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生活小窍门【优秀6篇】

发布时间:2024-11-10 19:48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环保生活小窍门【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一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

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七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阳窍”;九窍者,阳窍七与阴窍二(尿道、肛门)。“九窍”与四肢一起构成了身体轮廓:“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韩非子·解老》)

窍,空也,穴也(《说文》)。“窍”实即“窍门”、“孔窍”、“空窍”、“通道” (《管子·君臣》“四肢六道,身之体也”,直接将上四窍、下二窍称为“六道”)。那么,它又是谁的“门户”、作为“通道”又通向何处呢?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文子·九守》)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韩非子·喻老》)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淮南子·精神训》)

身体之“窍”成了精神、神明往来活动的渠道。在传统中医观念里面,身体之脏腑乃是人之精神、神明之藏所,五脏亦被称为“五藏”,又谓“五神藏”。人之心理感受与思虑均离不开此生理载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藏》)

五脏内部的“精神”活动通过身体之窍而反映在身体的表层:“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当代东西身体论说均不约而同将身体划分为双重结构:表层的身体(运动器官,如四肢)和深层的身体(内器官,如肺、心、肝、胃和肠),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人可通过意念控制表层身体,如活动手和脚,但无法自由地控制内器官。[1]代谢活动、呼吸、内分泌、睡眠、出生、死亡等等深层身体的活动,属于隐性身体(the recessive body)活动的领域,处于“隐性”(recessive)状态下,隐退于意识之下的“不可体验的深度”之中,它不再是现象学家津津乐道的“我能够”(I can)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它能够”(it can),或者说是“我必须”(I must)的领域。[2]传统的中医理论则着力强调这两种身体之间并没有绝然的区隔,深度的身体(五脏)通过“经络”而与表层身体相贯通(所谓“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

鼻之能知香臭、舌之能知无味、目之能辨五色、口之能知五谷、耳之能闻五音,均是五脏之“气”通达之结果。五脏通过目、耳、口、鼻、二阴而开显出的功能,被分别称为“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身体之窍作为“通道”,一端联系着身体内部的五脏,另一端则直接与天地之气相通。这种观念在《内经》中已有系统的表述与阐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面无疑已经具有强烈的“人副天数”的思想。这一点承时贤抉发幽微,其中所含天人一贯、身心一如之义蕴已昭然若揭。[3]阴阳五行理论大盛于汉,举凡人之性情、仁义礼智信之价值与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均与五脏六腑搭配在一起,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更加显豁:

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情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辨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白虎通·性情》)[4]

由于身体之窍内根于精神之藏所(五脏),外通于天地阴阳之气,故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五脏不和、精神淤滞固然会让九窍不通,反之,孔窍“虚”、“通”,精神亦会畅适,天地“和气”也会与五脏形成良性的互动:“孔窍虚,则和气日入。”(《韩非子》解老)韩非子的这种观念大致反映了当时儒、道、法三家共同的看法。[5]因此,如何保任身体之窍,让天地和气日入,让邪气不侵,让精神凝聚,便成了医家与思想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当然,善于“养精蓄锐”的道家,自然对“精神”的门户(九窍/七窍)最为警醒,庄子混沌的寓言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态:

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

庄子的这种观念后来直接引发了道家“闭九窍”的设想: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际,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文子·精诚》),另参《淮南子·俶真训》)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周易参同契》)

身体诸“窍”中,耳、目、口三窍尤被看重:“耳、目、口,道家谓之三要,以其为精、气、神之门户也。”(王樵:《尚书日记·周书》)而“目”则是三者之中的翘楚,这一点无论是治身的医家抑或修身的思想家都曾特别点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白话文§www.baihuawen.cn 于色。”(《素问·解精微论》)“目”指眼睛,“色”指脸色,“目”与“色”反映着人之内心世界。《论语·泰伯》中“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乡党》中孔子之“逞颜色”,以及君子“九思”中“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大致都属于《礼记·玉藻》中说的“君子之容”的范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其要都是围绕着身体之窍下功夫。至于在孔子津津乐道的“四勿”工夫中,亦是以目窍为先。这一点朱熹在释《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曾专门拈出加以发挥:“心因物而见,是生于物也;逐物而丧,是死于物也。人之接于物者,其窍有九,而要有三。而目又要中之要者也。老聃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孔子答克己之目,亦以视为之先。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者,均是意也。”[6]在孟子著名的“以羊易牛”话头中,“怵惕恻隐之心”也是通过“见”与“闻”目耳二窍活动表达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笔者曾将此称为“形的良知”。[7]

