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炒、炖、煎、煮、炸......
各种技法,难分伯仲。
但从营养和健康层面来看,
每种烹调方式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尤其是使用高温来煎炒烹炸食物的方式,
更是与诸多健康风险相关。
那么,美食当前,
如何做到美味健康两不误?
家里的“掌勺人”首先要明确
「健康烹调目标」
食品安全、口感良好 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符合人体需要 避免摄入过多的油、盐、糖 预防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展开剩余75%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在烹调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以下四点:
01.如何更多的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
(1)谷类食物,也就是主食,烹调损失最大的营养素是B族维生素。不要过度淘洗,适当在米饭中加入糙米、小米、杂豆等全谷杂粮食材,并经常吃点蒸煮的山药、红薯、土豆等薯类,替代部分白米饭,是增加多种B族维生素的好方法。
(2)蔬菜类食物,烹调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维生素C和叶酸。它们既怕热、又怕氧化,还容易溶在水里损失,维生素B2和部分多酚类成分也容易溶水损失。可以选择生吃、蒸菜或急火快炒的方式损失维生素比较少。
(3)鱼肉类食物,要在烹调中避免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氧化,避免过度加热产生致癌物,因此,清蒸、炖煮都是好的烹调方法,不冒大量油烟的炒肉和包上锡纸并控温的烤制也可以,尽量避免油炸和炭火烧烤的烹调方法。
02.如何让主食更好消化?
对主食类食物来说,如果食物太硬,会导致消化速度过慢,不利于胃肠疾病和消化不良人群。
因此,主食食材宜先在冰箱里用水浸泡一段时间(谷类4小时左右,豆类12小时左右),和白米搭配,再用电压力锅的“杂粮饭”“杂粮粥”模式烹调。
也可以烤制打粉后再用沸水冲成糊糊,或用破壁机打成杂粮米糊,以便充分获得其中的营养成分。
03.如何控制餐后血糖?
主食的烹调方法与餐后血糖反应上升速度有关。如果食物过于软烂,有可能会增加餐后血糖反应,不利于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
对需要控血糖的人来说,全谷杂粮比例可以略大一些,在冰箱浸泡一夜之后直接放在电饭锅中烹调,加水不要过多,保持一定的咀嚼性。
最好少吃用破壁机打得超细的杂粮糊,因为它消化速度过快,不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04.如何避免过多的油和盐?
每日食用的烹调油最好能控制在25克之内(包括油条、葱花饼等所放的油)。
不吃加了油的各种“花色主食”,少吃零食点心,不吃煎炸菜肴,增加蒸煮炖和凉拌菜的比例。
烹调减钠,对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做凉菜时不要提前加盐腌制,炒菜时起锅前再放盐,少喝咸味的汤,少吃咸菜,减少沙拉酱用量,少用各种“下饭酱料”,把普通盐换成低钠盐,放了鸡精味精就少放点盐……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减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