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新探索!高校+社区+社工+居民=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4-11-28 19:02

社区服务意识是指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包括志愿服务、社区环保、邻里互助等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社区服务意识#

  24日下午,纸坊街西港社区居民万满意和罗时利来到年逾八旬的老人万东明、徐祖辉家中,陪老人们聊天、测血压。

  自从加入该社区“为老志愿服务队”后,原本就是邻居口中“热心人”的万满意,就更加频繁和热情地为邻里提供志愿帮扶服务了。

  万满意展示自己参与社区活动获得的荣誉。

  播下社区邻里自治的“火种”

  今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生勇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及专业社工组织进驻西港社区,通过联合调研,探寻老旧社区治理升级方法。

  位于纸坊城关地区的西港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拥有居民4000余户,人口老龄化程度达33%,仅80岁以上老人就有184名。

  社区党总支书记熊慧介绍,该社区老旧私房、老旧单位宿舍居多,大部分居民区无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依靠社区居委会及居民自治。

  进驻西港社区后,该研究团队发现,这里的居民相互关系亲密,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有许多自发互助行为,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搭把手”。

  66岁的万满意就是其中典型,她的邻居里许多是年逾八旬的老人。这些她称为“万爷爷、叶婆婆、徐爹爹”的邻居,时常被她照料着。在今年8月江夏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时,万满意几乎每天都前往数百米之隔的万爷爷等人家中,帮他们买药送菜,甚至陪伴他们检测核酸。而类似万满意这样的居民,在西港社区并不少见。

  打造专业邻里互助体系

  为此,华中师大研究团队和西港社区居委会、社工组织一道,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方式,征集了一批有特长的居民,成立社区首支“为老服务志愿队”。这支队伍里,集纳了医生、水电工、裁缝及热心调解员等。

  在参与治理项目的社工李鹏政看来,专业的志愿队和以往的自发“搭把手”行为相比,能提供系统而全面的服务。特别是更多地培育万满意这样有时间、有意愿的“热心好事佬”,可以通过浸入日常生活的服务、陪伴,为困境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万满意则表示,成立这样一支志愿队,自己更像找到了新家。她说,以往自己主动地帮助邻里,“但有人一起,能商量着怎么干更好,让自己更有动力了”。

  今年,该研究团队和专业社工还为志愿服务队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和督导,将西港社区原本自发的邻里互助与社区工作融合,形成专业的为民服务体系。目前,这支为老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吸纳志愿者40余名,并与社区8户困境老人家庭组成结对帮扶,志愿者会定期上门,如同亲戚间串门,和老人们聊聊家长里短,问问有无生活上的难处,为他们提供帮助。

  设置志愿积分奖励体系

  在该社区网格员徐丽莎看来,“为老志愿服务队”显而易见带动了社区氛围的变化。“最明显的效果是,老人们可以更稳定地享受志愿服务了。此外,也让更多居民看到‘正能量’的示范效应,社区的风气明显改善。”

  为了进一步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互助,该研究团队和社工机构还在该社区制定了公益服务积分超市管理制度,通过志愿服务累计积分可兑换物资,每一积分兑换价值现金一元的物资。居民每次参加公益服务,如清理公共场所卫生,即可得到十分至数十分不等的积分。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开展各类文化知识讲座也可获得积分奖励。如今,万满意已经积攒到了370分,是居民里的“学霸”。

  上一季度,经过徐丽莎推荐、社区居民评选打分,万满意被选上了社区善行义举榜。她的照片和事迹被张贴在社区宣传栏上。照片里,万满意系着鲜红色的围巾,笑容满面,文字描述为“热爱志愿活动,用乐于助人的精神带动身边人,传播正能量”。

  不过,至今也仍有居民习惯自己“搭把手”的老习惯。在同为66岁的居民叶秀青看来,帮助他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求感恩回报。虽然参与了志愿服务队,但她更乐于待在自己居住的院子为熟悉的老朋友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工李鹏政也印证这一说法,有些居民并不习惯在参与志愿服务后主动进行积分申报,甚至会刻意回避登记。(江夏区委文明办)

网址:江夏新探索!高校+社区+社工+居民=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03744

相关内容

蚌埠市蚌山区:探索邻里互助新模式 打造“熟人”社区
全民健身 志愿同行——社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助力健康生活
免费理发、缝补、磨刀……社区志愿者将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服务居民生活18支志愿队各有“绝活”
迎春社区:构建“街角民生”邻里生活便民场
生活更便捷 江岸社区让老小区居民享更多品质服务
志愿服务进社区,便民行动暖人心
“社区+物业+养老”:苏州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记
潮江社区“周末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
暖心向阳便民服务队:社区“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

随便看看