倘若说医家讲身体之“窍”乃旨在由此观察脏腑内部的“精神”状况,那么,儒家更多注重的是个体修身过程之中“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身心一如的特质。“七窍”与“颜色”作为内心世界的表达,与单纯言辞的表达不同,它无法遮掩、伪装。“察言”更须“观色”,儒家的观人之道历来重视目窍。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需要指出的事,孟子著名的“粹面盎背”、“畅于四肢”之“气象”描写,应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心关系、天-人关系的普遍看法,《管子·内业》亦有类似的描述:“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医家之“望、闻、问、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外”观“中”。

这种观人之道甚至还体现在“听狱讼求民情”上面:“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周礼·秋官司寇》郑玄注)

医家与汉儒有关身体之窍的宇宙论论说在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

仁义礼智信为五德,金木水火土为五气,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五德运为五气,五气凝为五脏,五脏化为五德,故五德者五脏之神也。[8]

季本(彭山)是王阳明的亲炙弟子,他这里五德、五气、五脏的关系说,与医家与汉儒的说法毫无二致,不过他用“天理”、“良知”阐发其中“发窍”机制,则显露理学家的本色:

心也者,天理在中之名也。以其洞然四达、不倚于偏故谓之虚灵。盖仁义礼智,德之所以为实也;聪明睿知,虚之所以为灵也。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其浑然在中,是为仁义礼知之德,实有此理,非实而何?聪无不闻,明无不见,睿无不通,知无不受。聪主魄而发窍于肺,明主魂而发窍于肝,睿主神而发窍于心,知主精而发窍于肾。谓之窍则至虚之体而皆统于心者也。视听思藏有何形迹?故视则无所不见,听则无所不闻,思则无所不通,藏则无所不受,少有不虚,则隔碍而不能通万物矣。[9]

五脏六腑本身也成了“窍”,成了“天理”、“良知”、“虚灵”发窍之处。这里“肺、肝、心、肾”作为发窍处皆“统于心”,显然这个统摄之“心”不是医家块然之心,不是“一块血肉”,[10]“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11]这种“心”观与身心关系观应该是理学家们的共法:朱子就反复指出心不是“实有一物”[12]之肺肝五脏之心,而是“操舍存亡之心”,其性状“神出鬼没”,“神明不测”。但这个心并不就是与“身”绝然相对的“纯粹意识”,它是“气之灵”,是“气之精爽”,[13]它是“虚灵”,“万理俱备”、“万理具足”。[14]就心与身之关系看,心是身之主宰:

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在己不自觉其身之所在矣。[15]

耳鼻口舌、四肢百骸的任何运动与功能都离不开“心”之存在: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动才有身动。总之,视、听、言、动皆为“此心之用”,“身在此,则心合在此。”[16]

??? 显然,理学家们不再像汉儒、医家那样热衷于将耳目口鼻这些身体之窍定位化于具体的脏腑,而将之通视为“心”之发窍。

……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17]

这里,“心”、“性”、“天理”、“性之生理”实是同一所指。“七窍”便成了天理之发窍。[18]甚或人之整个身体也被视为天地万物的发窍:

有必为圣人之志者,须知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感于亲而亲,感于民而仁,感于物而爱,或仁覆天下,或天下归仁,总不肯自小其身耳。[19]

??? 究极而言,“心”也是一种“窍”、一种“灵窍”,[20]它是“天地之心”的发窍处:“天地人莫不由乾坤生,而发窍则在人心,是故人心,乾坤之大目也。”(胡直:《胡子衡齐》卷七)《礼记》中“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经过理学家的发明,获得了新的表达——人者,天地之心发窍处也:

《记》曰:人者,天地之心。夫仰观俯察,茫茫荡荡,天地何心?唯是虚化形成而人,人便是天地之心之所寄托也。吾人合下反身默识,心又何心?唯此视听言动所以然处便是此心发窍处也。此心发窍处,便是天地之心之发窍也。是故程子曰:视听言动皆天也。大人者与天地合德,只此识取,非有异也。吾侪于此,信得及,味得深,何天非我?何地非我?何我非天地哉?(耿定向:《大人说》,《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七,另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耿子人是天地之心的“寄托”、“发窍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脱自王阳明的“灵明”说:

“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21]

这样,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昭然若揭:“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灵明”、“良知”、“灵知”“虚灵”、“虚明”、“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

