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手段。然而,日常生活中操作频率较高的付款、收款以及转账等行为,也存在着不少繁杂的环节,无形中弱化了用户们的体验感。
上周,度小满金融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晓蕾介绍未来三年实验室将围绕数字化资产配置、超大规模关联网络、在线机器人、监管科技、区块链技术等五大领域深入研究。而其推出的语音转账、人脸识别等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语音转账人脸识别便捷又安全
以往,在市场做销售的张阿姨都会在月末的几天给远在安徽读书的儿子转去两千元的生活费。不过张阿姨说:”我年纪大了,搞不懂手机转账应该怎么操作,又经常听到周围人说遇到了骗子啊,自己不知道钱就被转走了啊,一直不敢用银行的手机APP转,虽然每次去柜台很麻烦,不过这样总归放心些。“
据了解,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转账流行的今天,依然有很多老年人在使用传统的ATM机转账。他们不愿尝试手机转账的原因首先是操作流程复杂,打开银行App→点击"转账"→登录→选择转账人→填写转账金额→点击下一步→验证信息→完成转账。以及担心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有问题想要问手机客服时回复也很慢。
而语音支付的推出大大简化了转账流程,只需要语音说出需求即可完成。

而市民李先生表示,父亲年纪大了,总是记不住银行卡密码,每次出去想用手机付款、转账都得打电话询问儿子密码,而李先生给父亲手机设置了人脸验证之后,每次付款和转账时只需要看一下屏幕就可以直接付款。同时安全性大大提高,避免其他人登陆账号转移资金。

度小满CEO朱光表示“从底层的金融大脑、感知引擎、决策引擎,到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催收,我们用AI技术来助力农业银行向智能银行的升级。今天大家在农行手机银行上使用的人脸识别、语音转账的技术,都是我们这项合作的成果。
机器人做客服有问题秒回复
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行业,客服、催收等工作消耗大量的人工,出于成本考虑,客服可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据了解,BATJ旗下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和银行合作,推出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这类工作中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工,降低了人工成本。智能机器人成本不到人工成本的1%,但效率是人工的3倍。实验室将在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多轮对话方面做进一步的突破研究,将意图识别准确率整体优化到95%以上。

探索适合中国用户的数字化资产配置方案
刘晓蕾还介绍,在数字化资产配置方面,鉴于国内用户少有长期投资习惯,未来的研究范围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能力和算法能力,通过多维分析去全方位的了解用户理财需求和风险偏好,让用户画像和金融资产进行合理智能匹配。
其次在基于超大规模关联网络上,基于图的连接性,探索基于图计算的大数据风控算法,有效解决合谋、团伙欺诈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关联网络能够发现优质客户,有效支持业务扩展。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市民的客户提问、转账安全性问题。朱光表示:“金融科技,正在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从传统IT技术驱动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转型,从服务中后台基础设施向全方位渗透到客户获取、经营、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各个环节转型。完成这两大转型,金融科技将发挥出远远超过历史的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