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含解析)
明确主题:每篇文章都要有中心思想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技巧# #写作表达训练#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寻找“存在感”,存在感一般指个体价值彰显或被认同而带来的满足感,有些人从他人那里找存在感,有些人从自己这里找存在感;有些人在现实中找存在感,有些人在虚幻中找存在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悄无声息地抛弃或遗忘,于是我们看到微信群里风起云涌,朋友圈里一切皆可晒,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混淆真假,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网络时代,人们纷纷用朋友圈、QQ空间、微博……各种方式刷“存在感”,祈求他人的驻足。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理应得到广泛关注;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自己强大的内心。
关于“存在感”,你有什么思考?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年,顾炎武说:“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
今天,有人说存在感是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
针对存在感你有什么感悟或想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例文:
存在感
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孔子。
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将“可怜”二字送给了孔子。孔夫子的角色一度地被揉捏、涂抹以至变形、神化,伴随而来的还有他无所不在的“存在感”。
乃至到今日,这种“存在感”仍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从一座座新建的孔庙,到课本中越来越多的儒家经典,再到在国外炒的红火的孔子学院,无处不彰显其“存在感”。
可我想,这种浮于表面的存在感,终究还是走不到人们心里去的吧。
存在感,单从整个词来看,可能就显得有些空洞了。但若用拆字法来理解,或许还是重“感”不重“在”的。当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个人,不再被泛泛而谈而是被潜藏内心,那么他就有了存在感。王开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容颜易摹,心灵却难以作弊”,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比如鲁迅,笔杆的英雄,思想的战士,这一生,他呐喊过,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他凭借一只“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无比艰险的战场里,建树起一等的殊勋。他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战斗着,也同样拥有着不可磨灭的存在感。
而往往那些鸡淫狗盗之徒,即使在历史中遗臭万年,却无法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丝存在感。或许在不明白自己为何而存在时,会有一种“未入山门身是客,随云随波随泥沤”之感,而在明白自己为何存在后,又有一种“甫入山门身是谁,问天问地问乾坤”之感了。我还是更倾向于有存在感地活着的吧,至少你通透而又无憾。
佛说:“身上之尘易净,心上之尘却难净。”若没有一个洁净的心灵,恐也难做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当年神秀“朝朝勤佛拭”,伴着那隔宿的雨,拂下那一撇“我身之执”的尘埃。菩提非树的境界,我懂的,难就难在肯不肯承认自己本来无一物,仿佛这一画押,就被判了死刑,往劫不复了。“我本无物”,却在无物间,实现了自我的存在感。
今日,我伏案,奋笔疾书,或正应了林徽因的那句诗:我要借这一时的豪放与纵容,灵魂清醒地再喝一泉甘甜的鲜露,来挥动思想的利剑,舞那一暼最敏锐的锋芒,像皑皑塞野的雪在月的寒光下闪映,喷吐激越的辉艳。我写下这篇文章,以盼在芸芸众生中博得一席存在感。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提供的材料是与“存在感”有关。材料先解释“存在感”的概念,然后列举了存在感的几种情况。考生围绕“存在感”,可以认同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从其他人那里找存在感,也就是自己行事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人是需要参照物的。存在感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同,你才能感觉到。没有人认同、认可,很难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否定这个观点,自己的存在感,不能依靠别人给。从自己这里找存在感,说明自信,有底气,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增强存在感。在现实中寻找存在感,说明能够脚实地,能过学习、工作和生活来寻找快乐,实现价值,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虚幻里寻找存在感的,是逃避现实,只想不做,喜欢空想的因此写作时可以立意为:人需要认同感;通过他人看自己;寻找参照物;存在感是自己给的;依靠自己,证明自己;脚踏实地;人不能在虚幻里寻找存在感等。当然,其他立意只要在材料范围之内,符合材料要求都可以。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2.例文:
丰盈内心,充实人生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在岁月的万卷繁帙与纷杂琐碎中,或大或小的幻想与诱惑交错闪现,令人眼花缭乱。只有让丰盈的内心,充实人生,才能无惧前行,素心方度日月长。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软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QQ空间随手记录的心情,朋友圈精心挑选的九宫格自拍,亦或是抖音十来秒的劲爆视觉冲击……小小的屏幕背后,我们不仅是在刷一幅幅照片,一个个视频,更是在刷“存在感”——对于自我意义的体认和对个体价值的张扬。但是存在感能刷出来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存在感是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是外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存在感让你我在大千世界得以驻足停倾,而不至于被人遗忘。人作为群居动物,得向世界宣告“我曾经来过”,进而消弭个人远离群体的孤独感。可刷了半天却刷不来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喜乐,甚至有的人用尽心思刷了半天的存在感,却换来人们的无比厌恶。
内心的空虚和孤寂,无法依靠刷“存在感”填满,只有用理想和实践丰盈内心,才能结出人生的累累硕果。
共和国勋章人物张富清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生的淡泊名利,一世的高风亮节。一身的赫赫战功,但他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反而深入基层群众,带领偏远的来凤县群众脱贫致富。战争年代,他血染征袍,杀敌报国建功勋;和平岁月,他淡泊坦然,甘当隐姓埋名人。张富清的精神令人高山仰止,他丰沛的内心充实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惦念,他用行动证明了“若想留名青史,本应自带芳香”的深刻哲理。张富清的“存在感“早已流进人民的血液里,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岁月不居,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丰盈的内心照亮国家的莽原。孔子驱木车周游列国,只为生民请命;蒲松龄一碗清茶待四方过客,书写《聊斋》传奇;袁隆平苦研杂交水稻,养活亿万生命;程开甲使中国核技术一日千里,宇宙飞船高空腾飞。他们用高远理想充盈着自己的内心,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正如鲁迅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们以家国情怀充实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存在感无需“刷”,却得以留芳千古,世人有口皆碑。