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之连续一体性亦表现出时间性的一致性,这一点王阳明及其后学描述甚详: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惧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忘思魇寐。”曰:“睡时功夫如何用?”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22]

这样孟子那里的夜气说[23]在理学家这里被发展成为一种天人同步的时间节律观。天地混沌、良知收敛、众窍俱翕,良知与身体之窍随着天地节律而呈现出同步、同调的运动。这种时间性亦具有历史性的色彩: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24]

这种身体之“窍”、“心窍”律动与宇宙律动的同时性,与现代前卫性的医学家所倡导的“身体的自由”可以相互辉映:

身体的自由就是观察生物节奏,并且尊重生物节奏,与世界同步生活。

我们只有尊重时间性才能更接近自由。自由不是来自反对时间的挑战或对时间的逃避,而是接受时间对我们的束缚,接受时间的节奏和法则。寻求身体节奏与宇宙节奏的同步能使我们真正自由地生活。[25]

修身养性之工夫最终说来,也不过是让“灵窍”(心窍)、“七窍”保持“虚明”的工夫。“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以养其血脉”,“威仪以养其四体”,“理义以养心”,[26]是正面的养护之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负面的卫护之功。程子还专门制定了“四箴”(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工夫始终不离各种“孔窍”,程朱是如此,阳明也不例外。“《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只不过,阳明善于抓住要害,先立乎其大,认为“七窍”的根子在“心窍”:主宰在心,“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27]孟子的践形说被诠释为成就七窍的德性说:“实践云者,谓行到底里,毕其能事,如天聪天明之尽,耳目方才到家;动容周旋中礼,四体方才到家。只完全一个形躯,便浑然方是个圣人,必浑然是个圣人,始可全体此个形色。”[28]

而在伴随宋明儒修身过程出现的开悟体验里面,也会展示在“目窍”之中。在这些开悟体验的描述之中,“光”这一视觉现象几乎成了其中的“不变项”,[29]这种内在的光是透过“目窍”而焕发出来:

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陆象山——引者按)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30]

从医家五脏开窍于九窍,到理学家天地之心开窍于“心窍”、“心窍”开窍于“七窍”,身体之为“窍”的古老观念,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之“天地之身-天地之心-人心-人身”一气贯通、生理流行的存在观之特色。[31]

“窍”之为“窍”本质在于“虚”,因其体“虚”才有“管道”之用,天地万物才能在人身-心这里开窍。所以理学家非常强调“虚其心”、“虚其窍”:

盖因各人于此坐立之时,一切市喧俱不乱闻,凡百世事俱已忘记,个个倾着耳孔而耳孔已虚,个个开着心窍而心窍亦虚,其虚既百人如一,故其视听心思即百样人亦如一也,然则人生均受天中而天中必以虚显,岂非各有攸当也哉!(《明道录》卷三 会语)

在朱熹那里心“虚”才能具“众理”,不过描述“心体”与“身体”作为“窍”之“虚”、“无”、“通”的性质,乃王阳明之胜场: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 ”[32]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33]

理学家这种对心窍与七窍的“虚无”性之揭示在结构上颇类似于萨特对纯粹意识的虚无性质的描述,因而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萨特要将现象学悬搁进行到底,为的是保持意识的完全透明性,而王阳明强调心窍与七窍之“无体”,则旨在保证心窍(心体、良知、灵窍)与七窍的虚明、通透的性质。前者固然亦有挺立自由自主的主体之理论旨趣,但毕竟依然是一种学理性的方法论操作,而阳明这里完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夫论。两者更为本质的不同在于,萨特虚无化的意识乃是与自在存在完全异质的,在这一点上,他与二元论的笛卡尔完全一致,生存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而王阳明“虚灵”与天地万物并不是断裂的异质性的存在,毋宁说,它就是镶嵌在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有机环节。“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直待出水,方知动不得。”[34]离开了天地,人便动不得,身子 身子活动自如,原来皆是在天地之中方能如此。这人之身活动自如。天人无间断,天-地-人-万物最终亦是身心一如、一气流通之大身子。当然,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倘若说天地万物是一个大身子,人之虚灵即是这个大身子的“神经枢纽”,这个大身子的活动在这里得到自觉。“良知”、“虚明”在此意义上乃是天地万物的“发窍之最精处”: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35]

