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幸福日

发布时间:2024-11-26 19:52

幸福心理学关注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在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都有一些颠扑不破的准则和原理,它们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

——恩格斯

幸福,作为一个常常回响在我们耳边的词语,却少有人告诉过我们它的真正含义。

3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幸福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何为幸福”、“我们为何追求幸福”、以及什么能够带来幸福。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个哲学问题:

幸福等于快乐吗?

如果幸福即是快乐,那是不是说,一头整日只会吃饭睡觉、无忧无虑的小猪比一位善于思考人生且时常困惑的哲学家更加幸福呢?如果幸福并不等于快乐,那为什么我们脑中的幸福瞬间总是快乐温馨的呢?

事实上,伊壁鸠鲁(Epicurus)作为生活在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古希腊晚期的一位哲学家,曾经就提出过“快乐幸福论”。在他看来,幸福即是“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幸福的生活乃是人类最大的良善。”

他将幸福定义为“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亦即身体不受疾病摧残和伤痛折磨,拥有肉体上的快乐;同时心灵波澜不惊、平静祥和,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乍一看,伊壁鸠鲁似乎将快乐和幸福划上了等号,但需要注意的是,伊壁鸠鲁所提到“快乐”,和我们心中所定义的种类纷繁复杂的快乐是不尽相同的。他提倡我们追寻的,往往是那些更加能够体现人性尊严,且对人的身心更加有益的快乐。

也正因如此,伊壁鸠鲁并不认同,人类所有追求自身快乐(这里的快乐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够让自己愉悦的所有行为)的活动都能够获得幸福。

为了建立他的幸福论,他将人类的快乐分为了三类:

①自然且必需的,例如食物、睡眠。

②自然而不必需的,例如爱情、婚姻。

③不自然也不必需的,例如对奢侈品的消费、酒精、毒品。

可见,在伊壁鸠鲁的思维中,快乐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享乐”。他主张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静态的快乐(即平静长久的快乐)高于动态的快乐(即强烈而不持久的快乐);人们只有积极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动态的快乐,同时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去追求“自然且必需的快乐”,消除非分之想,才能最终达到幸福的境地。 

此外,伊壁鸠鲁还指出,美德与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密不可分,只有人们生活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互帮互助,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幸福,而最可靠的社会快乐,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所以,当我们时常感慨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不妨试着从伊壁鸠鲁的哲学思维出发,思考一下:我们是否是一个具备良好德性的人?我们又是否拥有令人羡慕的友谊呢?

另外,有些时候,我们不够幸福,并非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如果我们能够放弃掉那些“不自然也不必需”的快乐,或许,我们的生活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聆听过伊壁鸠鲁对于幸福的看法后,我们会发觉,在他所提出的能够带来幸福的几样事物中,并没有财富的影子,那么,我们自然会问一个问题:

金钱能够带来幸福吗?

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衡量人类幸福程度的指标。

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领域中,学者们提出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贴合我们心中对于“幸福”的定义。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决定我们目前心理状态的并非过去的经历以及我们当前的处境,而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与之相类似,决定人们主观幸福感强弱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在于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怎样的主观解释。

当我们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出发,不难发现刚才的问题其实可以解读为:金钱能否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幸运的是,心理学界的很多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和收入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伊斯特林(Easterlin)所提出的“幸福悖论”:即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增关系,而是大致上呈现“倒U型”曲线的趋势——在一开始,个人主观幸福感确实是随着收入增加而逐渐上升的,但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得到金钱反而会让个体主观幸福感下降。(钱多不幸福的感觉应该...很幸福吧?)

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可以合理解释金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当金钱能够被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它当然可以为人们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可对于那些最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而言,只有当金钱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才会让他们更加幸福,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难以做到的。

况且,金钱与幸福之间也并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它一直受到其他心理变量如欲望水平和社会比较的调节。所以,尽管作为社会的一般等价物,金钱可以换取商品,给予我们自信,减少我们对他人的依赖,但一个将自己一生全部用来追求金钱的人,是很难获得幸福的。

虽然金钱是控制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变量,但相比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心,它简直太微不足道了。须知,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金钱之外,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灿若星辰的美好事物等待我们去追求。

最后,让我们重新回到文章的重心,再次去思考:

幸福究竟是什么?

其实,笔者在曾经,也认为幸福感无非是人们心中对于生活状态的一种评价罢了,但在与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哲学博士杨生照老师进行过较为深入的交谈后,我们认为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用我们讨论的结果,即下面的文字来描述:

首先,幸福作为一个人们心中所期望乃至憧憬的美好生活状态,并没有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义可以去概括它,但从哲学和心理学视角出发,幸福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推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如同数学中数列的极限可望不可即一样,幸福也无法被当成摆放于远方某个确定位置,等待我们去抓取的目标物。

但即便如此,幸福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也作为一个美好的憧憬,是毫无疑问值得我们每个人积极向往和追寻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其次,不可否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某种当下的惬意舒适而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甚至会通过周边其他人糟糕的处境,得出自己“足够幸福”、“这样活着就很好”的结论,从而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但另一方面,人类先天固有的理性反思能力又会使得我们并不总是满足于当下的闲适,而是会下意识地构思出某种更为高尚的生活情境以作为反思当下生活状态的根据和变革当下生活方式的指引,从这个角度出发,追求幸福的过程,即是“走向崇高”的过程。

简言之,幸福既在当下,又不在当下。

一个人是否幸福,当然首先与他的主观思想状态有关,但唯物主义学说告诉我们,任何思想一定有其所投射的客观存在和所指向的客观对象,所以,追求幸福的最终手段,也是根本手段,还是回到我们的客观世界,在位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用双手成就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梦想。

你所期待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探讨。

留言板【你所期待的幸福】

作者 | 安丰利

审核 | 王雪

编辑 | 宋秀

【参考文献】

许静:《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及其现实启示》,载于《现代交际》2019年第8期

刘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探析》,载于《社会观察》2019年第10期


网址:国际幸福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82365

相关内容

国际家庭日:一起解锁家庭幸福“密码”!
国际素食日提倡健康饮食幸福生活的文案(精选116句)
国际家庭日关注家庭幸福发展 三招教你拥有真正幸福家庭 – 给力心理资讯
国际家庭日∣如何提升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
《全球幸福感报告》 :中国蝉联“最具幸福感国家”
幸福感,来自好的人际关系
中庸,国人幸福之道
国际扫盲日公益广告词介绍
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解读双流“幸福密码”
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