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给纷繁的生活分散压力,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的表现表达
城市艺术装置的存在,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艺术装置#
《大话西方艺术史》意公子
很久很久以前, 心中的恐惧促使他们拿起了矿石,画下了这些动物,然后再戳死它们,仿佛在意念中对方已经死了。这就是关于艺术起源里的“巫术说”,是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最早的绘画里几乎都是动物形象,看不到人的影子。因为那时的人类太渺小了,面对猛兽时总是显得非常无助,所以画下它们,在意念上将其打败。一直到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创造出的工具越来越多,战胜动物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甚至具备驾驭它们的能力时,壁画中才开始有了人类自己的模样。
当人们终于摆脱了饥饿和凶险,自然就演绎出了无穷的追问和浪漫的想象。那些无穷的追问交给哲学,而浪漫的想象,就交给艺术。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旧约》
第一个约定:伊甸之约。
第二个约定:亚当之约。
第三个约定:诺亚之约。
第一任代理人叫亚伯拉罕。
第四个约定:亚伯拉罕之约。
神让亚伯拉罕的后裔从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远万里迁徙到了埃及。埃及法老让他们做苦力,还让他们承受漫长的饥荒,甚至下令杀掉所有的男婴以控制人口增长。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在埃及坚守了400年。
第五个约定:摩西之约
第六个约定:巴勒斯坦之约。
此时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叫大卫。没错,就是那个被刻成了雕像的大卫。这时的他已经统一了巴勒斯坦,建立起了以色列犹太王国。这是《旧约》中神跟人类最后的约定:大卫之约。
至此,上帝越来越信任他的代理人。然而就在这时,大卫毁约了。他非常好色,勾引了一个妇女,又设计谋害她的丈夫。上帝终于明白,代理人也会犯错。迫不得已,神把前面六个约定统统抹掉,不再通过代理人,而是派自己的儿子耶稣降临到人间。
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降临到人间,以他出生的时间为界限,世界进入了新纪元。
神创造人,挑选代理人,让耶稣去拯救人。神不断改变约定的内容和形式,为的就是让人类能永远遵从神的旨意,信仰神的权威。
《圣经》中的《创世记》说,耶和华神(上帝)用地上的尘土捏出人,一口气吹进他鼻子里,立马就成了世界上的第一个人——亚当。
古希腊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美的追求:更加男性化、更加健美。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规整是可以让人产生仪式感的。帕特农神庙里到处都是这种非常微小的矫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古罗马人的艺术特色就是宏大且实用,这明显地集中在建筑上,如私人住宅、神庙、斗兽场、巨大的公共浴池等,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艺术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为政治服务。
其中一条是交通道路,因为这个民族老爱打仗,而好的道路是调兵出征的重要保证,所以它的街道非常平整宽阔,主路可以并排走4辆战车。还有一条“动脉”是水利设施。当时罗马城的人口有上百万,为此他们建设了11条输水道,总长超过480千米,差不多有4个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最厉害的是,这些输水道到今天还在使用。除此以外,建筑物的骨架也特别重要。
基督教慢慢从犹太教的异端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艺术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为基督教服务。这个状态持续了千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才重新找回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美。
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家与工匠无异。文艺复兴之后,因为赞助人非常迫切地渴望荣誉和威望——他们修建华丽的陵墓,定制大幅的壁画,甚至出资建造一座教堂。为了名垂青史,许多贵族开始争抢那些最著名的艺术家为自己工作。从此,艺术家的主动权大大扩大,开始极力摆脱“工匠”的称谓。在完成金主布置的作业之余,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研究宇宙的法则,甚至借助物理和解剖学,使绘画变得更真实,内涵更深刻。时代催生了英雄,英雄又造就了时代。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家已经能创作出像“断臂维纳斯”那样凸显人体之美的作品,而雕塑《拉奥孔》更是将人的情绪表达到了极致。但到了中世纪,这一切都被抹杀了,画中的人物相似,五官扁平,表情呆滞
完全没有灵气。伟大的古希腊艺术已经可以把人物处理得那么灵动飘逸了,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反而越画越回去了呢?