因此,良知、虚灵、虚明(“心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它作为天地万物发窍的最精处、作为天-地-人联系的“孔窍”、“管道”,而与“性体”、与天地生生之大德联系在一起。透过这个“孔窍”、这个“管道”,天地生生之大德终于自觉到它自己。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端在于此。人的“幸运”与人的“责任”亦均在此。

转贴于

Hans Jonas慧眼独具,一眼洞穿现代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所在:人与整个宇宙的断裂乃是“虚无主义根本”,“人与自然(physis)的二元论乃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而“从未有任何一种哲学要比存在主义更不关心自然了,在它那里没有给自然留下任何尊严。”[36]存在主义固然高扬人作为“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尊严”与“高贵”,然而这种人的尊严与高贵身份的获得却是以孤独感、疏离感、陌生感、脆弱感为代价,人从“存在的大链条”之中脱落出来,“人的状况:变化无常,无聊,不安。”[37]人成了完全孤零零的“被抛者”,被抛到无边无际的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38]宇宙固然仍有其秩序,但这是一种让人感到陌生的“敌意性的秩序”,人们对它充满“恐惧与不敬”、“战栗与轻蔑”。[39]“那个毫不在乎的自然是真正的深渊。只有人在烦着,在他的有限性之中,孑然一身,徒然面对死亡、偶然性以及他筹划的意义之客观的无意义性,此委实是前所未有之处境。”[40]人在异己、异质的世界之中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于是人生的意义便完全局限于人之意识领域,倘若人生还有点意义的话。人之“窍”被塞住了,“一窍不通”的结局只能是精神完全封闭在它自己,皮肤的界限成了所有感受的界限。人与滋养自己的源头活水之间的“管道”淤塞不通了,腔子内的“精神”日趋枯竭,更不用奢望什么“左右逢其源”了。

“满腔子皆恻隐之心,以人身八万四千毫窍,在在灵通,知痛痒也。”(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二)这个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的通身皆窍者,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生命的力度、强度与方向,自觉地将向他者、天地万物敞开他自己,成就自己感通之身、敞开之身、应答之身。这种精神气质与存在主义何止天壤之别!

挺立儒家思想的“主体性”意识,是儒学遭遇现代性自我更生的一个重要路径,毕竟“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是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取向。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儒家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背后的身体向度,不能忘记儒家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的根基”,儒家之道德哲学乃是其自然哲学有机部分。儒家的主体性不是封闭于纯粹意识领域之中的存在,而是透过身体的“孔窍”而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41]大哉,身体之为“窍”!罗汝芳曰:“盖人叫做天地的心,则天地当叫做人的身。”[42]如此,人身之窍当叫做天地之窍乎?

注释:

[1]汤浅泰雄著、马超、韩平安编译:《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页180。

[2]Drew Leder:The Absent Bod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pp.46-48.

[3]黄俊杰先生指出《内经》人气通乎天气的观念,乃蕴涵着“一种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人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它与作为大宇宙(macrocosmos)的自然界之间,具有声气互动的关系。杨儒宾先生亦指出,《内经》的这种观念可以归纳为三点:(1)人与天具有某种符应的关系,人身之结构与宇宙结构具有相对应性。(2)人与天具有感应关系。(3)身心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别。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页37-38。

[4]参:“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页68。

[5]无疑道家� ”奠定了基调,其后这一主题得到不断强化,诸如,“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文子·九守》,另参《淮南子·精神训》)“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韩非子·喻老》“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心术》)

[6]朱熹:《阴符经注》,《朱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516-517。以下援引该书,只注作者、书名与页码。同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朱子注曰:“圣人之性与天地参,而众人不能者,以巧拙之不同也。惟知所以伏藏,则拙者可使巧矣。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有九窍之邪也。窍虽九,而要者三:耳、目、口是也。”(同上书,页513)

[7]拙文《“形的良知”及其超越》,《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8]季本:《说理汇编》卷一, 性理一。

[9]季本:《说理汇编》卷二,性理二。

[10]《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21。

[11]同上书,页91。

[12]朱熹:《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21。

[13]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

[14]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页230。

[15]朱熹:《御定小学集注》,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参:《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32。

[16]朱熹:《语类》,卷九十六,《全书》,第17册,页3238。

[1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页36。

[18]明儒顾宪成云:“耳目口鼻四肢非他,即仁义礼知天道之所由发窍也;仁义礼知天道非他,即耳目口鼻四肢之所由发根也。”(《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清儒王缙亦有“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之断语:“天地间道理,直上直下,亭亭当当,本来无纤毫造作,无纤毫私曲。人在天地之中得此理以生,此理全具在吾心。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仁义礼智是此理凝结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是此理流行处,不要污染了他。生理本来弥满,触着便动,自然直达。若火始然,泉始达也。”(《汪子文录》卷十)