“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写”出来的。人生路漫漫,只有让丰盈的内心充实自己的人生,才能舞一曲淡泊,遗百世芬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一是刷“存在感”是一种追求,是个人的权利;另一种是“存在感”不需要“刷”,内心强大自信的人不需要用“存在感”找安全感;还有一种是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的,就是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观,这种必须否定。当然也可综合的辩证分析,刷“存在感”是个人的权利,但不要过分,应当踏实做事,获得成就之后自然会得到关注,或者不需要用别人的关注来认可自我,应当努力充盈内心等。
刷屏、刷存在感的话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考生并不缺乏相关经验,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是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可能出现用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因缺乏对此现象的深入思考,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落入论述浅显,事例堆积,语言乏味的窠臼。
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
立意:
1.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2.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3. 莫为“存在”丢智商。
3.例文: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结合“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等分析,“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题干要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内心丰盈,自带光环;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莫再狂刷存在感;莫为“存在”丢智商;“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等。
【素材】(1)目前在微信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荣耀”的人比比皆是,当下Wifi成为人们的“底层需求”,现实生活也在不断被“二进制化”。由此而引发的分享热潮,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沉溺其中,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2)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厚非。但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靠“刷屏”或者“哗众取宠”刷出的存在感就如无木之火,很快就会消亡,即使暂时得到也是表面光鲜而内里布满了虱子腐朽不堪华美貂裘,他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只要心中有了生活,刷不刷都存在。
(3)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娱乐至死用在这类人身上更为合适,为娱乐自己而死,为娱乐他人而死,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是内心的空虚,是生活的迷茫。然而真正的存在感,从来都是在生活中奋斗出的。实际上,生活需要以实际行动为支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踏实肯干,不断付出的人,离不开在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的,真心奉献的人。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只有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放在心上,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
(4)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同一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正是因为人们会思考,才区别于那树、那草,拥有独一无二的存在感,以各种形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存在感,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真正有存在感的人,其实是在内心里做了自己的英雄。
(5)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刷存在感的人,并不是仅仅为了拥有存在感,而是为了消解内心的不自信和空虚。于是,这些人便乐此不疲地发自拍、点赞、评论、互动。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年轻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长达4个多小时。更有甚者,一些人化身为“键盘侠”,在网络上无视道德法律,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使受害者痛苦不堪,成就键盘侠内心的所谓充实。用这种过激的手段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何意义呢?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能说明其内心之黑暗。这样的人称为“侠”,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反讽。
行文结构:题目直接表明观点“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等,“大拇指”“小卑微”对照强烈,新颖且概括力强。行文中对“存在感”的分析认识较为深刻。结尾可以总结,收束有力。
4.例文: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各类社交软件充斥着生活,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诚然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厚非。但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靠“刷屏”或者“哗众取宠”刷出的存在感就像无木之火,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消亡,即使暂时得到的也像表面光鲜而内里布满了虱子腐朽不堪华美貂裘,他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只要心中有了生活,刷不刷都存在。
然而,互联网时代,有人为了刷存在感,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有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面对别人批评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为了获得虚假的存在感。若是发展下去,社会将会变成虚拟社会,社会将无法发展,人们将走不出网络的牢笼。
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娱乐至死用在这类人身上更为合适,为娱乐自己而死,为娱乐他人而死,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是内心的空虚,是生活的迷茫。曾经的网红一族,大多属于昙花一现,不知了去向,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等,如流星般转瞬而逝。而真正的存在感,从来都是在生活中奋斗出的。比如一些时代楷模,雷锋、黄继光、邱少云;一些励志榜样,史铁生、张海迪、邰丽华、刘伟等;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巴金、吴孟超、袁隆平等等。实际上,生活需要以实际行动为支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踏实肯干,不断付出的人,离不开在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的,真心奉献的人。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只有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放在心上,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只要心中有生活,心中有他人,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别人心中“山”一样的存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要求学生谈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这一热点现象,学生熟悉,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文体明确要求是议论文。结合材料 “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同时也要看到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有:内心丰盈,自带光环;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莫再狂刷存在感;莫为“存在”丢智商;“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参考素材:
有人在用钱刷存在感,有人在用脸刷存在感,当然也有人在用下限刷着存在感。
活的这10几年来我每天都在怒刷存在感,只因那该死的害怕孤单。可最后换来的结果却只是被人无视被人讨厌。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为了刷存在感,真是够受罪的。
对于那些喜欢刷存在感的人,你的无视才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有一种刷存在感的人很奇怪,就是一定要别人注意到他,如果你对他表达漠视,没注意他,他就对你反感,这就让人很无奈了。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花时间注意谁。
因为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东西,所以存在感就是要刷给那些在乎你的人,你在乎的人。存在感这东西就像爱一样,同样是要给那些值得的人,至于什么算值得,我想在你心里自然会有一套判断的标准,因为谁对你好谁对你不好,你比谁都更清楚明白。还有一点需要明白的就是,在一些人的眼里,你和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你们根本就不可能玩到一块去。所以对于这一类人,你的刷存在感行为在对方眼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还只会招来反感和厌恶。刷存在感不代表就要委曲成全,让自己卑微、让自己难过、让自己不安,但若你真的心甘情愿这样去刷区存在感,我也不好去评价和判断对错。
有一种努力叫:以为自己很努力,原来是在刷存在感
行文结构:首先引材料,提出问题,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接下来,通过分析“刷存在感”的原因,提出自己观点: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再接下来,反驳“刷存在感”错误做法,分析危害“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再接下来,揭示“刷存在感”后果,“社会将会变成虚拟社会,社会将无法发展,人们将走不出网络的牢笼”。然后从社会层面揭根源,并指明具体做法,“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最后归纳全文,重申观点,让文章浑然一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5.例文:
人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的话所展现的精神追求告诉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傲然地活出自己价值吗?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蝉儿用自己的歌声,直白地打破夏的静谧;花儿用自己的色彩,绚丽地点缀春的盛装;星儿用自己的微光,精妙地勾勒夜的天幕。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人生亦当如此。
遥想中国的古代,有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志士的价值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载入千秋史册,有多少将士高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有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投身于救国图存的洪流之中。有一位伟人,他用自己的行动活出了自己的价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人民敬爱的周总理,这样一位好总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当年,他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大力促进国共合作;他为了促进新中国的多边外交,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为了自己的国家拥有更好的国际形象,在尼克松访华时伸出了那只跨越最大海洋的友谊之手。电视剧《海棠依旧》中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令人动容,几乎整个北京城的人都站在那里,目送着那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渐渐远去。那一年海棠花依旧盛开,洁白的花瓣衬映出周总理的人生价值。是啊,我们也应当像周总理那样,为了追求生命中的光和热,活出自己的价值。
如今,不少人追名逐利,甚至去触碰法律的底线,不少省级以上干部的落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手中掌握大权,却违反党的八项规定,行使自己职权以外的事情,为了金钱和名利,抛弃自己的人格,铤而走险,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使自己的家人受累,使社会产生负能量,使自己的人生价值黯淡无光。
乔布斯曾说过:“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所以,我们不要求自己像神一样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也不要轻易地沉沦在无奈的淤泥中,因为我们有比乔布斯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亲情的温暖,去思考艺术的魅力,去回归儿时的梦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不断铸就生命中的微光,在人生的舞台上闪亮!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是一句名言,重点抓住“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不屑与人争名”,后面的内容,注意抓住“存在感是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由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人生在世,就要活出价值,就要活出存在感、自豪感,就要建功立业,就要留下点今生今世的证据;人不在此处,就在彼处,在这个圈子里找不到存在感,在那个圈子里会有存在感,不必执着一念;人生价值,由自己创造,不是由别人的点赞创造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坚守生命的本真,不要为存在感而迷失了人生方向。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论述,论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据准确新颖。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网址: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含解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82991
相关内容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找到适合节奏,终能迎来花期(含解析)高考语文语病主观题专题训练(高考真题与模拟试题)
2024届高考科技主题人工智能话题作文写作素材+典题回顾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练排比修辞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4.2情绪的管理 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
四省联考作文题之二(简约与繁复)解析及范文
2024年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分析
2021届高三作文“仪式感”材料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docx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长辈们的生活经验”导写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