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没福硬享”:不苦当下,用力幸福
幸福不是没有痛苦,而是面对痛苦能保持乐观。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幸福哲学#

「无论是“先苦”还是“先甜”,其本质上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探求。」
“什么水果要20块一斤?买一盒尝尝”
“饿了给自己煮碗泡面,加了8个鸡蛋、一袋虾滑和半斤肥牛”
“奶茶两杯起送?那我一个人喝两杯”
有网友辣评:当代年轻人主打一个“没福硬享”。

(网友对于“没福硬享”的相关评论)
相较于老一辈的以节俭和吃苦为荣,当代年轻人却秉持着“绝不亏待自己”的生活理念。有网友调侃道:“有点儿钱全炫嘴里了,苦什么都不能苦了自己的‘独生嘴’。”
可以说,年轻人的“没福硬享”实际上表达的是“爱自己”的生活态度。
那么,在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和年轻人的“没福硬享”之间,背后究竟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碰撞?
吃苦:当下欲望的延迟满足
1
前段时间,网友上传的一个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一位老太太在6月大热天的时候,自己在地里捡了40斤的小麦,累得住了半个月医院。
网友辣评:这是“没苦硬吃”。
于是,不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吐槽老一辈的各种“没苦硬吃”的行为:
买的水果好的不吃要先吃烂的,结果最后一箱水果全烂了;
大热天舍不得开空调,结果直接热晕进医院;
家里有洗衣机不用,非得天天手洗全家人的衣服......
(网友吐槽老一辈的“没福硬享”行为)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老一辈人秉持着“先苦后甜”的理念,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实际上,老一辈人所提倡的“吃苦”本质上是在压抑自己当下的欲望,并期待在未来实现欲望的延迟满足。
然而,在生活条件变好的当下,老一辈的这类过于节俭的行为便显得有些“为了吃苦而吃苦”。
那么“吃苦”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向上回溯,可以发现“吃苦”是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的。
在儒家文化中,所谓的“吃苦”是为了修身养性。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除此之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成为了不少老一辈的人生准则。
由此看来,“吃苦”只是手段,而担当“天之大任”、成为“人上人”才是最终目的。
“有用”似乎也是东亚文化中的一大执念。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懈努力。
于是,体现自我价值也成为了他们的执念。这一思想也在老一辈的各种“没苦硬吃”的行为中有所表现:搬不上楼的米非得自己搬,于是崴了腿;徒手清理55斤破旧棉花,结果闪了腰......
(网友对于老人“没苦硬吃”的吐槽)
可以说,对于日渐衰老的他们而言,吃苦本身就成为了老一辈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于是,长期压抑欲望的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活成了苦行僧。行走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他们却始终走不到那个“后甜”的尽头,误把“吃苦”本身当成了目的,从而出现了“为了吃苦而吃苦”的“没苦硬吃”行为。
“没苦硬吃”VS“没福硬享”:
代际价值观的转变
2
这种吃苦为荣与价值至上的观念,也延续到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当中。
秉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的父母们,将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以让孩子多吃苦的方式,承载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
而这种对于孩子的“苦难教育”往往带有强烈的牺牲感:“让你吃苦是为你好,我吃苦都是为了你”。

(愧疚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童年创伤)
这种愧疚式“苦难教育”往往会加重孩子的不配得感。于是,长大成人的他们选择“对自己好一点”,通过“没福硬享”来治愈童年创伤。
“学习了一天好辛苦,点杯奶茶犒劳一下自己吧”
“从小到大都没有过过生日,上了大学后每个月给都给自己点个蛋糕吃”
......
可以说,所谓的“没福硬享”实际上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调侃,背后掩藏的是“取悦自己”的生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没福硬享”并没有必然导向超前消费和享乐主义。年轻人们会一边叫嚷着“不能亏待自己”,一边在各大购物网站来回切换寻找各类平替。可以说是“该省省,该花花”,与老一辈的“把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的消费观并不大相径庭。
此外,在“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之间,也折射出了代际间的价值观转变。
老一辈人之所以崇尚“吃苦”,是因为他们认为“吃苦”是通往成功的确定性道路。然而,对于当下的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
社会学家鲍曼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过去一些固定和可预测的东西都变得脆弱和不可预测,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流动的社会里,“吃苦”不再确定性地导向成为“人上人”。

(“反”吃苦的表情包)
由此看来,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他们看破了“为了吃苦而吃苦”的悖论。于是,“省着这点儿富不了,花这点儿穷不了”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准则。不再将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的他们,只要“想要”,便会努力“得到”,半点儿不愿意吃不必要的“苦”。
“先苦”or“先甜”:
对幸福生活的探求
3
“老一辈没苦硬吃”和“年轻人没福硬享”成为了大家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代际价值观的碰撞。

(“没苦硬吃”VS“没福硬享”)
面对老一辈的“先苦后甜”思想,年轻人回怼道:“先苦未必后甜,先甜就是真甜”。
可以说,物质条件的富足给了当代年轻人善待自己的底气。即使是在父母的“苦难教育”下长大的他们,也大多没怎么在物质上吃过苦。
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与乐”,选择“先甜”的年轻一代并不必然选择了贪图享乐。社会学家罗萨在其著作《新异化的诞生》中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异化。
罗萨将“异化”定义为“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可以说,在加速带来的异化之下,年轻一代几乎都被迫压抑了自己的部分欲望。
对于生活在加速社会的年轻一代,他们或许更加孤独,因为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难以找到归属感;他们或许更加焦虑,因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让他们难以预测未来。
面对加速带来的异化,罗萨提倡人们寻找一种能够重新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产生深层次联系的方式——共鸣。
所谓的共鸣,实际上是人对于与外界产生深层联结的一种渴求。在万物呼啸而过的世界里,我们仿佛只有仅仅抓住些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确然存在。
而这种联结本质上是一种情绪上的欲望和诉求。由此,年轻人所谓的“享福”实际上是正视并尽力满足个人的情绪诉求的一种表现。这本身就需要停下吃苦式的不断奔跑,正式自己内心对于与外界产生深层联系的渴求,以内心充盈的状态与外界产生共鸣。
近年来兴起的“情绪经济”也体现出了这样一大趋势: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之外,也越来越重视起情绪价值的获取。

(各类以情绪价值为卖点的商品)
无论是工位上“禁止蕉绿”的绿植,还是各种五花八门用于解压的“捏捏”,对于他们而言,购买这些商品更多地是一种“花小钱买开心”的消费行为。
行驶在这条名为人生的河流中,“幸福的生活”永远是众人共同的彼岸。因此,无论是“先苦”的老一辈还是“先甜”年轻一代,他们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幸福。
而无论以何种方式抵达幸福,请永远热爱生活本身。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网址:“年轻人没福硬享”:不苦当下,用力幸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92458
相关内容
【贺兰山青评】“没福硬享”,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哲学与幸福追求找到“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的兼容区间
【心理驿站】排解压力、注重当下、幸福生活
“活在当下”提升幸福感
幸福的哲学经典句子(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切记!不要没苦硬吃,换掉家里这3款旧家电,幸福感能直线提升
哲学与幸福: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早安
揭秘人生幸福密码:三大醒悟,早懂早享福!
与幸福有关的哲学名人名言,关于压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