[19]孙奇逢:《孙征君日谱录存》卷二十二。“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这一观念直接来自阳明弟子罗念庵:“……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资所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否则闻其行事而能憬然愤然矣乎?四海远矣,其疾痛相关即吾之疾痛,未尝远也。否则闻其患难而能恻然怵然矣乎?”(《答蒋道林》,《念庵文集》卷四)

[20]王龙溪、罗汝芳、黄宗羲等均曾称王阳明之“良知”为“灵窍”,阳明再传弟子查铎说“灵窍”最为详尽。如,“吾人所以喜怒哀乐、所以位育参赞,皆赖这些子灵窍为之主宰,眞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如之何可以须臾离也?”(《再答邵纯甫书》,《查先生阐道集》卷三)“阳明提出良知二字,此乃吾人灵窍。此灵未发窍处,混混沌沌,原自无是无非;此灵应感处,昭昭明明,自知是非。”(《答卢仰苏学博书》)“天地之大德曰生,吾人同得天地之心为心,皆有此生生之灵窍,是为仁。”(《书赵黄冈别语》,《查先生阐道集》卷七)

[21]《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24。以“窍”界说人禽之别,凸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此非阳明学派所专有,实亦亦屡见于朱子阵营之中,兹举顾宪成一例:“或问:‘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何物也?’曰:‘只看几希二字,便令人毛骨俱凛,甚于临深履薄,且不必讨求是何物。’再问,曰:‘此有二义:一就念头上看,一就源头上看。’曰:‘念头上看如何?’曰:‘即本文下二句是也。’曰:‘何也?’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则人矣,去之则禽兽矣。存与去两者,其间不能以寸,故曰几希。朱子提出忧勤愓励四字,而曰盖天理之所以常存,人心之所以不死也,得其指矣。此从念头上看也。’曰:‘源头上看如何?’曰:‘即书所云,惟人为万物之灵是也。’曰:‘何也?’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与禽兽都从那里来,有何差殊?其不同者只是这些子灵处耳。’曰:‘何以有这些子不同?’曰:‘理同而气异也。’曰:‘这些子恐亦是理之发窍。’曰:‘诚然,第谓之发窍便已落于气矣。这个窍在禽兽仅通一隅,在人可周万变。自禽兽用之,只成得个禽兽,自人用之,便成得个人。至于为圣为贤,与天地并,其究判然悬绝而其分岐之初不过是这些子。’”(氏著:《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

[22]《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05-106。阳明后学中,罗汝芳发明此 ”(《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21)“天命谓性,分明是以天之命为人之性,谓人之性即天之命,而合一莫测者也。谛观今人意态,天将风霾,则懊恼闷甚;天将开霁,则快爽殊常,至形气亦然,遇晓,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张;际暝,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闭。虽欲二之,孰得而二之也哉?”(同上书,页57)

[23]对孟子养气观念的系统考察,请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页335-415,以及卷二,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页191-252。

[24]《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5-116。另参查铎:“上天下地,往古来今同此一灵窍,即所谓太极也。此窍方其未判之先,混混沌沌,中涵动静之机,摩荡既久,自此生天生地生万物,故太极生阴阳,太极即在于阴阳之中。阴阳生五行,阴阳即在于五行之中。五行生万物,五行即在于万物之中。故此灵窍者包含天地,贯彻古今,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我与天地万物同一窍也。故君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古今为一息,非涉夸大,理本如是也。”(《书楚中诸生会条》,《查先生阐道集》卷四)

[25]库德隆著、梁启炎译:《身体·节奏》,海天出版社,2001年,页181,页188。

[2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277。另参朱熹:“五色养其目,声音养其耳,义理养其心,皆是养也。”(《语类》,卷九十五,《全书》,第17册,页3228。)

[27]《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9。

[28]《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50-51。宋儒孙奭释孟子践形特别指出“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孟子言人之形色皆天所赋,性所有也。惟独圣人能尽其天性,然后可以践形而履之,不为形之所累矣。盖形有道之象,色为道之容,人之生也,性出于天命,道又出于率性,是以形之与色皆为天性也。惟圣人能因形以求其性,体性以践其形,故体性以践目之形而得于性之明;践耳之形而得于性之聪,以至践肝之形以为仁;践肺之形以为义;践心之形以通于神明;凡于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也。故能以七尺之躯方寸之微,六通四辟,其运无乎不在,兹其所以为圣人与?”(《孟子注疏》 赵岐注、孙奭疏)后来朱熹从“耳目口鼻”释孟子的践形,与孙奭之疏实大同小异。见朱熹:《语类》卷六十,《全集》,第16册,页1968。

