判桌上显得霸气逼人。利用香水无声的态度配合自己传递出想要的结果。
王紫的部分收藏,摄影:三水
王紫倾注了大量精力去收藏香水,他认为大多数艺术作品有形,记录着创造者刹那而不可再现的气质,而气息无边,“一旦我们认为抓住了它,这份感受就会转瞬即逝,从而刺激观看者产生更为广阔的联想”。而香水独有的艺术呈现有形无边,以气息勾勒画面,感召记忆,引发无尽想象,令人着迷。
珍藏快门落下的微颤
对于相机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个随着科技发展不断迭代的机械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时间与空间,更是激发了大家对自我以及世界的全新想象。如果说数码相机的收藏是对于未来感的崇拜,那中古相机收藏则是一种回溯,保留最初的记录方式,以更好地迎接当下的生活。摄影师李鑫的相机收藏之旅便是由此开始。
拍摄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通过什么媒介,什么设备,尝试和体验是最重要的,也不难看出大众的审美多样化,美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宽度。
——李鑫
相比起通常认为的收藏者,李鑫认为自己更偏向于收集:“我的相机收藏不是以稀缺性作为标准,比起价值,我更喜欢那些形状和操作体验都比较有趣的相机,贴合自己的使用体验非常重要,每部相机都有自己被限制的地方,比如拍摄距离、拍摄清晰度、便携程度的不同,还要考虑使用的环境与场景。”
他时常会去欧洲各国旅行,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把这个城市的相机店作为自己的一个目的地,每家店都是一个未曾启封的藏宝地。有的时候还会遇到小镇的周末集市,当地的居民会拿出家里老旧的相机,“这时候就需要一双慧眼,再借助专业知识现场做判断,当然如果偶遇到心仪的相机无疑是一件惊喜又开心的事情。”
收藏胶卷相机,最终还是为了摄影本身。拍摄对于李鑫尤为重要,而他拍摄最多的主题便是家庭生活。他很享受拍摄与家人的家庭合照,收藏这些瞬间与收藏相机一样都是相当珍贵的体验。镜头前的老人们神采奕奕,似乎在讲述年轻时的故事,而镜头后的他就是那个珍藏故事的人。“这一刻,他们与我的身份发生转变,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关系拉近了彼此的关系,也无形中给予了自己和被拍摄者对话的权利,这很神奇。”
中古相机收藏无疑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当下,拟像时代的生活真假难辨,唯有暗房里对胶片的嗅觉,成像过程时的视觉以及拿到相片的触觉最为真实,那是过去的一场溯回,是考古,更是一种表达,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
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监制-Carrie Cao
编辑-子秋
撰文-李忆红、拉风、王紫、小白熊
封面创作-冯登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美物抵心,让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阅读原文
网址:美物抵心,让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56325
相关内容
绿色收藏:已成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态度收藏 | 一种生活方式
收藏是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节约用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生活越来越充实的6种方式(值得收藏)
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复古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