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幸福不在别处,而在内心深处的满足和平和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哲学理念#
内容简介 · · · · · ·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
(展开全部)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生活在别处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
(展开全部)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目录 · · · · · ·
第一部 诗人诞生
第二部 克萨维尔
第三部 诗人自读
第四部 诗人在奔跑
第五部 诗人嫉妒了
第六部 四十来岁的男人
· · · · · · (更多)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查看原文) 波蒂 1 回复 18赞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生活在别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4.99元

1.99元

25.99元

1.99元

6.00元
喜欢读"生活在别处"的人也喜欢 · · · · · ·
13 有用 徐内向 2011-05-04 21:04:44
虽然是描写一个诗人的故事,却并没有从这个诗人身上看到太多诗歌精神,缺少那种吸引我的迷醉和癫狂。但这可能正是一个诗人真正的内心,一个才情掩盖下的敏感虚荣渴望被崇拜的真实的内心,一个害怕羞辱渴望肉体的男子的内心。和《轻》相反,雅罗米尔会说出“倾注一切的一个专一崇高的爱情比一千次卑微的风流韵事有价值的多,那个被金钱和娼妓玷污的旧世界,不是为了爱情而建立的”我有些吃惊。老昆一反常态,我曾以为他是性爱分离的... 虽然是描写一个诗人的故事,却并没有从这个诗人身上看到太多诗歌精神,缺少那种吸引我的迷醉和癫狂。但这可能正是一个诗人真正的内心,一个才情掩盖下的敏感虚荣渴望被崇拜的真实的内心,一个害怕羞辱渴望肉体的男子的内心。和《轻》相反,雅罗米尔会说出“倾注一切的一个专一崇高的爱情比一千次卑微的风流韵事有价值的多,那个被金钱和娼妓玷污的旧世界,不是为了爱情而建立的”我有些吃惊。老昆一反常态,我曾以为他是性爱分离的风流才子,哈哈。不过只是小说,世界观可能被隐藏了。因为他也说“每一个人都遗憾他不能过其他的生活”“人不能跳出他的生活,但小说也许有更多的自由”。正是如此:) (展开)
0 有用 豆珊 2024-11-07 18:25:18 山西
我们向往的生活永远在别处,别处可以寄托于诗歌,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艺术里,米兰昆德拉用他的黑色幽默一针见血的刻画了一个懦弱自卑胆怯的诗人,我们所谓的艺术天赋不过是赋予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标签,借以艺术的名义来告慰自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那个诗人的启蒙画家老师,他真正的把“文艺工作者”谈恋爱时候的虚伪自恋神经都刻画了出来,自恋的男人总想靠拯救雕刻一个女人来获得成就感,完完全全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对... 我们向往的生活永远在别处,别处可以寄托于诗歌,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艺术里,米兰昆德拉用他的黑色幽默一针见血的刻画了一个懦弱自卑胆怯的诗人,我们所谓的艺术天赋不过是赋予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标签,借以艺术的名义来告慰自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那个诗人的启蒙画家老师,他真正的把“文艺工作者”谈恋爱时候的虚伪自恋神经都刻画了出来,自恋的男人总想靠拯救雕刻一个女人来获得成就感,完完全全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还能自圆其说,牛。不只是画家,还有诗人的母亲将自己的爱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儿子用尽一生都未摆脱母亲给他带来的枷锁,米兰昆德拉真的精准的剖析出了妈宝男和恋子情结的母亲是如何形成的,心理拿捏特别准,看得我一阵惊叹! (展开)
> 更多短评 5098 条
我要写书评生活在别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4 条 )

试着理解《生活在别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不是一个读过很多诗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钟爱诗歌的人,但是我仍然在懵懂中带着对诗歌的向往。因为他写诗,因为脑海中的那些对我来讲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像波德莱尔、雪莱、济慈、普希金...... 我现在看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根针,一根刺破抒情的尖锐的针。我无法去下... (展开)

你是否也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有人问,你什么时候离开呀?我突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却随时会离开,没有谁会长驻某处,所以当同学和我说,她打算在新的单位一直一直呆下去,在我听来仿佛是在和自己做一个不确定的约定。 我们遇见一些人,对方也随时可能转身走开,不... (展开)

生活在别处,我已无路可退
读完昆德拉德的书,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对书的题目感触非常,以致于读过之后我总是就书题目而产生出许多感慨。惭愧的是,所思所想多数已经背离了原著,成为了我心中独立的部分。但是,这或许也是我衷爱昆德拉德一点原因吧。 读《生活在别处》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可否思考... (展开)