[29]理学家特别是阳明学派的开悟体验,陈来与秦家懿均有描述。Mircea Eliade在其“神秘之光的现象学”中从世界宗教史的视野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光之神秘体验现象,见氏著:The Two and One (New York and Evanst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5)之第一章“Experiences of the Mystic Light”,pp.19-77.

[30]《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中国书店,1992,页308。

[31]明儒高攀龙有语:“盖天地之心,充塞于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高子遗书》卷一)

[32]《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8。

[33]同上书,页124。

[34]程颢、程颐:《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页43。

[35]《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7。

[36]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32.

[37]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62。

[38]同上书,页101。

[39]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19.

[40]同上书,p.282

[41]冯友兰先生很早就指出,“儒家说无条件地应该,有似乎西洋哲学史底康德。但康德只说到义,没有说到仁。”(《新原道》,收入《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18-19)开启儒学体知论域的杜维明先生指出,孟子的心“并不是毫无具体内容的纯粹意识,而是能恻隐、能羞恶、能恭敬、能是非,因而充满了知、情、意各种潜能的实感。心的实感正是通过身的觉情而体现。”(氏著:《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收入《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页332)开儒家身体观研究风气之先的杨儒宾先生也着意强调:“儒者的道德意识从来就不仅是空头的意识而已,它带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用中国哲学及医学的术语来说即是气……人身的活动及知觉展现都是气流注的结果,气的精华流为七窍,特别可 ”(《儒家身体观》,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修订一版,页326-327)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二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华在面。”《素问-五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解说:“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华和色是指外貌的五色之光华,也就是心的光华呈现于颜面之色泽上。当心功能正常时,气血充足,目光炯炯有神,面色红润有光泽,面部表情缓和自然,可谓“面色华泽”。当心功能异常、心血不足时,常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光泽,表情漠然;若心血瘀阻,则面色晦黯青紫,面容抑郁憔悴。

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舌司味觉和语言表达,舌的功能正常与否,能反映出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功能正常,舌则味觉灵敏、活动自如,舌体红润光泽。反之,会出现舌紫黯、瘀点、舌尖红赤糜烂等。中医临床中常通过观察舌体的功能情况来判断人体状况,如在肺心病发作时,血中的不饱和血红蛋白升高(缺氧)可呈现青紫舌,能准确地反映出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又如血循环缓慢或血流淤滞时,舌黏膜出现淤点或淤斑,这一现象可作为冠心病患者重要的体征之一;心衰病人可见舌下静脉曲张,是肺心病的一个诊断依据。

肺,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面部的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抵御外邪的屏障。皮毛的功能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一是通过肺的宣发让气血津液滋养皮毛,使之润泽、光亮,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反之则会出现皮肤枯槁、面容憔悴等现象。外邪袭肺常从皮毛而人,内合与肺而见咳嗽、气喘等症,邪气犯肺还可见恶寒、无汗等皮毛功能失常症状。二是中医学把汗孔称为“气门”,它不仅排泄汗液,还随着肺的宣发肃降进行着气体交换。因此,肺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盗汗且呼吸微弱;或毛窍闭塞,无汗而气喘。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都是呼吸的门户,所以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之说。《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的病变常反映于鼻、喉,出现鼻塞、流涕、喉痒、音哑等症,或肺积热时,鼻头常出现红赤等症状。

肝,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爪,即甲,包括指、趾甲,是筋的延续。“爪为筋之余”,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素问-五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血充足时,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硬棒;反之,则软薄、色淡无泽,甚则脆裂、变形。指(趾)甲虽位于肢体末端,但它联系着五脏六腑,反映着人体气血的流通状态。指甲根部的“月牙”称为甲半月。身体健康的人,甲半月大小适中,呈灰白色。一般认为,大拇指上的月牙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应不超过1/5。如果手指甲上没有月牙或只有大拇指上有月牙者,说明身体循环功能欠佳、气血不足;如月牙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疾病。当指甲上出现纵纹时,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肝开窍于目,一是肝之经脉上连目系,二是肝之气血上濡于目,三是肝有病变常累及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眼皮沉重,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若有血丝,眼袋很大,甚至“猛眨”眼睛,说明气血不足或肝火亢盛。