而基督教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最大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基督教中,你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能得到救赎,哪怕生前痛苦,死后也会有机会升入天堂,甚至获得灵魂的永生。这让已经对生活无所期盼的人纷纷投向基督教的怀抱,而教会的权力就在这时,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
但是问题来了。当时的欧洲连年战乱,疾病横行,民不聊生,基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导致大部分的欧洲人都是文盲,教义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这要怎么办呢?没关系,不识字可以看画呀。
就像我们现在教育小孩,肯定不是一开始就教他认识抽象的文字,而是先练习看图说话。传教者也发现了,与其大费周章地写一堆教义教规,还不如画些图让教徒们理解更简单有效。
中世纪
这段漫长的时光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宗教服务。
对于蒙娜丽莎这似笑非笑的表情,人们之所以500多年都没能得到统一的结论,最主要是达·芬奇“明暗渐隐法”的功劳。什么是艺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美第奇家族最有意思的地方——金钱总会挥霍完,但用金钱推动的艺术,却在后世成为经典,得以永生。
丢勒他晚年致力于编写各种艺术技法书籍,就是为了让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工匠手艺,而是一种可传承、可创新的学科。
巴洛克、洛可可与新古典
人虽然自由了,脑子里却只剩下纸醉金迷的沙龙。精美到有些颓靡的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
布光法则
“伦勃朗光”仍是摄影师必学的。伦勃朗他至死都不愿为了迎合客户而丧失作为艺术家的主动权,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
权力越大,巩固权力的需求就越大。除了军事武力方面,思想上的同化和统一也相当重要。一些当权者将艺术视为宣传自己的重要手段。有些作品之所以伟大,远不是“好看”这么简单。这些作品本身包含了大量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信息,让人感到好奇,并且忍不住要反复玩味。
艺术家真正的力量,在于用一个小小的细节直击人心。年轻是好事,但智慧和品位更重要,不是吗
浪漫与写实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支配的,而全人类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经历了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在欧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但物极必反,渐渐有人开始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难道不重要吗?这种反思带来了一种极具诗意的思潮——浪漫主义。
浪漫”在英文中写作“Romantic”,它的词根是“Roma”。没错“浪漫”与古罗马有关。
新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的是精雕细琢,每一处线条都画得冷静、精确。
浪漫主义者想表达的,可能也就是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人类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实际,或者漫无边际。恰恰相反,它关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灾难和危机的时刻,是人的内心。生命被压迫得越厉害,反抗意识就会越强,情绪的反映也就越强烈。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基准。
库尔贝下定决心,只画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库尔贝所坚持的写实,不只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画下来而已,他描绘的现实带有他个人所秉承的一种批判。他想通过这些画让人们看到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而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不平等。
印象派
莫奈与他们不同,他的创作过程全部都在户外进行,因此他必须趁光线还没发生改变的时候快速将光影捕捉下来。以前的画家往往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来打磨一幅画,而莫奈一个月就能画出几十幅。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堪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连作法”——他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好多个画架,只要光线起了变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如此一来,他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的变化过程。这一技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
莫奈画睡莲,就像古代僧侣专注于抄写经文、图绘、圣像,他们全然孤独寂静,只有狂热的专注。你应该睁开眼睛,用你敏锐的观察力好好看看我们城市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而不是沉浸在你自己的小生活里。
曾经有学习过舞蹈的人告诉我,舞蹈的极致之美,在于演员在台上要像一尊流动的雕塑,不管停留在哪一个瞬间,舞蹈者的姿态都要完美。
雷诺阿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你或许见过他的一幅画。这幅画的官方名字叫《康达维斯小姐的画像》,但人们一般都亲切地称它《小艾琳》。他打破了人物肖像必须用规整线条的传统,转而用轻松的笔法和短促的线条去描绘人物,让画面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感。这就是雷诺阿创造幸福的第一步:严格的比例、严谨的轮廓线条,以及让人看不出来的笔触。
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人人都在看着地上的六便士时,总要有人先抬起头,看到月亮。
年轻的凡·高经历了许多挫折,他一直被消极的情绪所环绕,可他又迫切地想要追求明亮鲜艳的色彩,希望自己在生命和艺术上都更加光明。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凡·高非常焦虑。
塞尚像是一个悟道者,通过苹果这个很普通的载体,参透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又给后来的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艺术流派很大启发。就拿苹果来说,乍一看,每一个都是可以滚动的球体,但其实在上下两个凹进去的地方,就像是被挖出了两个圆锥体,而苹果蒂上的梗又是一个细小的圆柱。这么一个小小的苹果,在塞尚眼里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跟世界上的每一个物体其实是一样的。
在漫长的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画家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再现客观事物,不知不觉中,画家本人成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世界作为描绘对象。
进入二十世纪
早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科学家就在人眼观察颜色的原理上,做出了“色盘”。
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让人看了觉得很愉快。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所以在很多时候,丑比美更加深刻。
20世纪,对艺术家而言,临摹现实已经不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了,“临摹”人的内心感觉成了更大的目标。要捕捉到感情、情绪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还要将它画出来让别人也能深刻体会到。
《记忆的永恒》作者是达利,不是毕加索。
我们看到的图像是可见的,可词语指向的图像是不可见的,并且仍然对能看得到的信息做出干扰,“遮蔽”我们的眼睛。这就是可见和不可见之间的较量。
有些艺术名词听起来很吓人,比如“波普艺术”,但只要你的英语还没完全还给老师,只要你还认识“popular”(流行)这个单词,就很容易明白并且记住“波普艺术”了——“波普”(pop)正是“流行”(popular)的缩写。
霍尔他意识到,人们对于美的概念其实是跟着商业和消费的潮流不断变化的,与传统和现代无关。今天报纸上宣传了一个电影,大家就纷纷走进影院去欣赏;明天电视上为一种食物做了广告,人们就认准牌子去超市购买。人们再也不是跟着象征权威的学院派或者主流艺术团体去定义流行和美了。在沃霍尔眼里,明星只是一个在大众传媒里不断出现的符号而已。
后记
自“断臂维纳斯”开始,美的典范得以树立。千百年来,西方人一直在“要不要复古”中纠结。艺术不是外星人突然丢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动、发展得来的精神产物。它的每一次转变都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而变化。艺术可能比现实生活“高”那么一点点,但它终究源于生活。
但是话说回来,谁说人人都必须成为苦读经典的大学问家?学习的源头是快乐,快乐才是要紧事。
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
网址:艺术可以给纷繁的生活分散压力,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的表现表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89235
相关内容
精美,生活的艺术化表达,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之美妙之处美食与生活的艺术表达
“慢综艺”的艺术表达与情感传达研究——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艺术治疗表达情感和减轻压力.docx
心理咨询室里的艺术表达(下)
生活是一门艺术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定义与发展
艺术系列:浅谈生活中发现的艺术
情绪管理是一门艺术(表达情绪的艺术作品)
简单快乐,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