[转]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诗的意义(代前言) ——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吕新雨 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 (展开)

逃离母爱
逃离母爱 看《生活在别处》,看雅罗米尔几乎是病态地逃离母爱,觉得真象我。以己推人,暗自揣测当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独生子女的逃离宠爱脱不开干系吧。 因为母亲的爱,自小就从穿衣戴帽中体现出来,那份被母爱浸泡过的精致笼罩在孩子的整个世界,即使到了15、6岁,即使到... (展开)

一个人的426个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决定,每个决定都会有无数选择,而每个选择便可能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假定你的一生要做出142个重要决定,而每个决定有三种选择,那么,你便会有426个不一样的人生。 也难怪,你总会觉得生活在别处。 选择越多,我们就越难对自己的生活感... (展开)

什么是“非命运的田园牧歌”?
接前文:http://book.douban.com/review/5860914/ 雅罗米尔的故事快讲完了,这位四十来岁的男人才刚刚出现。 昆德拉说:“跟米雷克相反,《生活在别处》中那位四十来岁的享乐主义人物则坚持他‘非命运的田园牧歌’。实际上,一个享乐主义者拒绝将他的生活变为命运。命运吸干... (展开)

青春所经历的荒漠似的下午
当雅罗米尔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想象自己那欲罢不能的爱情而感到自己正在经历荒漠似的下午,我突然感觉到,我或者说我们也同样面对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下午。谁说青春是丰富多彩的,正如昆德拉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下午能带给一个年轻人什么,面对生活中的一大主题“爱情”而无能为力... (展开)

生活在别处
98年的北京,那时候我还在迷笛音乐学校上学。为了逃避冬天宿舍里阴冷的气温,我经常跑到京客隆二楼图书角翻上几本杂书看看。有一次在一个不起眼而的架子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叫《生活在别处》的小说,我承认当时自己只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了,但那种诡异的驱使性却尤为强烈的让我... (展开)

在逃离与渴望中挣扎
雅罗米尔一生都在逃离与渴望中挣扎。他企图逃离的是世俗生活的桎梏与令他窒息的母爱,他所渴求的是自由、革命与激情。 纵观他整个成长历程,母亲充当起他人生的引导者,与其说是引导者,倒不如称之为操纵者。爱需要适度。而雅罗米尔母亲的爱,却充满强烈掌控欲与占有欲。自小他... (展开)
> 更多书评 534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小希
爱情意味着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全无。爱情是完整的,否则它就不存在。我在这里,他在另一边。你必须站在我这边,而不是站在中间。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就得想我所想,做我所做。革命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是完全一致的,谁反对革命就是反对我。如果我的敌人不是你的敌人,那么你就是我的敌人。 (2回应)
2012-06-06 23:33:56 33人喜欢
波蒂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1回应)
2012-06-28 19:43:36 18人喜欢
亚比煞
《生活在别处》的笔记 爱情要么是疯狂的,要么什么都不是 劳特蒙特关于美的名言——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 这不是她梦寐以求的爱,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爱;这是一种未曾料到的爱,出其不意地就抓住了她。 艺术,按他所理解的,仅仅是发掘生活中神奇礼物的一种方法;这样的礼物甚至一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或一个沉浸在梦中的普通人也能发现。 他盼望她带着戏谑和放纵表达她的感情。他要地完全放荡不羁,不受习俗、... (1回应)
2014-03-21 08:48:01 18人喜欢
讀天書的南瓜
1.也许你会认为你诗作中某个充满魅力的场景或形象是你理性推理的结果?根本不是:它只是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的,突然,出乎你的意料,这形象的创造者不是你,而是存在于你之中的某个人,某个在你的内部写诗的人,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无所不能的意识流,如果说这意识流选择了你作为表达的小提琴,这并不是你的才能,因为在这意识流中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2. 这怎么可能呢?到处都在说青春是一生中最丰富的时期。那么这份...
2012-03-15 20:18:30 15人喜欢
网址:生活在别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75113
相关内容
生活在别处:大学生异地求职生活状态调查智能语音识别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智能语音识别与处理
记者观察|旅居养老:享老新选项 生活在别处
语音识别技术在生活中
语音识别在生活中的应用
住别墅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生活中的智慧无处不在
淡然处世,自在生活
新建别墅区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
语音识别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