脾,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口,指口味、食欲。脾气健运,则吃饭香甜,食欲旺盛。《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反之,如脾气虚弱或邪气困脾就会出现口味和食欲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和食少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上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如果脾胃运健,嘴唇是淡红色的,有光泽;而脾胃不好之人,则表现为口唇淡白、萎黄,容易有口气。

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毛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精充足则血旺,血旺则发有所养。故日“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毛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也有赖于血液的濡养。一般说来,青壮年精血充盈,则发长浓密、乌黑而有光泽;老年人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如不到老年而头发枯萎、稀疏黄软、早脱早白,则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的病变多与肾脏有关。肾气足,耳有所养则听觉灵敏;肾气虚衰则耳失所养,出现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等症状。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三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节能环保社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环保工作与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战略衔接起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精化组织,细化实施,扎实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教育和民众环保自治创建活动,推动在家庭和社区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积极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为树立节能环保的科学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地积极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一是倡导实施“家庭低碳计划”。组织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广发征求意见,制订出《家庭低碳计划》,结合实际列出了包括使用节能灯具、以车代步、减少荤食等15条节能环保、健康饮食、绿化环境的方法方式,引导广大辖区群众特别家庭妇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开展邻里节能环保相互提醒活动,相约文明,互相监督,及时改变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做法和行为,保障“家庭低碳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评选表彰“节能环保家庭”。我们以“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为主题,通过发挥妇女、家庭和社区的作用,推广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与技能、倡导节能环保文化。其中推广使用家庭节能小窍门、金点子和科技成果、举行节能减排家庭动知识竞赛,传授交流家电省电节能等方便实用的生活节能小窍门,开展“节能环保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将使节能减排理念更深入人心。此外,还组织居民代表参与投票,对节能家庭给与适当的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家庭低碳档案”。社区组建了节能环保宣讲团,组织“巾帼文明队”,编写节能环保歌曲,进家入户宣传绿色环保知识,推广低碳生活“小窍门,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指导家庭记录低碳生活档案,核算家庭减少的碳排放量等具体内容,跟踪“家庭节能八件事”的实施情况,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普遍进行了节能环保改造,拆除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燃煤窝炉,使用上清洁能源。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四

窍门1――多种方法判断室内污染

一是新装修的房间或购买的新家具有刺鼻气味,而且超过一年仍然有味;二是每天清晨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甚至头晕目眩;三是进入新房居住后容易患感冒;四是虽然不吸烟,也很少接触吸烟环境,但是经常感觉嗓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五是家人出现群发性皮肤过敏;六是家人共有一种疾病,而且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就有明显变化与好转;七是新搬家或者新装修后,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枯萎,特别是一些生命力很强的植物也难以正常生长,家养的宠物猫、狗或者热带鱼,会莫名其妙死掉。

窍门2――通风换气最有效

通风换气是消除室内污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一方面,新鲜空气的进入可将室内污染物冲淡,有利于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助于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地释放出来。

通风最好选择在太阳出来后,每天开窗通风要尽量长,最好不少于2个小时。

此外,房间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与温度,否则温、湿度过高,大多数污染物就会从装修材料中快速散发出来。

窍门3――养植物可除污染

通过养植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用微生物、酶进行生物氧化、分解,这也是消除装修污染的小窍门。

一叶兰、龟背竹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吊兰能吞食室内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与过氧化氮,天南星也能吸收80%的苯,50%的三氯乙烯,芦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吸收1立方米空气内90%的甲醛,米兰、腊梅等能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兰花、桂花、腊梅等植物的纤毛能截留并吸附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常青藤、铁树能有效地吸收室内的苯。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石竹等花卉气味中的挥发性油类物质,还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另外,各式各样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吸收居室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同时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窍门4――茶叶中和法

用一、两斤便宜茶叶,在木工进行到基层施工完毕时,在基层验收的这三天时间里,你提个大水壶。搞个大盆,把水烧开,按照每公斤茶叶四公升水的比例,冲他一大桶茶叶水,然后搞几条毛巾,浸透茶叶水,然后把毛巾拧到半干,将你的居室里的所有木工做的木基层部分都仔细地擦洗一遍,茶叶水的温度可以适当高一些,然后开窗通风!擦洗完毕之后,直接将放茶叶水的大桶放在居室内,过个两三天再倒,效果可是立竿见影的。

窍门5――居室加温法

这个方法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管用,同样也在木工低基层施工完毕之后。在验收的这几天里,采用大功率的碘钨灯,将各个居室的门窗紧闭,用碘钨灯提高室内温度,强迫甲醛蒸发。

窍门6――空气清新剂法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五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5岁,平均45岁,全部为单耳发病。就诊最早的24小时,最晚的2例,时间是45天、56天。治疗1个疗程22例,2个疗程40例,其中2例因无效只用了1个疗程即放弃治疗。

治疗方法:葛根素针0.4g+5%糖盐水250ml静滴,复方丹参针30ml+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三磷酸腺苷针60mg+铺酶A 100U+5%糖水250ml静滴,每日1次,12天为1个疗程。有上感病史者根据白血球情况,给予青霉素针或利巴韦林针静滴3日,并给予地塞米松针5~10mg静滴3日。

中药汤剂:每日1剂,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并调整用药,突聋病人大致分为以下3型:①肝胆火旺型:治以清肝泻火。方剂: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川芎、丹参、葛根、磁石等。 ②瘀滞清窍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方剂:赤芍、当归、桃仁、红花、路路通、黄芩、葛根、磁石、人参、甘草等。③肾阳虚弱、耳窍失养型:熟地、山芋肉、茯苓、丹皮、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等。

穴位封闭:均采用弥可保针500μg、维生素B12针50μg,分别在同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位处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3~0.5ml,隔日1次,6次1个疗程。

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颁布的突聋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

62例中,痊愈36例,治愈率58%,显效16例,好转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讨论

环保生活小窍门 篇六

自2007年3月到2012年12月,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患者, 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5~74岁,平均65.7岁,中医证型的分布为髓海不足10例、肝肾亏虚9例、脾肾两虚4例、痰浊阻窍4例、气滞血瘀3例。

1.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DSM-IV-R及ICD-10制定的诊断标准作出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根据ICD-10及修改后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作出痴呆严重程度的诊断。

1.3中医痴呆病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采用1990年5月在北京全国老年痴呆病专题会议上制定《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讨论稿)》。

1.4 治疗方法: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药每日一剂,每日两次。药方组成:黄芪30g,菟丝子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熟地15g,川芎10g,丹参15g,菖蒲10g,远志9g,地龙10g,僵蚕9g,全蝎9g。同时配合西药治疗,用药物对症处理,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凝集,脑代谢赋活剂,脑保护药物,针推、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总疗程均为3个月,然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期间除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加服降压药、降糖药外,停用一切其他促智药物。

1.5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认知功能检查和生活能力检查,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表(ADL)和修改后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对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评分。

1.6 疗效标准:根据1990年北京老年病专题会议上制定的老年呆病疗效标准进行疗效总评。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恢复,神志清晰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仍有部分障碍。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变或病情有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神志痴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各项指标的积分变化进行疗效评定。认知能力的判定以HDS-R量表为依据:显效:治疗前后相比,HDS-R计分提高5~10分;有效:治疗前后相比,HDS-R计分提高低于4.5分;无效:治疗前后相比,HDS-R计分提高低于1.5分,或较治疗前所下降。生活能力的证实下以ADL量表为依据:显效:治疗后计分降低5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计分降低2~4分;无效:治疗后计分降低2分,或较治疗前升高。

2 结果

疗效总评有效率为80%;智力评定总有效率为85%;生活能力评定总有效率为76.7%。结果显示,患者无论是在临床疗效或者是智力、生活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范文

生命是多么的辉煌【精选8篇】11-22

经济分析报告【优秀9篇】11-22

地震应急预案范文(必备(优秀6篇)11-22

曾经最爱的女人6篇11-22

读书报告范文2000字(精选6篇)11-22

校本培训简报格式及【通用5篇】11-2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优秀2篇11-22

标点符号练习题(最新6篇)11-22

企业家访谈总结(通用10篇)11-22

园林景观工程精选3篇11-22

网址:环保生活小窍门【优秀6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6441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小窍门优秀作文(精选29篇)
环保生活优秀作文(通用24篇)
关于低碳生活环保建议书【优秀5篇】
生活小窍门作文精选6篇
低碳生活小窍门范例6篇
6个经典的理财小故事优秀8篇
生活环保小窍门作文3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生活小窍门》含反思 幼儿园免费教案
家庭的安全小常识优秀8篇
幼儿园育儿知识资料(优秀10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